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州城范围、缺口及建造年代确认

郑州城范围、缺口及建造年代确认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前后两次工作,对郑州城的范围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四面城垣上发现了大小11处缺口,其中有些可能与城门有关。至此,郑州城的建造年代得以确认[113]。种种发现表明,二里岗文化阶段,郑州开始出现大型都邑,中心区兴建起了周长近 7公里的夯土城垣,现已究明其属于内城,城圈面积达3平方公里。在其周边,还分布有众多小型遗址,应属郑州城的“卫星”聚落。这一时期是郑州城的始建期。郑州城自此期开始进入繁荣期。

郑州城范围、缺口及建造年代确认

商代二里岗期的郑州城,地处现郑州市区的东部,坐落于西、南部黄土丘陵高地和东、北部湖沼平原相交接的地带,从地形大势上看,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此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1950年秋,当地一位小学教师在郑州旧城外东南约1公里的二里岗一带发现了陶片和石器等古代遗物,随后,文物部门对二里岗及其周围地区展开调查,发现了丰富的遗存。1952年秋试掘,次年开始较大规模的发掘[110]。由于郑州商代遗址的最早发现、发掘地点都在二里岗一带,依考古文化命名的惯例,郑州新发现的早于安阳殷墟的商文化,被称为“商代二里岗期”文化。

除二里岗遗址以外,1952~1955年,考古工作者还先后发掘了南关外、白家庄、铭功路西侧、紫荆山北和人民公园等遗址。在南关外和紫荆山北发现了两处铸铜作坊遗址,在铭功路西侧发现了制陶作坊遗址,在紫荆山北发现了与制骨作坊相关的遗存,在白家庄、北二七路和杨庄发掘了多座随葬青铜器和玉器的墓葬,在人民公园则发现了二里岗文化与殷墟文化堆积的层位关系,从而确认了二里岗文化早于殷墟文化的发展序列[111]。发掘者因而推断“郑州在商代当不是一般的小村落,很可能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城邑”[112]

1955年秋,白家庄一带首次发现二里岗文化时期的条状夯土,这引起了发掘者的注意,他们开始意识到它可能是商代的夯土墙。从1956年开始有计划地沿夯土的走向进行了较全面的钻探,发现这条夯土墙向东南和西北延伸后分别折而向西、向南,与“郑县旧城”的西垣、东垣及南垣重合,围成一个接近长方形的夯土城垣。同时开始有计划地对四面城垣采用开挖横截探沟的方法进行解剖性发掘。1972~1973年,又对东、西、南三面城垣进行了钻探复查。通过前后两次工作,对郑州城的范围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四面城垣上发现了大小11处缺口,其中有些可能与城门有关。1956~1974年,在四面城垣上共开挖横截城垣的探沟22条,获得了一批可靠资料。至此,郑州城的建造年代得以确认[113]

1973~1978年,在城内进行钻探与发掘,发现了东北部的夯土建筑基址群,确认为与城垣大致同时兴建的宫殿区。之后,又在这一范围内的多处地点发现了夯土基址并进行了重点发掘,为研究宫殿区的范围、布局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114]

郑州向阳回民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发掘现场(《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

1996年在郑州南顺城街出土一组12件青铜器(《中原古代文明之光》)

1974~1996年,先后在郑州城西墙外的杜岭张寨南街、南顺城街、商城东南城角外向阳回民食品厂发现了三处铜器窖藏,共出土28件青铜器[115]。这些窖藏坑的发现,对研究郑州城的性质与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1953~1954年发掘二里岗时,曾经发现一段长约2100米、宽约25米的夯土墙。1955年又在今郑州东站北侧发现了夯土墙。限于层位关系的缺乏和认识的局限,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0年代以后,又陆续在郑州城的西城垣外700~900米处和南城垣外900~1200米处发现夯土墙基,可与二里岗一带曾发现的夯土相连接,形成围绕郑州城西、南侧的又一道防御设施,其建造年代与已发现的郑州城城垣大体相同[116]

种种发现表明,二里岗文化阶段,郑州开始出现大型都邑,中心区兴建起了周长近 7公里的夯土城垣,现已究明其属于内城,城圈面积达3平方公里。其内除了东北部分布着较集中的宫室建筑群外,多为空地,故不少学者认为“郑州商城已发现的内城可理解为‘小城’或‘宫城’”[117]。在内城南墙和西墙外600~1100米外,又发现了外城城垣,由西南至东北,对内城形成环抱之势,外城加东北部沼泽水域围起的面积逾10平方公里[118],或说超过13平方公里[119]。城址周围手工业作坊、祭祀遗存、墓葬区等重要遗存的分布范围达15平方公里。在其周边,还分布有众多小型遗址,应属郑州城的“卫星”聚落。二里岗文化遗址相对集中分布范围约160平方公里[120]

关于郑州城的分期,早在1950年代,《郑州二里岗》即依据二里岗遗址的发掘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期别划分,提出了“二里岗期下层”和“二里岗期上层”前后两大期的概念。此后,考古界通常以“二里岗下层”和“二里岗上层”来指称郑州城商文化的早、晚期。1980年代初,邹衡把二里岗下、上层又各分为两组,并将白家庄遗址上层作为更晚的一组,重新整理为前后相继的三段五组(先商末期至早商)。稍后,长期主持郑州城田野工作的安金槐也发表了自己对二里岗文化再分期的结果,将二里岗文化细分为四个小期,即二里岗下层一期、二期和二里岗上层一期、二期(白家庄期)[121]。这一四分法的分期意见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并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纳[122]。鉴于历史原因导致的考古学文化及期别定名的不规范,下文用二里岗文化早期、晚期(其下又各分为早、晚段)来替代二里岗下层、上层及其下小期的提法。(www.xing528.com)

郑州城(《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3期,刘彦锋等文)

约当二里头文化晚期阶段,郑州一带既已存在具有相当规模的聚落群。二里岗文化早期早段,内城的四面城垣及外城城垣的多处地段均已开始建筑;在城内东北部分布有少量夯土基址和夯土墙基。城内东部,城北的紫荆山北,城西的铭功路西侧,人民公园和城南的二里岗一带均发现有此期的小型房址、墓葬等遗存。这一时期是郑州城的始建期。

郑州都邑的形成过程(李宏飞 制图)

二里岗文化早期晚段,内城和外城筑好并投入使用;城内东北部的宫殿区夯土台基增多,出现多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位于内城以南、内外城之间的南关外铸铜作坊,内城以北的紫荆山北制骨作坊以及内城以西的铭功路制陶作坊也已开始使用;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铜器墓。遗存的分布遍布内城和内外城之间,表明此时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郑州城自此期开始进入繁荣期。

关于内、外城的始建年代,目前尚有分歧。或认为均始建于二里岗文化早期晚段;或认为内城始建于二里岗文化早期早段,而外城始建于二里岗文化早期晚段;或认为内城的始建接近二里头文化晚期阶段的洛达庙期,而外城的始建年代应接近或略早于二里岗文化早期早段[123]

二里岗文化晚期早段,郑州城城垣继续使用,早期的夯土建筑仍在使用,在城内东北部又新建、改建了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宫殿区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宫殿区内还建有大型石砌蓄水池、石砌供水管道、木结构框架的水井等,形成完备的供水系统。原有的铸铜、制陶和制骨作坊继续使用,并在北城垣外的紫荆山新建了一座铸铜作坊;同时,在内城的内外多个地点发现铜器墓,并在内城西垣北段外的张寨南街和东南城角外的向阳回民食品厂发现了铜器窖藏坑。此期应是郑州城的鼎盛期。

二里岗文化晚期晚段,内城的宫殿区还有夯土建筑遗存,并发掘出一段东西向的夯土墙,已知长度逾百米。在内城西垣南段外侧发现有此期的铜器窖藏坑,内城外的白家庄、铭功路、北二七路等地则发现有这一时期的铜器墓。可知此期的聚落应仍作为都邑存在,有商王室和贵族在此活动,但已开始趋于衰落。两处铸铜作坊至迟在此期偏晚阶段废弃。

相当于殷墟文化早期阶段,已人烟稀少,人民公园等处曾发现有小型聚落址。

1950年代以来郑州城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使人们确信它应是商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只是对各类遗存的存灭时间,以及与之相关的立都时间和它与偃师城的具体历史归属与定位的认识,尚存异议。学者们推断其应为商代中期仲丁所迁之隞都,或为商王朝初期成汤始居之亳都等[1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