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味”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真正做到面向学生,将学生的自我建构、发展、提高和变化视为自己的目的,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主体的发展视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演讲过程的完美。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时而惊讶、时而发问、时而讨论,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努力把新知识内化于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这些都是富有“教学味”的课堂教学标志。相反。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停顿、没有反馈,也没有因教过程中出现障碍而调整教学方案,只是按照固有的约定按部就班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的演讲多么的精彩,最多是一部成功的教师表演剧。笔者认为,政治课的“教学味”具体应该具备“三让”。
1.新知与问题要让学生去发现。一位美国校长曾经这样评论中国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学习特别勤奋;但是,中国学生只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且,这些答案几乎就是教师课堂上所讲的,或者,就是课本上所写的。这样的学生是很少有创造力的。最有创造力的是那些在课堂上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它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重要措施。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诉我们:“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中学政治课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教师把内容问题化,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立学习层次,以有限的知识点构建问题序列,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我在讲授高二第二课“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框题时,先给学生提出什么是发展?正确地把握发展的概念要注意哪些问题?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新、旧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人们在区分新旧事物的时候容易出现哪些错误标准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5分钟,讨论3分钟,而后再让他们就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组竞赛,这样就深化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把握。
2.过程要让学生去参与。素质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化性,内化须经过主体才能实现,因而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我们的教学应从内容的知识性学习转向动态发展的过程性学习,变学生由“文化传承”的受动者为“文化再生产”的经营者、参与者。也就是说教学的着力点不再是所谓的课程内容的“精确掌握”,而是教学主体间的对话。例如,在讲到高一经济常识“股票”这个内容时,可以事先布置同学们分组、分头去整理相关的资料,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学生资源(懂股票的学生)、家长资源(炒股的家长),然后在课堂上分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并进行现场模拟炒股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用已有知识和相关的政策在理论上推导出“股票价格为什么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预期股息高→收益高→股票需求量大→股票价格上涨
银行利率降低→银行资金分流→流入股市→购买量放大→股票价格上涨(www.xing528.com)
这样既使学生分享到体验的快乐,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教材要让学生去讲解。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就会束缚他们素质的发展。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解的教材,最好采取先出示结论、再让学生探索道理,把它讲解出来的方法。比如说我在讲授“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这一框题时就放手让学生先通过阅读总结出本课主要讲了哪些重要知识点,其中自己觉得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为什么这样认为。在同学们各抒已见后我进行了总评,然后又在黑板上列出了本课所学知识的大致框架结构图表,并空出其中一些关键地方,分别让三个小组的同学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结果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扮演了“主角”,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真正放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急于放在“下载”高考题目上,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