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文对照表,《老子》出土四古本考证与释义

异文对照表,《老子》出土四古本考证与释义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例1.本表依通行八十一章王弼注本次序排列。本書徵引《老子》原文除特别説明者外,均據此版本。爲節省篇幅,本書以下均隨文注出徵引文字所在該版本頁碼。如與章數同出,則括弧内斜杠後的阿拉伯數字爲頁碼。該本避清聖祖諱之“元”

异文对照表,《老子》出土四古本考证与释义

凡例

1.本表依通行八十一章王弼注本次序排列。

2.表中每一列視爲一個字位,統一予以編號。

3.文字殘脱者用“╲”表示,如仍寫出文字,表示由殘文識出。

4.空格表示該本無此字。

版本編目

1.郭店楚墓竹書老子

2.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

3.北京大學藏漢簡老子

4.嚴遵撰、谷神子注:道德真經指歸

5.唐鴻學:道德真經指歸注校

6.蒙文通:嚴君平道德指歸論佚文

7.嚴靈峰:輯嚴遵老子注

8.嚴遵:老子指歸,王德有點校本

9.樊波成:老子指歸校箋

10.S.602老子道德經

11.S.2267老子道德經

12.S.6453老子道德經

13.P.2255+P.2417+P.2421老子道德經

14.P.2329/2老子道德經

15.P.2350/1老子道德經

16.P.2599老子道德經

17.P.2735老子道德經

18.BD14633老子道德經

19.散0667/2老子道德經

20.散0668F老子道德經

21.S.798+BD15698+P.4781+S.798B,老子道德經

22.Дх.11805 + Дх.11959+Дх.12821+Дх.11809+Дх.11816+Дх.11964+Дх.11873+Дх.12820+Дх.11658+Дх.BD00941+散0668A,老子道德經

23.書道博物館藏老子道德經

24.散0583,老子道德經

25.S.783,老子道德經

26.S.792,老子道德經

27.S.5920,老子道德經

28.S.13248/2,老子道德經

29.P.2584/2,老子道德經

30.S.189,老子道德經

31.散0668D+P.2347/1,老子道德經

32.P.2370/2,老子道德經

33.P.2375,老子道德經

34.P.2420,老子道德經

35.P.2435(2596)/2,老子道德經

36.P.3235V/2,老子道德經

37.P.3895,老子道德經

38.Дх.03334,老子道德經

39.Дх.06806,老子道德經

40.Дх.08894,老子道德經

41.Дх.01111+Дx.01113,老子道德經

42.散0668C,老子道德經

43.0668E,老子道德經

44.散0868,老子道德經

45.唐僖宗廣明元年丹徒焦山道德經碑

46.S.477,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47.S.3926,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48.S.4681+P.2639,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49.BD00004V,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50.大谷8120,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51.四天王寺大學藏本A二六,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52.道德經河上公注,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建安虞氏刊本

53.老子河上公章句,道藏

54.日本天文十五年古鈔本老子河上公注

55.日本近衛公爵藏舊鈔本老子河上公注

56.日本慶長間活字排印本老子河上公注

57.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王卡點校本

58.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

59.王弼老子注,道藏本

60.王弼老子注,孫礦刊王弼注老子

61.王弼老子注,内聚珍本

62.王弼老子注,外聚珍本

63.王弼老子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4.王弼老子注,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65.王弼老子注,二十二子本

66.王弼老子注,日本阜穀東贇本

67.王注老子道德經,宇佐美灊水刊本

68.集唐字老子道德經注,古逸叢書本

69.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www.xing528.com)

70.瓦格納:王弼老子注研究

71.S.6228V,老子節解

72.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73.P.2517,成玄英:老子道德經義疏

74.P.2594+P.2864+S.2060+P.2577+P.3277,老子道德經李榮注

75.成玄英:道德經義疏,蒙文通輯本

76.岩靈峰輯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

77.李榮:老子道德經注,道藏本

78.李榮:道德真經注,蒙文通輯本

79.李約:道德真經新注,道藏本

80.唐中宗景龍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

81.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邢州御注道德經碑

82.P.3725,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

83.唐玄宗李隆基御注道德真經,道藏本

84.S.4365,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

85.P.2823,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

86.P.3592,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

87.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十卷本),道藏本

88.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四卷本),道藏本

89.S.6044+?+BD14677,佚名老子道德經義疏[34]

90.BD14649+BD14738,佚名老子道德經注疏

91.S.4430,老子道德經顧歡注(擬)

92.陸希聲:道德真經傳,續修四庫全書本

93.唐景福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

94.唐遂州龍興觀道德經碑,無名氏道德真經次解,道藏本

95.陝西盩厔樓臺觀道德經碑

96.杜光庭:道德經廣聖義,道藏本

97.强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道藏本

98.宋景祐四年甘肅慶陽天真觀道德經碑

99.宋浙江吴山崇義祠道德經碑

100.龔士卨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宋刊本

101.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續古逸叢書本

102.道德真經,道藏本

103.日本元禄二年真宗願行寺藏刊本老子經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1]本文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助“出土簡帛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15ZDB006);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助“黄老道家思想史”(16ZDA106);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北京大學藏漢簡老子研究”(14BZX039);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華思想通史”春秋戰國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道之言:由‘名’之分析建構老子哲學”(13YJA720008);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2013年度國學招標課題“老子集注彙考(第2—11章)”(13YBA366);復旦大學“985工程”三期整體推進人文學科研究項目“老子道論”(2011RWXKZD010)的階段性成果。

[2]《老子道德經》,載浙江書局輯刊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頁。本書徵引《老子》原文除特别説明者外,均據此版本。爲節省篇幅,本書以下均隨文注出徵引文字所在該版本頁碼。如與章數同出,則括弧内斜杠後的阿拉伯數字爲頁碼。該本避清聖祖諱之“元”字皆徑改。

[3]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1993年,第14頁。

[4]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第1頁。

[5]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第59頁。

[6]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第178頁。

[7]成玄英:《道德經義疏》,載高明編《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上冊,中華書局,1998年,第148頁。

[8]許慎:《説文解字》,中華書局,1998年,第104頁。

[9]樊波成:《老子指歸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40—241頁。

[10]James Legge, Trans., The Sacred Books of China, the Texts of Tao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es,1891;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62, p.50.

[11]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10—11頁。

[12]李約:《道德真經新注》,載《道藏》第十二册,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28頁。

[13]蘇轍:《老子解》,載《道藏》第十二册,第297頁。

[14]范應元:《宋本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載張元濟主編《續古逸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2010年,子部第5頁。

[15]嚴復:《評點老子道德經》,廣文書局,2001年,第4頁。

[16]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91頁。

[17]Lao-tzu Te-Tao-Ching, A New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a-wang-tui Texts,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Robert G.Henricks, Ballantine Books, 1992,p.56.

[18]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册,楊儒賓等譯,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第228頁。

[19]陸希聲:《道德真經傳》,載《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9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89頁。

[20]羅家湘:《王安石老子注輯佚會鈔》,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3頁。

[21]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頁。

[22][日] 高橋閔慎:《老子道德經證假字解》,載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213册,藝文印書館,1970年,第3頁。

[23]方東美:《中國形上學中之宇宙與個人》,載方東美 《生生之德》,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第296頁。

[24]這無疑有熊十力的影響。熊十力《體用論》:“實體與本體二名,雖有一字不同,而其義則一也。”中華書局,1994年,第50頁。

[25]二者的區别可參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册,中華書局,1990年,第53頁。

[26]參張汝倫《邯鄲學步,失其故步—也談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反向格義”問題》,《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第64—67頁。

[27]馮達文:《中國哲學的本源—本體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5、113頁。

[28]孫以楷:《〈老子〉今讀》,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5頁。

[29]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75頁。

[30]馬叙倫:《老子校詁》,載高明編《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下册,中華書局,1998年,第1592頁。

[31]趙榮珦:《老子道德經語法讀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18頁。

[3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虚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20頁。

[33]劉師培:《老子斠補》,載《劉申叔遺書》上册,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74頁。

[34]書目89前後兩截可以斷定爲同一寫卷的殘部,但是這兩卷尚無法直接對接,問號表示兩卷之間還缺一部分,這部分殘卷至今尚未被發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