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偃师城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中国古都偃师城的历史解密

偃师城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中国古都偃师城的历史解密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偃师城遗址坐落于洛阳盆地东部,现河南省偃师市城区西部。是年秋季,考古所组建河南第二工作队负责偃师城的勘探和发掘。发掘者依据遗址自身的陶器编年序列,将偃师城商文化遗存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时期[132]。第一期,偃师城的始建和初步使用时期。至本期晚段,偃师城已粗具规模。本期早段是偃师城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鉴于此,偃师城作为都城的下限应是第三期早段,即二里岗文化晚期早段或稍早。偃师城宫城的扩建过程近年的

偃师城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中国古都偃师城的历史解密

偃师城遗址坐落于洛阳盆地东部,现河南省偃师市城区西部。遗址南临洛河,北依邙山。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西距洛阳市约30公里,东距郑州城约110公里。

在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该城定名为“尸乡沟商城”,这一称谓到目前为止仍多见于学术论著和各类读物中。“尸乡沟”一词最早见于偃师城发掘者的文章中,其中援引《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下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而“城址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低凹地带,穿城而过,老乡世代相传称之为尸乡沟或尸乡洼”,这“与文献记载如此符合,绝非偶然之巧合。据此,我们认为这座城址即商汤所都的西亳,殆无疑义”[129]。后有学者经调查指出,此或为发掘者证史心切,而将当地老乡所言“石羊沟”(该地曾有古墓前安置的石刻的羊等动物像)解译为发音相似的“尸乡沟”[130]。一个旁证是人们讲究吉祥寓意,而当代汉语中“尸”为不祥之词,因而不应见于地名之中。由于“尸乡沟”并非当地正在使用的小地名,不符合考古遗址的定名标准,因而我们不使用“尸乡沟商城”一词。

1983年春季,为配合首阳山电厂选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钻探发现该城并进行了试掘。是年秋季,考古所组建河南第二工作队负责偃师城的勘探和发掘。此后一系列的田野工作,为建立该城址的考古编年序列,探究城址以及宫殿区的布局、建筑结构及其演变过程,乃至进一步探究该城的性质,提供了丰富系统的资料[131]

与郑州城大体同时的偃师城,最初建有圈围面积约86万平方米的小城圈,而后北、东两面外扩(城外东南部已探明有水泊遗迹,东城垣南段很可能为避开该水泊而向西拐折),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城内面积)。宫殿区位于城址的南部。以被称为“宫城”的第Ⅰ号建筑基址群为中心,包括两处可能为府库的围垣建筑群及其他建筑基址。大城城垣墙体顶部残宽16~18米,基部宽18~19米。城墙上已发现6座城门,已发掘的5座城门均为单门道,门道宽度仅2~3米,两侧皆有木骨夯土墙,推测门道上方原应有建筑。城垣宽厚且有意设计出多处拐折,城门狭小,以及城内府库类建筑的设置,都体现了较浓厚的战备色彩。

发掘者依据遗址自身的陶器编年序列,将偃师城商文化遗存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时期[132]。第一、二期各分为两段,第三期包括早、中、晚三段。第一期遗存的年代同郑州二里岗文化早期早段和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第四期(至迟其晚段)遗存相当;第二期相当于二里岗文化早期晚段;第三期早、中段相当于二里岗文化早期至晚期遗存的过渡期至二里岗文化晚期早段,第三期晚段相当于郑州二里岗文化晚期晚段(白家庄期)。

该城址经历了由兴至废的全过程,其间的布局结构也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

第一期,偃师城的始建和初步使用时期。主要遗迹有早期宫城及其内东、西两组建筑,宫城北部的祭祀场和小城城垣。宫城内西组建筑中始建于此期的有第七号、九号(其附属建筑编为一号)、十号夯土基址,东组建筑有四号基址。此外,还有被认为属于府库的第Ⅱ号建筑群基址之下层建筑以及位于城外东北部的青铜冶铸作坊遗存。至本期晚段,偃师城已粗具规模。

第二期,偃师城的大规模扩建时期。在小城基础上修筑了大城城垣,城址北部和东北部外扩,规模增至近2平方公里。宫城内的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东组建筑中的四号基址继续使用,新建了六号基址(原《简报》称“五号下层宫殿”)[133];西组建筑新建了八号基址,九号基址扩建为二号基址,向西延展,宫城西垣之一部也相应西移;祭祀场进一步扩大为三个区域;挖建了宫城北部的水池,引活水入池,石砌水道贯通大城东西。宫城内由南向北形成宫殿区、祭祀区和池苑区并存的格局,并出现铸铜活动。第Ⅱ号建筑群在原基址上经过全面翻修、改建,形成该建筑群中层基址,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第Ⅲ号建筑群可能始建于此期。

偃师城鸟瞰(《偃师商城(第一卷)》)

偃师城布局的演变过程(《三代考古》(六),陈国梁文)(www.xing528.com)

第三期,偃师城的继续使用和衰败、废弃时期。本期早段是偃师城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大城城垣有修补迹象;第Ⅱ号建筑群局部得到修缮;久已废弃的小城北部城垣被夷为平地[134]。宫城的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六号、七号基址上兴建起规模更大的五号、三号基址(也有学者认为三号基址始建于第二期[135]),突破了宫城西、南墙的范围,使得第Ⅰ号建筑群的面积进一步扩大至约4.5万平方米。其以西的院落和建筑也极有可能兴建于此期[136]。与此同时,若干建筑基址已废毁,宫城北部的水池逐渐淤塞废弃。陶器已开制作粗糙之风。

进入第三期中段,宫城范围内的建筑基址和主要祭祀场以及作为府库的第Ⅱ、Ⅲ号建筑群已基本废毁[137]。“另外,迄今未发现在第三期中段及其后新建的大型建筑基址”[138]。鉴于此,偃师城作为都城的下限应是第三期早段,即二里岗文化晚期早段或稍早。

第三期晚段的遗存很少,仅见零星灰坑。此时城址应已完全废弃,沦为一般聚落。

关于偃师商城的绝对年代,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系列测年数据,其始建年代被推定为约公元前1600年(此后有专家认为“两个商城最早的年代均不早于公元前1580~公元前1560年”[139]);偃师商城第三期早段的年代被推定为公元前1400年前后[140],则这座城址由兴到废经历了约200年时间。

归纳起来,围绕郑州城与偃师城两座城址的年代、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偃师商城是汤都西亳,郑州商城是仲丁所迁隞都[141];一种意见认为郑州商城是成汤始居之亳都,偃师商城是大体同时或稍晚的太甲“桐宫”、别(陪)都或军事重镇[142];一种意见倾向于二者同为商代早期的国都,惟重点使用时间有交错,这种两都或多都并存的现象多见于后世,郑州、偃师二城或为其肇始[143]。“夏商周断代工程”则做出了调和折中的表述:“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是商代最早的两处具有都邑规模的遗址,推断其分别为汤所居之亳和汤灭夏后在下洛之阳所建之‘宫邑’亦即‘西亳’的意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144]

偃师城宫城的扩建过程(据《考古》2015年第12期简报改绘)

近年的发掘与研究,使我们对两座城址的兴废年代和过程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以最早的宫殿和宫城的营建为标志,两城始建年代接近,都约当二里岗文化早期早段。二者的兴盛期大体并存,或有交错。由小城的修建、宫殿基址群的改扩建、府库的营建和大城的出现等现象看,偃师城最主要的使用时间是二里岗文化早期,至二里岗文化晚期早段时虽有夯土建筑的兴建,但已开始衰落,不久即告废弃,至二里岗文化晚期晚段已沦为一般聚落[145]。郑州城宫殿区大型夯土基址群和内、外城垣,以及大型铸铜作坊和多处墓地的出现,表明在二里岗文化早期晚段时,该城已进入兴盛阶段;二里岗文化晚期早段时,该城持续繁荣并达到鼎盛[146],而此时恰值偃师城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至二里岗文化晚期晚段时,偃师城已彻底荒废,而郑州城内一些夯土建筑和两处铸铜作坊在本期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使用,且发现有青铜器窖藏坑,说明该城至少在此期仍有王室或贵族活动[147],仍应属都邑级的遗址。可知郑州城与偃师城大体同时兴起,而后者的废弃时间要早于前者。

考古学层面看,可以肯定郑州城和偃师城是大体同时的两座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都邑级遗址。就遗存分布范围而言,郑州城为10平方公里以上,偃师城则基本上限于大城城垣以内(约1.9平方公里)。从城址规模上看,郑州城在建城之初即建有3平方公里的内城和规模逾10平方公里的外城;偃师城早期小城约0.86平方公里,后来扩建的大城不足2平方公里。郑州城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出土青铜礼器的墓葬和青铜器窖藏坑,以及铸造青铜礼器的作坊;偃师城则仅见有个别随葬少量青铜礼器的墓葬。偃师城几乎平地起建,城垣宽厚且有意设计出多处拐折,城门狭小,以及城内府库类建筑的设置,都显现出较浓厚的战备色彩;这与郑州城的全面繁盛也形成较鲜明的对比。总体上看,这两座城址在聚落层级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二者的城市功能也很可能有较大的不同。鉴于此,郑州城为主都,偃师城是军事色彩浓厚且具有仓储转运功能的次级中心或辅都的意见[148]应是较为妥当的。

二里岗文化的城邑分布与规模比较(据Art and Archaeology of the Erligang Civilization附图改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