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领域现状
诚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我同歌唱家们接触,跟他们谈声乐艺术,我听到了很多训练有素的声音,认识了多种多样的音色,学会了辨别喉音、鼻音、头部音、胸音、后脑壳音、喉头音和其他的音。这一切都留在我的听觉记忆里。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把声音引到‘面罩内’,也就是引到脸的前面部分(硬腭、鼻腔、上腭窦和其他共鸣部位所在地)的好处。歌唱家们对我讲过:把声音引到牙齿上或者送到骨头上,也就是送到脑壳上去,就能铿锵有力。落到软腭或喉头腔里去的音,却好像是在棉絮里作响。”[7]从体验派表演大师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西方对声乐艺术研究,是以“技术化、生理化”为主导,其研究特点体现为,声乐基本技能训练的“科学化”。另外从我们国家可谓“繁花似锦”的声乐研究文献当中显示“当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之后,绝大部分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都是以生理教学为主要手段”[8]展开了各自的研究。今天从各艺术类高校教师所发表的对流行歌曲演唱的研究文章与专著来看,应该说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其特点体现为对“生理构造”和“演唱技能”的解剖与分析。
2.教学领域现状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行歌曲演唱专业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教学也就是近几年的事,而大量教师都是由具有传统声乐功底的老师来担当的,因此顺理成章地沿袭传统声乐的方式进行教学。借鉴传统声乐模式来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所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从学术界的研究来看,也正如引言当中所提及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采用“比较式”的研究,即通过比较各种唱法的发声特点、气息和声音位置的运用、真假声的转换、咬字与吐字等的不同来探讨“通俗唱法”。(www.xing528.com)
3.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双重误区
在研究领域,无论国外、国内老一辈声乐艺术家早已经站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高度上将声乐艺术的生理特点与发声方法论述过了,再在流行歌曲演唱的研究领域展开这些前人都已经做过的事情,显得是越来越不合时宜[9]。在具体的教学实践领域,专业创建之初我们“探索式”地借鉴传统声乐的教学方法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后遗症。例如:我们观察到个别老师在教学中,过分地强调上述理论研究中的技术[10],我们甚至看到过,有些学生在台上唱歌,台下老师用望远镜观察学生的喉头是否存在技术错误的现状。因此在这一新生学科的研究成果(即学生所购买的从“生理化”角度研究流行歌曲唱法的参考书)和教学实践领域中(即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强调技术),使得一些“不开窍”的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当中走入了技术的误区。
随着呼吁建立流行音乐学科意识越来越浓的今天,我们认为不应该只停留在“依附式”教学阶段,应该在探索中找到一条流行歌曲区别于传统声乐门类的教学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