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美育多元化的意义

学校美育多元化的意义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美育多元化指学校美育不仅有显性的独立形态,而且有隐性的渗透形态。“化”就是过程,指美育的改革带动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美育的创新带动学校教育整体创新的过程。过去,有些中小学的部分校级领导和不少教师只看到显性的独立形态的美育,未看到隐性的渗透形态的美育,因而把学校美育单一化,甚至与艺术教育划等号,仅仅看成是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的事。

学校美育多元化的意义

学校美育多元化指学校美育不仅有显性的独立形态,而且有隐性的渗透形态。前者指音乐美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后者指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多元”就是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美育,学校全员参与美育,全局实施美育,全程贯穿美育。“化”就是过程,指美育的改革带动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美育的创新带动学校教育整体创新的过程。我国近代教育家鲁迅,后期曾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讨美学和美育问题,翻译过俄国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并在《<艺术论>译本序》中写道,“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的分析而被发现”,“美的愉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鲁迅用“伏着”两字,揭示了美的功用的特殊性,这就从理论上克服了近代资产阶级美学与美育思想中“超功利”与庸俗功利主义的两种片面性。这种“伏着”的美育,就是隐性的渗透形态的美育。在学校美育的改革中,要改变只重美育的独立形态而无视美育的渗透形态,只求愉乐而不顾功用的偏向;在学校美育的创新中,要开创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新局面,使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去,有些中小学的部分校级领导和不少教师只看到显性的独立形态的美育,未看到隐性的渗透形态的美育,因而把学校美育单一化,甚至与艺术教育划等号,仅仅看成是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的事。音乐课和美术课的课时,在高中总课时中仅占2.3%,在初中总课时中只占6%,在小学总课时中不过14%。无论怎样加强和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和美术课的教学,也不能“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谈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句话启示我们:研究教育问题要应用系统科学,进行网络思维,开辟多元思路,兼顾各种因素。系统论最基本的原理是整体性原理,它揭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整体,由各部分即各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互联互动,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对其他子系统发挥正向功能或者负向功能,从而增强或者削弱系统的整体功能。只有各子系统按照系统的总目标发挥各自的正向功能并作用于其他子系统,才能产生内部的协同效应,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指系统内部产生协同效应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子系统在孤立甚至对立状态下的功能之和。美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按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系统总目标,“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才能发挥最大功能,“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这是学校美育多元化的理论根据。(www.xing528.com)

怎样把理论付诸实践,使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呢?需要构建教育模式。美国著名的比较政治学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界定:“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1]这一模式定义有三个要点:第一,模式是现实的抽象概括,来源于现实;第二,模式是理论性形式,反映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三,模式是简化的形式,突出主要的,略去次要的。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模式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因而是多样的、有变式的,反映一定层级的学校教育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规格。教育理论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建模说,认为人才有标准,培养要符合规格;另一种是无模说,认为人才有差异,培养就不能定格。这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教育实践者要有唯物辩证法统一两说:先入格(规范),后出格(超越),求合格(达标),不定格(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