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说茶马古道,虞关三关梁

图说茶马古道,虞关三关梁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虞关三关梁→石硖修路摩崖→石硖栈道→建造柳家河石路碑→柳家河栈道→滴水崖→桃园梁→水会渡→许清修路摩崖→虞关义渡记虞关三关梁古驿道虞关北雀店子上古驿道虞关石硖修路摩崖简介摩崖圆为首、长方形,圆首正中刻一观音菩萨坐像。“渔关”即水会渡,徽县老虞关之鱼关渡。近年来,此种渡船亦废。详细解释了“鱼关”地名的来历。

图说茶马古道,虞关三关梁

◆2.虞关三关梁→石硖修路摩崖→石硖栈道→建造柳家河石路碑→柳家河栈道→滴水崖→桃园梁→水会渡→许清修路摩崖→虞关义渡记

虞关三关梁古驿道

虞关北雀店子上古驿道

虞关石硖修路摩崖简介

摩崖圆为首、长方形,圆首正中刻一观音菩萨坐像。现存碑文14 行,每行21 字左右,内容记载当地乡民自愿结社修路,做大功德,祈求佛祖护佑平安、赐予福祉的行为。时间为“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

虞关石硖修路摩崖

南瞻部洲,大明国陕西巩昌府徽州各里不南见,在十八盘无□。佛发愿修路,以安信士禅有等善念,□□四日报答,发爱心,领引一方善信人等□□,四月十四日见得石硖路小桥坏,□请道人□□当日正起修□□,八月初十日功完,乘驮□□修路善人。刘尚生(等二十八人)。

(功德主姓名省略)

万历四十三年八月。石匠□尚文。

摘自《丝绸之路交通碑铭》

虞关石硖栈道

虞关石硖栈道

茶马古道老照片

虞关石硖栈道

虞关石硖一线天栈道,因崖壁陡峭难行,过往者必须手脚并用,当地人又称之为“手扒崖”,栈道所处峡谷长100 多米,宽仅2—3 米。栈道今已塌毁无存,只有栈道孔还清晰地排列在崖壁上。栈道孔孔距约1—1.5 米的,至今还能清楚地分辨出的有近50 个,这些栈道方孔高出八渡沟河水2 米左右,呈“一”字形有规律地排列在崖壁上。

虞关石硖栈道孔局部

石硖栈道老照片

在峡谷中分布有十余处的石碥道遗迹和30 多个栈道孔遗迹。这些栈孔散布在50 多米长的河谷西侧崖壁上,其中紧邻峡谷北口有20 多个栈孔相对较为集中。间距80 厘米—150 厘米不等,距离水面最高的有2 米多,最低的已浸入水中。

柳家河古栈道遗迹

柳家河奇观——树抱石

柳家河河谷古道遗址

滴水崖瀑布

明代郭从道《徽郡志》载:“滴水崖南五十里,宋淳熙间野人题云:摘花笺渔父,披蓑把钓竿。”清代张伯魁有《滴水崖》诗:“悬流不沾壁,疾急每如惊。气以虚中火,声应落后成。森沉吹混沌,回薄失浮生。高鸟云霄外,移时依仗情。”

八渡沟口远眺

八渡沟口风光

水会渡

老虞关渡北连青泥古道,南接八渡沟通略栈道,是历史上青泥道横过嘉陵江的一个重要渡口。按照陇右学者研究杜甫纪行诗的结论,杜甫笔下的《水会渡》就是位于今虞关乡许坝村老虞关街前的虞关渡,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经过这里,写下了《水会渡》:“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迥眺积水外,始知众星乾。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www.xing528.com)

水会渡

渔关蘸提领印

“渔关蘸提领印”现藏徽县文化馆,元至元五年制,铜质,正方印,直钮,边长5. 3厘米、厚1.7厘米,重575克,九叠篆印文“渔关蘸提领印”,印背右阴刻“行中书省发”。“至元” 为元世祖忽必烈( 1264—1294 )和元惠宗妥懽帖睦尔( 1335—1340)的年号,“ 至元五年”就是公元1268或1339年。

“渔关”即水会渡,徽县老虞关之鱼关渡。出土的元至元五年“渔关蘸提领印”与1339年长官元帅武思信奉旨发动军民整修嘉陵江上游水陆道路工程在时间上是同时的,历史背景相同,可以印证经略阳以上至徽县经过“虞关”的这条陇蜀古道在政治军事、茶马贸易和交通诸方面的重要性。

茶马古道老照片

许清修路摩崖简介

明代郭从道《徽郡志》载:“鱼关,铁山西南麓。唐置鱼关驿,为蜀口要隘。宋曰虞关,设转运使于此。明为巡检司治,清初裁缺。”在老虞关街道外的南侧石崖上遗留有明代虞关巡检使许清刻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三月的虞关修路摩崖,记载了明代虞关巡检使许清负责整修道路的情况,当时的虞关渡口“往来乘驴策马,驮轻负重,挨排难行”,可见茶业经营盛极一时。

蔡副全 提供

许清修路摩崖

虞关巡检许清,字文澄,因见山路数处崎岖陡峻,往来乘驴策马,驮轻负重,挨排难行,坠落崖河,伤死者甚多。澄发心令男许琳、许瑛,司吏卜连率领兵牌人等,用工开修,更异坪坦,立石为铭者矣。

时成化三年岁次丁亥三月吉日就石。

虞关义渡记碑简介

此碑在今虞关初中院内,为民国年间军方修建虞关渡口的物证。1934年春,胡宗南军师第一旅旅长李铁军驻防徽县时,见虞关渡口与船渡年久遭废,于老虞关街江北旧址,捐资倡修了义渡。嘉陵江上摆渡延续了上千年,直到20 世纪80年代才被吊桥取代。

虞关义渡记

徽县之南有地名虞关,虽非官道通衢,亦秦陇行商负贩必经之要路也。关南滨嘉陵江上游,民国十七年以前设有营业式之船渡,商贩行旅虽称便利,殊感索取渡赀之苦。近年来,此种渡船亦废。时逢春夏,江洪暴发,问津者常兴望洋之叹,途涉者时遭灭顶之惨。地方虽有善士提议倡修,只因劫后孑遗,无力将助捐资,兼之彼推此延,数年未能实现。二十三年春,致民奉命驻防此地,目击耳闻愍焉心悯,慨然倡修义渡。讵工耗费繁,独立莫支,不得不将佐助予。幸我旅长李、团长廖及各同志、当地仁人慷慨乐输,何俭、何彪二君又竭力协助,鸠工伐木,不日告厥成功。从此行旅无阻,商贩称便。爰勒乐捐诸君姓名,并议简条于左,以垂永久焉。楚南彭致民敬撰。

此系完全义渡,不许索取行旅客商分文渡赀。

本渡当有韩尹地名斜坡水□地、荒熟地三十埫,年租概坐渡子吃用之费,不得向附近居民索取粮钱。

有当有何宋氏地名大地里熟地二埫,年租由公举经理人收积放息,将来年久船漏作为修补之费。

以上所当土地日后倘地主赎去,须即另当他□□土,永不许移作他用或耗散。(捐款名单省略)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四月日立

虞关水会渡 韩文军

虞关渡

北宋张方平有《鱼关诗》:“中流石埭隐如槌,鼓鬛徜徉此复回。春水渐深沿泳快,为传尺素锦江来。”在诗中自注曰:“青泥驿西二十里,危峦叠嶂,曰鱼关山。小亭临嘉陵江,江有石关,水从石罅迸流,鱼不可过,故以为名。春夏水大没石,鱼行无碍矣。”详细解释了“鱼关”地名的来历。

青泥岭主峰——铁山

铁山,是青泥岭山脉最高峰,海拔1920 米,从嘉陵江畔的水会渡眺望,尤为险峻,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徽县人张绶所做《登铁山》更是生动传神:“环徽皆山哉,山高何险绝。当南峙双峰,望之色如铁。鸟道与羊肠,层层势盘折。危梯架悬岩,飞湍声幽咽。上有千年松,蜿蜒对罗列。隐雾而吞霞,天造亦地设。怪石生其间,林腰藏虎穴。虎出张乃威,令人肝胆裂。下有武家坪,居民多朴拙。茅檐八九椽,半在山之凸。其西曰虞关,嘉陵江派别。万里通巴门,荡荡孰与决。我闻宋吴公,兄弟何勇烈!破敌曾在兹,磊落千人杰。今我来铁山,步步苦据拮。计里五十余,险巇亦尽阅。我曾促晓装,骡困脚力竭。我曾数心期,谁能为我说。相逢一笑时,衣衫任宕跌。造物多闲情,低徊思往哲。底事久飘蓬,千载如同辙。我宿太平庵,晚凉罢炎热。风风雨雨凄,况复立秋节。本非薄俗尘,浊酒且怡悦。翘首望京华,缩地术难窃。话到夜初分,钟声远近彻。渺渺兮予怀,挥毫忘谫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