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证与释义:《老子》两种篇序的综合研究

考证与释义:《老子》两种篇序的综合研究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常清楚,北大漢簡本《老子》與帛書甲本、乙本一樣,《老子》兩篇的次序,也是“《德》上《道》下”。出土簡、帛《老子》三種“《德》上《道》下”的篇序,雖不見於主流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但亦並非毫無痕迹可尋。[12]現在,三種簡、帛《老子》出土了,足以證明《老子指歸》的篇序是“吾道不孤”矣。

考证与释义:《老子》两种篇序的综合研究

老子》一書,傳世本大致分爲河上公本和王弼(226—249)本兩個系統。朱謙之(1899—1972)曰,“河上本近民間系統,文句簡古,其流派爲景龍碑文、遂州碑本與敦煌本”,“王本屬文人系統,文筆曉暢,其流派爲蘇轍、陸希聲、吴澄諸本”。[1]但無論河上公本一系還是王弼本一系,傳世本《老子》書都是《道經》在前,《德經》居後。

典籍的記載也是如此。司馬遷(約前145—前90)《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曰:“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2]所謂“上、下篇”與“道德之意五千餘言”相配,似乎上篇即《道經》,下篇即《德經》。唐陸德明(約550—630)《經典釋文》中《老子音義》分爲《老子道經音義》和《老子德經音義》,《序》曰:“(老子)爲關令尹喜説道德二篇,尚虚無無爲,凡五千餘言。”[3]也是《道經》爲上,《德經》爲下。南宋道士董思靖《道德真經集解序説》引劉歆(約前50—23)《七略》云:“劉向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經三十四章,下經四十七章。”[4]“上經三十四章”顯然是指《道經》,“下經四十七章”顯然是指《德經》。如此説來,“《道》上《德》下”的篇序,至少從西漢劉向(前77—前6)以來就有了。

所以,在傳世文獻中,《老子》二篇雖篇名不同,或稱爲“上篇”、“下篇”,或稱爲“道經”、“德經”,但篇序排列上却達到了高度統一,“《道》上《德》下”是絶對的主流,幾乎是《老子》篇次排列的唯一順序。

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最爲珍貴的是30多種帛書和竹、木簡。其抄寫年代大約在戰國末期秦統一天下至漢初的二、三十年間。最令人震撼的是,帛書中居然有兩種本子的《老子》,整理者分别將之稱爲“甲本”、“乙本”。帛書甲本的文字介於篆、隸之間,没有避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的“邦”字諱,其抄寫年代,應當早於高祖在位時期,因此推斷可能在秦、漢之際;帛書乙本的文字是隸書,避“邦”字諱,但仍然使用“盈”和“恒”兩字,因此推斷其抄寫年代當在文、景之前。但無論是甲本,還是乙本,都與傳世本的“《道》上《德》下”篇序不同,都是《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後。如帛書甲本,上、下篇雖然没有篇名,但上篇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開頭,以“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争”結尾;下篇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開頭,以“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結尾。[5]明顯是“《德》上《道》下”。而帛書乙本上篇不但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開頭,而且篇末“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争”後,還有尾題曰“《德》”,並記字數“三千卌一”;下篇不但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開頭,而且篇末“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後,也有尾題曰:“《道》”,並記字數“二千四百廿六”。[6]《德》爲上篇,《道》爲下篇,更爲明顯。(www.xing528.com)

北京大學於2009年獲得捐贈,入藏了一批海外回歸的珍貴竹簡,共有3 300多枚,包含17種古書。這批竹書按照《漢書·藝文志》的分類順序編爲7卷,其中第貳卷收録了目前發現的簡、帛古本中最爲完整的《老子》,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整理者認爲:“西漢竹書中未見漢武帝以後年號,僅在一枚數術類竹簡上發現有‘孝景元年’紀年。……由書體特徵並結合對全部竹書内容的分析,我們推測這批竹書的抄寫年代主要在漢武帝後期,下限不晚於宣帝。”“《老子》的字體在這批竹書的各種文獻中屬於相對較早的一種,但仍然晚於銀雀山漢簡,估計其抄寫年代有可能到武帝前期,但不太可能早到景帝。”[7]這一結論應該是可信的。

北大漢簡本《老子》所謂“《老子上經》”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開始,以“人之道,爲而弗争也”結束,並記字數“凡二千九百卌二”;[8]其所謂“《老子下經》”以“道可道,非恒殹”開始,以“不辱以静,天地將自正”結束,並記字數“凡二千三百三”。[9]其所謂“《老子上經》”顯然就是帛書本的《德》篇,其所謂“《老子下經》”顯然就是帛書本的《道》篇。非常清楚,北大漢簡本《老子》與帛書甲本、乙本一樣,《老子》兩篇的次序,也是“《德》上《道》下”。

出土簡、帛《老子》三種“《德》上《道》下”的篇序,雖不見於主流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但亦並非毫無痕迹可尋。嚴遵(西漢末)《老子指歸》一書就提供了這方面的資訊。《老子指歸》一書《隋書·經籍志》、《經典釋文》、《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皆有著録,不過卷數略有差異。《隋志》十一卷,《經典釋文》、兩《唐志》十四卷,晁公武《郡齋讀書記》、《宋志》十三卷。陸遊(1125—1209)曾云:“右漢嚴君平《道德經指歸》古文……予求之逾二十年,乃盡得之。”[10]説明南宋乾道二年(1166)時十三卷本的《老子指歸》尚存。該書其序即《君平説二經目》稱“上經四十”、“下經三十二”,上經多,下經少,與傳世本上經少、下經多正好相反。此書所本《老子》上、下經正分别對應傳世本《德經》、《道經》,前七卷注《老子·德經》,後六卷注《老子·道經》,與諸多傳世本《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的篇序迥然不同,[11]爲此,曾被人疑爲僞書。[12]現在,三種簡、帛《老子》出土了,足以證明《老子指歸》的篇序是“吾道不孤”矣。[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