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县茶马古道:西乡/北禅寺,景点介绍

徽县茶马古道:西乡/北禅寺,景点介绍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西乡→褒河→南郑→白水江江镇→钟公路→新修白水路记→徽县大河店修路碑→白沙渡→普圆寺→华莲洞→木皮岭→栗川郇庄砖塔→伏家镇北禅寺汉中西乡茶园西乡县茶园面积达30.1 万亩,年产茶叶103215 吨,产值12.4 亿元,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茶叶基地县。

徽县茶马古道:西乡/北禅寺,景点介绍

◆1.西乡→褒河→南郑→白水江江镇→钟公路→新修白水路记→徽县大河店修路碑→白沙渡→普圆寺→华莲洞→木皮岭→栗川郇庄砖塔→伏家镇北禅寺

汉中西乡茶园

西乡县茶园面积达30.1 万亩,年产茶叶103215 吨,产值12.4 亿元,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茶叶基地县。其茶叶种植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今已有3000 多年历史,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汉茶文化

川北开江、万源、城口茶及紫阳茶需经西乡转运至甘肃、青海等地销售,所以西乡县自古以来就是川北、陕南茶叶外运的集散地,转口贸易兴盛一时,茶业应运而兴,茶行多集中于南河堤,从事此项业务者达数百人。

汉中石门栈道

汉中石门栈道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勉县、留坝三县(区)交界的褒谷口,也是传说中褒姒的故里。这里是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褒斜道及其摩崖石刻所在地,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石门,是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的诞生地,被誉为“中国栈道之乡”和“西北的水利明珠”。

石门水库

石门水库,是继山河堰、褒惠渠之后的褒谷第三代水利工程。修建于20 世纪60年代末的石门水库,是当时中国第一座也是最高的一座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坝,大坝高88 米,弧长260 米,库容1.098 亿立方米,是集农田灌溉、防汛发电、水产养殖等于一体的大(Ⅱ)型水库。石门水库自1975年建成以来,惠泽汉中人民,为汉中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汉中人民亲切地称为“生命库”“母亲库”。

南郑地名,始见于《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长城南郑”。关于其名称来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其中,“郑民南奔”说逐渐为大家所认同,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引《耆旧传》语:“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自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建筑南郑城以后,历为汉中郡、道、府、县所在地,为陕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唐宋时期,茶不仅是陕南农户衣食的重要来源,朝廷也依靠其开辟财源和扩充军备。明代的汉中是陕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汉中茶的产量最高达到500 万斤(1557年),合2500 吨。《茶马疏》记载当时汉中还设有加工毛茶的基地,“成化十九年,令四川保宁等府茶课,每岁运十万斤至陕西交收,转运各茶司支用。”

南郑种茶历史悠久,可远溯于夏商时期,唐代就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北宋“茶马贸易”的繁荣正是南郑茶业兴盛的写照。汉中郡靠近甘陇,宋朝就近以汉中茶、川茶换取马匹,以充军用。南郑背靠大西南最大茶源地,面向大西北最大买马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茶马贸易”的重镇之一。

南郑远山眉茶园

白水江江神庙

略阳县白水江江镇

略阳县白水江江镇,地处陕甘交界处,是嘉陵江航运南下的一个码头北上水运的终点站,又是古时祁山道、嘉陵道、白水路、青泥道的交汇处,是南下川蜀、北上关中、西出甘陇的陆路交通通衢和货物集散地,至今仍保留着城楼遗址和江神庙。

白水江镇古称“江镇”,为历代有名的水旱码头和商贾云集之地。该镇位于陕西略阳县与甘肃成县、徽县三县交界之地,距略阳县城50 余公里,略阳人常用“秦蜀襟带”形容这里的地理位置。它是嘉陵江上游水运的终点,凡是南来北往的行旅和货物都要在这里停靠。因此,它通往关中和陇南的道路形成辐射状,有多条道路,就像是一只手指向了茫茫的秦岭大山。据老人回忆,民国年间,这里每天停靠的船只多则上百艘,少则四五十艘,驼队、马队络绎不绝。江神庙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由当地船工集资建造,为土木二层回廊建筑,大门内有戏楼一座,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拆毁。传说这里是船工祭祀江神和歇息的地方,每到晚上,秦腔川剧或地方小曲登台亮相,传唱着千古风流。

《钟公路》简介

明万历十六年(1588),御史大夫钟文陆巡行川陕,至此地时看到白水峡连阁栈道已残破得不能通行,“恻然在念,爰捐金二百,鸠工作路于石壁间。里民感公之德,争先赴役,不期月而告成”。当地老百姓要为钟文陆树碑立传,被钟公制止,百姓遂刻“钟公路”三个大字,以示感念。

钟公路

(万)历十六年,岁在戊子秋八月望日之吉。

佛、钟公路。

邑民罗文光等,商旅万事通等三百余名叩头镌石。

摘自《丝绸之路交通碑铭》

茶马古道老照片

《新修白水路记》简介

“新修白水路记”镌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碑圆首,长方形,通高2.8 米,宽1.88 米。额篆“新修白水路记”,首题楷书“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正文楷书竖行26 行,每行37 字,计860 余字,记载了白水路和青泥古蜀道的修筑及变迁史实。碑文为宋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骑都尉雷简夫撰文并题篆额。笔力遒劲,字迹工整,是难得的书法珍品。《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对研究北宋时期蜀道的兴废、经济和交通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新修白水路记

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

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军州兼管内桥道、劝农事、管勾驻泊及提举黎州兵甲、巡检贼道公事、骑都尉、借绯,雷简夫撰并书及篆额。

至和元年冬,利州路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五十一里有半,以便公私之行。具上未报,即预画材费,以待其可。明年春,选兴州巡辖、马递铺、殿直、乔达领桥阁并邮兵五百余人,因山伐木,积于路处,遂籍其人用讫是役。又请知兴州军州事、虞部员外郎刘拱总护督作,一切仰给,悉令为具。命签署兴州判官厅公事、太子中舍李良佑、权知长举县事、顺政县令商应,程度远近,按事险易,同督斯众。知凤州河池县事、殿中丞王令图首建路议,路占县地且十五余里,部属陕西,即移文令图通干其事。至秋七月始可其奏,然八月行者已走新路矣,十二月诸功告毕。作阁道二千三百九间,邮亭、营屋、纲院三百八十三间。减旧路三十三里,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岁省驿廪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路未成,会李迁东川路。今转运使、工部郎中、集贤校理田谅至,审其绩状可成,故喜犹己出,事益不懈。于是斯役实肇于李而遂成于田也。嘉祐二(元)年三月,田以状上,且曰:“虞卿以至和二年仲春兴是役,仲夏移去,其经营建树之状,本与令图同。臣虽承之,在臣何力?愿朝廷旌虞卿、令图之劳,用劝来者。又拱之总役应用,良佑应之,按视修创达之,采造监领,皆有著效,亦乞升擢。至于军士、什长而下,并望赐予,以慰远心。”朝廷议依其请。

初,景德元年,尝通此路。未几而复废者,盖青泥土豪辈唧唧巧语,以疑行路。且驿废则客邸酒垆为弃物矣,浮食、游手安所仰?邪小人居尝争半分之利,或睚眦抵死,况坐要路无有在我,迟行人一切之急,射一日十倍之资,顾肯默默邪?造作百端,理当然尔!向使愚者不怖其诞说,贤者不惑其风闻,则斯路初亦不废也。大抵蜀道之难,自昔以青泥岭称首。一旦避险即安,宽民省费,斯利害断然易晓,乌用听其悠悠之谈邪!而后之人见已成之易,不念始成之难。苟念其难,则斯路永期不废矣!简夫之文虽磨崖镂石,亦恐不足其传,请附于《尚书》《职方》之籍之图,则将久其传也。嘉祐二年二月六日记。

前利州路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朝奉郎、守尚书、主客郎中、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李虞卿。

利州路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朝奉郎、守尚书、工部郎中、充集贤校理、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借紫田谅。

摘自《丝绸之路交通碑铭》

《徽县大河店修路碑》简介

“徽县大河店修路碑”位于大河店镇王家河村洛河东岸大路边,镌刻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三高一矮的4 通石碑并列组成。前3 通等高3 米,通宽3.6 米,厚0.31 米,碑首成拱形,篆额“皇清”二字,碑头绘刻龙、麒麟等浮云饰纹,刻画繁简相宜,飘逸流动。碑文自右至左连刻在3 通等高的单碑上,隶书竖书,共38 行,每行20 字,首行书“徽县大河店修路碑”八字,为清代太子太保、一品顶戴、兵部尚书、总督秦陇使者湘乡杨昌浚撰书,富平樊先珍手镌。隶书遒劲有力、苍古淳朴,刀法纯熟、刻字清晰。第4 通较矮的碑为捐资碑,高2.3 米,宽1.2 米,厚0.16 米,形制如前,楷书碑文,碑首上线刻双凤朝阳图案,碑身书捐资者姓名。碑文记述了自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年—1056年)开“白水路”以来800 余年间白水路之兴废变迁和修复情况,是研究古蜀道及当地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同时,也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蔡副全 提供

徽县大河店修路碑

陇蜀踞天下之脊,山高而水激。徽县南六十五里曰白水驿,前明设驿丞,今革。其地为川陕要道,宋至和二年,转运使李虞卿以青泥岭旧路险峻,请开白水路,自河池驿至长举驿,未成而去。河池令王令图及工部郎中田谅等踵成之,迄于今近千年矣。陵谷变迁,雨雪剥蚀,向之坦途,遂成崎径。亦固其所,地左山而右江,水涨辄阻。山故多石,循山穿石罅以行,羊肠一线。石滑无以妥足,稍懈即仆,人与马皆落江,葬于鱼腹,行者苦之。每遇淫雨,恒弥月无行人。岁戊寅,来襄西事,有为余言者,时方治军,勿暇也。己丑春,奉天子命,移督关陇。又二年,檄知县龚炳奎权徽,篆以修路属之。饬总兵易顺胜率部勇,偕里夫、石工举锄操畚,辟山斧石,或穴石实以硝磺屑,引以长线,火发石裂。于是凸者斩之,窄者展之,凹者补之,曲者直之,土人以为罕见云。是役也,始辛卯九月,迄癸巳十月,逾两年之久,乃蒇厥事。委秦州牧张珩勘验全功,共计程涂五十五里,内修桥梁十四处。其尤险者以照壁岩、四道河、瓦泉山、大石碑等处为最。昔之狭仅尺许、如循蚁垤者,今可并辔而驰矣;昔之高至数丈杳入云际者,今周道如砥矣;昔之惴惴然涉春冰蹈虎首尾者,今且歌于衢,舞于市矣。往者、来者、肩其物负其子者,相属诸道,庆幸同声。昔危而今安,行旅之欢呼固应尔尔。然必守斯土者,随时修补,久而不废,则安者久安矣。任是责者为龚令炳奎,竟不得睹其成。始终在事者,为易顺胜,余嘉其勤。略阳方有路功,遣易顺胜往助焉。襄是役者,为哨弁曹松林、刘德贵、邹汉秋及邑绅吴来聘、李树模、赵崇德、黄勰中、张景象、张裕惠。共用经费钱五千二百缗有奇,入捐款六千五百缗有奇。以其存者,权子母为岁修资。工成备书,以勒于石。

捐资诸人列后。

太子太保、头品顶戴、兵部尚书、总督秦陇使者、湘乡杨昌濬撰。

富平樊先珍手镌。

光绪二十年四月 日

(第四块碑石捐资人名单省略)

白沙渡

杜甫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

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

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清石礌礌,沙白滩漫漫。

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涛越凌乱。

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

《徽县新志》记载:“白水江(今称洛河),西南五十里。自下店子西,西川合流,经木皮岭、地坝诸山左麓,绕出大河堡,又折东南流达白水峡曰白水江。又迁回而东十五里,乃与嘉陵江合而南流。”洛河流至徽县西南40 里小河厂附近时,由于上游多花岗岩、石英岩地带,泥沙皆呈白色。此处的官桥渡是木皮岭和青泥岭间的主要渡口,应该就是杜诗中的白沙渡。其地水中沙粒因为比重较大,通常情况下,总是沉在河底,所以河水清而不浊。《白沙渡》谓:“水清石礌礌,沙白滩漫漫”,唯有官桥渡左近水域,足以当之。

白沙渡

普圆寺遗址(www.xing528.com)

普元寺遗址位于徽县大河店镇西边的大地坝河畔,《徽郡志》记载:“普圆寺,西四十里,一名岩寺,唐麟德中建。宋庆元五年(1199)重修,崇宁三年敕赐普圆寺额。其山高大突兀,倚空崖壁苍翠状如削。石中有一岩如半月,高百余丈,深五六十丈,阔二十余丈,石缝有泉流涓涓。岩西南有石门,高二丈,深五六丈,为入岩路。岩上卧如来像,像前一石镜,光色隐映。旁有双石窍,世曰为天猫眼。岩上有洞穴数处,空窾幽闭,传有神物所居,人畏不敢入。遇旱祈祷辄应,见石碑。”记中诸物,具荡然无存,仅余一天然巨大石窟。

自然天成弥勒

华莲洞位于大地坝洞沟村,一泓泉水从洞中汩汩流出,洞内的石钟乳千姿百态,让人不得不感叹自然的造化之功。也因了这一泓碧水,此处成了村民们灾旱祷雨之所。清张伯魁有《华莲洞灵湫》诗:“一泓清澈静无嚣,忽起奔雷水上潮。洞口华莲疑合脉,龙门此去路非遥。”

华莲洞

大河店镇大地坝华莲洞

华莲洞位于大河店镇大地坝村西沟社,传说张三丰曾在此隐居修道十余年,更是为此地增添了几分仙气。明永乐初,都给事中胡濙奉旨遍访三丰,《徽郡志》中有胡濙访张三丰不遇诗,诗云:“香书久慕嗟无缘,遍访丰师感应虔。万载红崖生玉笋,千年碧洞结金莲。云深喜见通明日,雨骤知逢暗淡天。峭壁真光熬永劫,赤心愿睹白衣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神秘莫测、来去无踪的张三丰的确来过这里。几百年来,华莲洞香火旺盛,时有修建,留下不同时期的碑刻多方。

华莲洞功德碑

曹鹏雁 提供

重修华莲洞庙落成碑记

尝谓身世可为之事,即前人未尝为之,后人犹当因其可为者,为前人所未及为,而况前人已相继为之,正后人所不得不为者乎?华莲洞菩萨诸神洞府也,天钟其秀,地效其灵,水旱灾侵,有祷辄应。是以拜谒焚香,今古不替。禋祀慈云,法雨远近,共戴帡幪。奈历年已久,风雨之飘飘,雀鼠之巢穴,以致栋宇倾颓,仪像塌圮。凡环山而居者,无不目击心伤,而况同善之人,情知神恩浩荡,非无名之祠宇可比,而□坐听其敝也耶?但庙宇工程浩大,山路崎岖维艰,创造经营,开平道路,非多赀不可。爰集同志,募化十方,赖绅士商民助檀越之力,捐杖头之挂,集腋成裘。于庚寅春鸠工庇材,越壬辰冬告竣,敝者以举,故者以新。殿宇辉煌,仪像森列,而且道路之无虞,拜谒之有所。庶几神灵妥侑,常显现夫法轮,民物康阜,时并登夫彼岸,四境之安宁,万姓之永赖,胥于是乎在矣。谨序。

(功德主名省略)

特授徽县右堂沈梁淦 儒学优廪膳生员宋廷瓒沐手题书。

大清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仲冬谷旦敬刊立石。

华莲洞功德碑(年份不明)

道光二十八年(1848)功德碑

华莲洞同治元年(1862)功德碑

民国二十七年(1938)华莲洞置地碑记

华莲洞钟乳石

华莲洞钟乳石

曹鹏雁 提供

《重修华莲洞庙宇碑记》序

徽成之西南有莲花古洞者,碧水湫池,为官民灾旱祷雨之所,有求必应,亘古灵昭。洞旧有玉皇楼,左旁有观音殿,历年久远,多半残毁。民国六年庚辰之冬,有本门首士张君讳维世等提倡补修,并协同乡城绅耆,广缘劝募,一时乐善诸君不约而同,募集巨佽。于是上建玉皇楼,下添药王宫,改修观音殿,左添送子圣母宫,增修僧房两间,山门一座。一时庙貌巍峨,神像焕然。会期香客胜盛,及功甫完竣。不意乙酉之季夏大雨时行,池水涌发,僧房并山门冲荡,观音殿与石阶俱损。石坠玉皇楼且损其檐楹。斯时也,正值山林化成匪林,暴客日扰;城市变为盗市,贼匪时临。迄今庙貌日益倾颓,神像日益伤损。睹目伤心,求神者无不咋舌叹息矣!有会内众等复商议补葺之举,奈需费甚巨,仍非藉众力,何成再造之功。尤募十方慈悲善士乐施善缘,以勷胜事,各出囊金,遂成阙功。斯状况复新逡异旧观,神灵妥而人心安,十方之受福岂有穷哉!于今成功告竣,爰述始终,刊名碑石,永垂诸善士之功,德于不朽云尔。

(功德主名省略)

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又七月上浣之吉徽成二邑众姓人等敬立。

华莲洞药王殿

小地坝

木皮岭

木皮岭即今徽县栗川、大河二乡交界的龙洞山脉,其主峰在今徽县大河店镇境内,因山上盛产木兰树(又名木莲、厚朴,皮可入药),又名木莲花掌。山脉北倚龙洞山,南峙地坝山、柳树崖,突兀高耸,正如嘉庆年间《徽县志》所谓“石径层沓,人马登涉崖坎,艰于行。”

乾元二年(759),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南下成都途中,写下《木皮岭》一诗。

木皮岭

首路栗亭西,尚想凤皇村。

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

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府入裂厚坤。

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

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

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

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

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

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

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

修补塔记

徽西有白塔者,寺之大观也。言其形势,十星玲珑,拟雁塔而略似,四面陡峻,讶鬼斧之削成,牖户斗拱,莫不备焉。顾历年久远,基址日就消坏,古人营建之功甚可惜!乃庚寅之秋八月有孙郇子大猷、奉清、裕前、秋梅人等谓:“夫此塔之建虽极高妙,总出人为。前之人能创之,后之人岂不能补修之乎?”于是仝众商议,欲施小补之功,窃虑粗略,相将不能坚固,欲以石条补修其根底,因募化布施,与本寺出产,越二年辛卯相与兴功,至壬辰之中秋而功告竣。嗟呼,此塔代远年湮,其建修也,至今已无碑记可考。使人并不知今日之补修,再无碑记,后之人无所考证,不知建修人,并不知补修之人,恶乎!可惟是述其事之始终,勒诸贞珉以示后云尔。

邑廪膳生员闫万选撰,增广生员张继祖书。

(以下70 人姓名省略)

道光拾贰年岁次壬辰八月上浣之吉日立。

蔡副全 提供

栗川郇庄砖塔

栗川砖塔位于徽县栗川乡郇家庄东侧台地上。始建于宋,第一层镶有清道光十二年(1879)所立《修补塔序》。栗川砖塔为八角十一级空心楼阁式砖塔,通高28 米。塔基用石条补筑。塔身自底部向上逐渐缩小。第一层最高,约7 米,残存仿木斗栱。第二层以上均施平座,勾栏、塔檐,出檐深度由下至上逐渐递减。四面雕菱形窗,塔顶坍塌无刹。各层塔檐均施三朵双杪华栱,转角出双杪挑角斜栱上承替木,有残木构痕。再上雕出檐椽,椽上铺二层砖。栗川砖塔设计科学,造型优美,其仿木结构砖雕精美逼真,是研究宋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实物资料。

永昌寺

永昌寺,又名北禅院、北禅寺,位于甘肃省徽县伏家镇北海龙山西脉之红旗山,始建于南北朝西魏大统(535—551)年间,距今已有1450年的历史了。永昌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一度为禅宗圣地。元文宗图铁陆尔封永昌寺住持高僧惠印法师为国师,掌执国师印于此。惠印是栗亭川人,大约在天历二年(1329),他被封为国师,因为是年九月,元文宗为了确立国教,诏修《经世大典》。举国学识渊博、道行高深的佛道两教名流都被召入大都展开辩论,惠印法师在此次辩论中为佼佼者而被敕封,赐银印并掌管“天下僧人僧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