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证《老子》原则与过程:出土四古本综合研究

考证《老子》原则与过程:出土四古本综合研究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則北大簡本《下經》合併傳世本《上經》四章,適爲三十四章。雖北大簡本與劉向校本尚有一章之差,然似是較爲接近之本。此中可透露出劉向校勘《老子》原則,即其在校覈數種古本整理成定本之時,並未打亂其原有章序重新連綴,而是盡量依循古本或所持本章次作適當調整。經與北大簡對照顯示,劉向删重新編是事實,但其校勘必有一種原則,就《老子》而言,除章節略有分合變動外,章次却無很大改動。

考证《老子》原则与过程:出土四古本综合研究

劉向所分上下經章數,可從與河上公本、葛洪本之對照中確定,然其校勘時係將古本打亂按自己意圖重新編纂,抑是因循古本章次,原是無法探知之事。唯今北大簡面世,可略窺此中消息。將今本與北大簡本章數章次對照,可發現兩者之間微妙關係。北大簡本第五十章(《下經》第六章)係合傳世本《道經》六、七兩章爲一,第六十章(《下經》第十六章)係合傳世本《道經》十七、十八、十九三章爲一,第七十三章(《下經》第二十九)係合傳世本《道經》三十二、三十三兩章爲一。則北大簡本《下經》合併傳世本《上經》四章,適爲三十四章。當然,北大簡本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兩章,傳世本《德經》合爲六十四章。若此六十四章即劉向校覈後之本,則北大簡本還必須有一合併傳世本兩章的一大章,兩本章數方始相合。傳世本六十四章是否劉向主觀所合?據嚴遵本此兩章亦合爲一章,可推知劉向是秉承所持本已有形態,而非人爲合併。雖北大簡本與劉向校本尚有一章之差,然似是較爲接近之本。若兩本確實相近,則北大簡一系之寫本很可能是劉向校讎時所持五篇中之二篇。此中可透露出劉向校勘《老子》原則,即其在校覈數種古本整理成定本之時,並未打亂其原有章序重新連綴,而是盡量依循古本或所持本章次作適當調整。此種原則可以平息由帛書甲乙本出土後引起的一番争論。

帛書甲乙本出土,其與今本有三處章序錯亂:

1.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帛書甲乙本兩章上下顛倒。

2.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彰……

帛書甲乙本將“企者不立”一章置於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後,二十二章“曲則全”之前。

3.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

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帛書甲乙本將八十章、八十一章置於六十六章“江海所以”後,六十七章“天下皆謂”之前。關於此三處錯亂,帛書整理小組從文義關聯出發,倡帛書本“順序較通行本合理”説,[94]後論者影從。[95]然論及從帛書到今本致誤之由,高明等以爲是錯簡,尹振環等却認爲是人爲改易。寧鎮疆贊同錯簡説,且更進一步從“有機”、“首尾相應”、“類似性”、“同時性”等多角度進行闡説。[96]迨北大簡本一公布,上列三處次序與傳本一致,更證明劉向校勘所持本與北大簡本一系相同或相近,前此一切針對傳本嚴肅謹慎之推理、猜測均告無謂。要使在帛書本到北大簡本之間保留此種推理結果,就必須將帛書與北大簡本置於同一發展直綫上,否則仍失去推理意義。然若將後者視爲前者之改易本,在黄老學盛行,研習老學者衆多,各自僅憑抄本傳授之西漢,有什麽證據可以證明其關係?傳本與北大簡本在章次上高度一致,然在分合上也不盡相同。如:

北大簡《上經》二十一章(傳本五十八章):·其正昏昏……人之廢,其日固久矣。

北大簡《上經》二十二兩章(傳本五十九章):·方而不割,廉而不刖,直而不肆,光而不燿。治人事天,莫如嗇……(www.xing528.com)

傳本五十八章之末作“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將五十九章之前四句移置五十八章之後,帛書乙本有“是以”二字,無“聖人”二字,置於前章與傳本相同,然嚴遵本却與北大簡本一致。又:

北大簡本《上經》六十九章(傳本二十八章):·智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聖人用則爲官長。

北大簡本《上經》七十章(傳本二十九章):·大制無畍。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

傳本二十八章之末作“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傳世他本同,嚴遵本殘缺。此處北大簡本係因漏字而錯鈔,還是理解不同而别置,可以討論,但前者北大簡本不同於傳本,却與嚴遵本一致,可知此處並非劉向校勘時改易舊貌,反而證明戰國至西漢,老學後裔對《老子》皆有自己不同理解,各據一己之理解抄録傳授,遂致歧出不一。而傳世各本文字雖多歧異,其分章則大體一致,即使河上公本、葛洪本上下經章數雖不相同,分章起迄却無歧異,證明劉向校勘之後,其新校定本之框架,廣爲後世所遵行。把握劉向校勘原則,可以解釋以下兩個有代表性的疑問:

1.武内在《老子原始》中徵引文獻,列舉其與今本《老子》文字與章次不同者數例,以爲西漢與魏晉間,《老子》有“大肆更改者”,而更改者主要是劉向。[97]

2.寧鎮疆用很大功夫研究《老子》分章和章次合併動機,認爲今本《老子》中仍有不少短促之章,證明主持者在執行歸併“零散”、“短促”章節之原則時貫徹得並不徹底。[98]

武内將古今本異同歸結爲是劉向“大肆更改”,而寧氏謂歸併不徹底,則主要暗指有一位整理者爲應符八十一章之數而不合併意義相同相近之“零散”、“短促”章節。經與北大簡對照顯示,劉向删重新編是事實,但其校勘必有一種原則,就《老子》而言,除章節略有分合變動外,章次却無很大改動。如果劉向校勘《老子》是打亂原有次序重新編輯,則現今《老子》中前後意義不相連屬而隔三岔五却遙相呼應的章節、段落,以劉向淵博之學問,在一字一句校勘之時,豈會毫無察覺,豈可不予調整?其所以留存至今,就是他當時不隨意淆亂古本章次的校勘原則所致。不僅不隨意淆亂古本章次,且不將合校五篇之外任何《老子》文字摻入其中,此就今所散見於戰國秦漢文獻中《老子》佚文,可證明其此一原則。《老子》佚文,據蒙文通輯集有二十餘條,[99]如:

荀子·解蔽》:“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韓非子·解老》:“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敗,得之以成。”

《鹽鐵論·本議》:“老子曰:貧國若有餘,非多財也,嗜欲衆而民躁也。”

《説苑·敬慎》:“老子曰: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人爲善者,天報以福;人爲不善者,天報以禍也。”

《太平御覽》卷六五九:“上士學道受之以神,中士受之以心,下士受之以耳。”

以上諸條,尤其是經劉向整理之《説苑》所引《老子》文,劉向不會没有看到,其不摻入今本《老子》中,證明其校勘時絶不將持校文本外之相關文字攬入新校本。此種校勘原則,可以推知一種史實,自戰國中期以至劉向校書之前,各種長篇短帙的《老子》文本在各地流傳,並被諸子百家引用,自劉向取五篇一百四十二章校勘定爲上下兩篇八十一章之後,不見於五篇内的文字,大多逐漸散佚,少部分只能作爲佚文保存在個别文獻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