首页 理论教育 三菱电机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指南

三菱电机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指南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用该主站模块,最多可连接7个远程IO站和8个远程设备站。表8-53 变频器相关参数表将Pr.544设为“0”以后,CC-Link远程I/O及寄存器定义如图所示。

三菱电机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指南

1.FX与远程I/O站的通信

FX与远程I/O站的通信配置如图8-120所示。

978-7-111-38958-3-Chapter08-182.jpg

图8-119 远程I/O站的设置

978-7-111-38958-3-Chapter08-183.jpg

图8-120 FX与远程I/O站的通信配置

(1)动作要求

以FX3U为CC-Link主站,通过CC-Link连接1号站为远程输入站,2号站为远程输出站。编写程序使CC-Link远程I/O站动作:

1)将1号站(远程输入站)的输入读出,将低8位软元件传送给Y10~Y17指示,这样当远程输入RX0~RX7有输入时,对应的Y10~Y17就有输出。

2)CPU控制2号站对应的远程输出RY0~RY7输出,达到远程输出的目的。

(2)输入输出接线

1)远程I/O模块接线(见图8-121)

2)远程输出接线(见图8-122)

(3)控制程序及说明

工程名:与远程I/O通信

程序数据名:MAIN

1)编写调试用程序(见图8-123)

编写调试用程序,将主站的参数设置写入到EEPROM中,以便运行时从EEPROM启动CC-Link的数据链接。

a)将主站的状态读出到M20~M35的PLC位软元件中。

b)模块正常且准备就绪,设置链接模块数量为2,CC-Link链接重试次数为7,自动恢复的模块个数为2(全部自动恢复),规定PLC CPU出错时CC-Link停止链接。

c)注册站点信息,1号站、2号站均设为远程I/O站,各占用1个内存站。

978-7-111-38958-3-Chapter08-184.jpg

图8-121 输入接线

978-7-111-38958-3-Chapter08-185.jpg

图8-122 输出接线

978-7-111-38958-3-Chapter08-186.jpg

图8-123 调试用程序

978-7-111-38958-3-Chapter08-187.jpg

图8-123 调试用程序(续)

978-7-111-38958-3-Chapter08-188.jpg

图8-123 调试用程序(续)

d)通过缓冲存储器启动CC-Link数据链接,等待数据链接正常结束。

e)通过M100启动将参数写入到EEPROM中(将M50置ON,即将缓存#0A的b10置ON)。

f)如果将参数写入到EEPROM正常结束,则复位M50;如果将参数写入到EEPROM异常结束,将其错误代码(BFM#6 B 9H)读出到D101中,以供错误检查使用,同时也复位M50。

2)编写操作用程序(见图8-124)

978-7-111-38958-3-Chapter08-189.jpg

图8-124 操作运行程序

978-7-111-38958-3-Chapter08-190.jpg

图8-124 操作运行程序(续)

上一步已经将CC-Link的参数设置成功写入到FX2N-16CCL-M的EEPROM中,这一步的编写程序,是通过注册到EEPROM中的参数来启动数据链接。

a)将主站的状态读出到M20~M35的PLC位软元件中。

b)模块正常,就发出通过EEPROM启动CC-Link数据链接的命令(对BFM#0AH的b8置位),对M48进行置ON。

c)如果通过CC-Link启动数据链接正常,则复位M48;如果通过CC-Link启动数据链接异常,则将错误代码(BFM#668H)读出到D100中,供错误检查用,同时也复位M48。

d)将远程I/O站的链接状态(BFM#680H)读出,并在主站上指示出来:如果1号站出错(BFM#680H的b1为ON),则输出Y7;如果2号站出错,(BFM#680H的b2为ON),则输出Y10。

e)将1号站(远程输入站)的输入(BFM#0E0H)读出,放到M132~M147的位软元件中,再将M132~M139的8个位软元件传送给Y10~Y17,这样当远程输入RX0~RX7有输入时,对应的Y10~Y17就有输出。

f)将位软元件M332~M347作为2站(远程输出站)的输出(BFM#0162H),再将位软元件M400~M407传送给M332~M339,这样当M400~M407有输出时,对应的远程输出RY0~RY7就有输出了,从而达到远程输出的目的。(www.xing528.com)

3)要点说明

a)程序中主站模块的状态很重要,因此需要读写缓冲存储器H0A,读出使用FROM指令,对模块状态进行操作使用TO指令,为了能够进行位监视和操作,指定“KmMn”的形式。

b)将参数注册到EEPROM中很重要,一方面可以防止参数丢失,另一方面可以简化程序;对EEPROM进行参数注册关键是对缓冲存储器H0A的第10位进行置位。

c)参数设置包括连接的模块数目(包括预留站)、重试次数、自动恢复的模块数目、CPU出错时的数据链接模式和站点信息。

d)站点信息的注册包括站点类型、占用站(内存站)数和站号;注册时从缓冲存储器H20开始,一个站写入一个缓冲存储器。

e)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关键是找到各个站点对应各自的数据链接软元件所在的缓冲存储器,对其进行读写,就可以实现发送和接收的功能。

2.FX通过CC-Link与设备站通信实例(控制A700变频器

(1)控制要求

使用FX系列PLC的CC-Link网络主站功能,控制变频器的运行,并监视其状态。远程控制启停,修改运行频率及监视输出电流

(2)系统结构(见图8-125)

1)系统构成

如图8-125所示,该传送带上共有3台变频器,使用FX3U系列PLC,通过CC-Link网络进行控制。变频器需要通过CC-Link网络实现远程控制启停,修改运行频率及监视输出电流。使用CC-Link网络时,FX系列PLC侧需要安装CC-Link主站模块FX2N-16CCL M。使用该主站模块,最多可连接7个远程IO站和8个远程设备站。变频器侧需要安装CC Link接口通信板FA-A7NC(对应A700和F700系列)或FR-A7NC-EKIT(对应E700系

978-7-111-38958-3-Chapter08-191.jpg

图8-125 FX系列PLC使用CC-Link网络控制变频器

2)I/O信号分配(见表8-52)

表8-52 I/O分配

978-7-111-38958-3-Chapter08-192.jpg

3)变频器参数设定

使用CC-Link网络控制变频器时,首先要将变频器设置为网络控制模式,同时还需要设定站号、通信波特率、通信模式、占用站数、控制信号权限等相关参数。本实例以1号网络变频器为例设置参数,见表8-53。各参数的说明,请参考《FR-A7NC使用手册》及《FR-A700系列变频器使用手册应用篇》。

表8-53 变频器相关参数表

978-7-111-38958-3-Chapter08-193.jpg

将Pr.544设为“0”以后,CC-Link远程I/O及寄存器定义如图∗∗所示。

4)变频器CC-Link I/O、寄存器定义(见表8-54、表8-55)

表8-54 变频器CC-LinkI/O定义

978-7-111-38958-3-Chapter08-194.jpg

(续)

978-7-111-38958-3-Chapter08-195.jpg

表8-55 变频器CC-Link远程寄存器定义

978-7-111-38958-3-Chapter08-196.jpg

补充说明:关于监视器和监视代码。由于受远程寄存器个数所限,CC-Link控制A700系列变频器时,无法同时监视所有的运行状态。在实际使用中采用监视器及监事代码的方式选择需要监视的状态量。在RWwn中设定好监视器代码,如电流为02H、电压为03H,置位监视器指令标志位(RYnC),即可在监视器值寄存器(RWrn、RWrn+1)中显示监视对象的值。监视器共两个,可根据实际需要监视不同的对象。当对象大于3个时,也可使用梯形图程序时序进行控制。

5)变频器监视数据(见表8-31)、变频器命令代码(见表8-30)

(3)控制程序及说明(见图8-126)

工程名:与远程设备站INV的通信

程序数据名:MAIN

978-7-111-38958-3-Chapter08-197.jpg

图8-126 FX通过CC-Link控制变频器程序

978-7-111-38958-3-Chapter08-198.jpg

图8-126 FX通过CC-Link控制变频器程序(续)

978-7-111-38958-3-Chapter08-199.jpg

图8-126 FX通过CC-Link控制变频器程序(续)

978-7-111-38958-3-Chapter08-200.jpg

图8-126 FX通过CC-Link控制变频器程序(续)

978-7-111-38958-3-Chapter08-201.jpg

图8-126 FX通过CC-Link控制变频器程序(续)

速度设定通过RWw1写到缓存存储器1E1,D101可以通过外部设定也可以通过GOT设定,变频器输出电流监视代码H2,通过RWw0的低字节第一监视代码,写到缓存存储器1E0,通过监视第一值RWr0,通过缓存存储器2E0读到D102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