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性
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内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指向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在下面的图形中(图表1-1-1),你如果看四周阴影部分,就会看到那是两个侧面人头像,如果看中间白色部分,就会认为那是一个花瓶。为什么看的是同一副图画,却既可以看到人头又可以看到花瓶呢?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使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将注意力集中到少数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上,排除次要信息的影响和干扰,从而有效地识别事物,认识环境。
图表1-1-1
那么什么事物才可以引起我们的知觉选择呢?一般地说,与个体的需要、愿望、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相关的事物容易先被知觉到。人们总是依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例如,我们平时看电视时,并不是对所有节目都目不转睛地去看,而只是选择那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其他的信息就会被过滤掉。现在,有人提出“注意力经济”,就是说要想办法抓住人们的眼球。因此在进行旅游宣传时,就要注意信息内容是否有吸引力、能否引起受众的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相似性的城市而言,就要想办法突出自己的特色并进行准确的形象定位。比如苏州和无锡两座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在旅游资源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环太湖的城市,虽然太湖的大部分水域在苏州,但是无锡就很好地抓住了太湖旅游资源,大打“太湖牌”,提出了“唱运河歌、扬吴文化”的宣传口号,游客数量大幅攀升。对于旅游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要充分利用知觉的这种选择性,在饭店装修、布置方面多做文章,突出自己的特色,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二)理解性
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局部特征并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帮助下对客观事物加以理解,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个人在知觉过程中必须借助过去的知识经验,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在知觉的理解过程中,言语的指导和补充作用很大,这一点在导游过程中体现得更加突出。正所谓“看景不如听景”、“景色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在旅游过程中,导游员生动、形象的讲解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所观赏景物的特点和价值,从而增强游览的兴趣,提高旅游的质量,使游客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对于文化背景差异比较大的游客来说,如果导游员能够善于作类比,就有利于游客的理解。比如,外国游客对中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大多不是十分了解,如果导游员能够把它们换算成公历的纪年方式,那么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著名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博士,虽访华期间十分繁忙,但他仍于百忙之中先后11次参观天坛公园,他称:“美国就其财力来讲,可以建造很多个天坛,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具有北京天坛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已建一个仿造的天坛,但美国人还是千里迢迢来北京参观天坛的原因。因为只有到北京的天坛,通过北京导游的讲解,人们才会了解中国人的‘敬天思想’,中国人的哲学观念。”
(三)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相互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完形倾向,心理学中通常称此倾向为整体性。比如说,当旅游者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活动时,往往倾向于把旅游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要对整个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一旦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旅途过程中车辆坏了、或是有强迫购物行为的发生以及导游不负责任等,都可能会招致游客的不满,甚至遭到投诉。(www.xing528.com)
1.接近律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物如果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时,有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倾向,这就是接近律。如下图所示,人们通常会认为这是三组线段,而很少有人会认为是六条独立的线段。同样,在空间距离上比较接近的城市就很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我国就已经形成了“环渤海旅游经济圈”、“长三角旅游经济圈”以及“辽宁旅游经济圈”,它们的形成就是基于旅游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空间地理位置比较接近。
2.相似律
如果被感知对象在性质和特点方面有相似之处,就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下图所示,人们会自觉地把这些图形分为三组。同样,人们通常把肯德基与麦当劳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产品性质、种类、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很相似。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大连、青岛、北戴河、厦门等城市之间虽然距离比较遥远,但是在旅游者心目中,它们都是海滨城市。
3.闭合律
如果几个客观事物共同包围一个空间,那么这些事物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结构不完整时,人们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补充、删略,替代或改组等,使知觉对象变得完整,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完整知觉。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会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自觉地组合,只有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感到满足时,才会对整个旅游过程感到满意。如果中间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客人的满意程度。
(四)恒常性
虽然世界万物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人的知觉却没有时刻随着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觉经验,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对物体的知觉,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能够弥补和纠正知觉条件的变动,使我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感知事物。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在视知觉方面,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因为人们具有知觉恒常性,通过构造距离感,就会调动其知觉的恒常性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错觉。据说,建筑师在设计罗马的斯巴达克宫时,为了衬托巨大的武士像,在拱廊的深度构造上下了功夫。在特殊造型的衬托下拱廊变得悠长,拱廊尽头的武士像给人的印象比实际尺寸大了不少。比如,在我国的园林艺术中经常会看到形象逼真的“高山流水”,其实它们就是通过缩短视觉距离的办法,将旅游者的视线限制在很近的距离之内,眼前所见只有假山、流水,而没有其他的参照物。这样,山也就高了、水也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