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指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霉菌)、原虫等。其中,能够给人或动植物造成疾病危害的称为病原微生物。
1.细菌
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除了淡水、海水、土壤、植物之外,细菌还能够在动物和人的黏膜或体表上生存。在自然界中无论是海水还是土壤,98%以上的细菌都无法通过普通的培养法培养,即“活的不可培养的细菌”,可以理解为这些细菌都处于一种睡眠状态。在土壤中,一些能够形成芽孢的细菌,可以通过形成抗逆性芽孢的形式在土壤中生存。同时,土壤中也有一些细菌,可以寄生在阿米巴原虫等细菌捕食性原虫上。水中也有一些细菌可以在水中形成生物膜,并在里面生活,这一类细菌具有很强的抵抗干燥和低温等恶劣环境的能力。
细菌侵入人体并附着在黏膜上之后,需要不断的增殖才能导致疾病的产生。具体来讲,细菌通过释放毒素或侵入细胞内造成细胞的损伤,从而诱发了各种症状的出现。这一过程中细菌表现出的自身机能和构造等因素称为病原因子。
2.病毒
病毒在没有活的宿主细胞的情况下,不能进行自我复制。根据宿主细胞种类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以及昆虫病毒等。由于宿主范围非常狭小,因此大多具有人类病原性的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当然也有动物传染给人类的情况。细菌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大多是“飞沫传染”。常见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在气温越低、越干燥的空气中,越能够维持其传染力。(www.xing528.com)
病毒通过在宿主细胞中的吸附→侵入→脱壳→复制→释放这一过程,对其造成损伤,从而发挥自身的病原性。其中,在最初的吸附阶段,因为细胞自身具有受体特异性,病毒的感染会诱发物种特异性、脏器特异性和细胞特异性。
3.真菌
真菌(霉菌)是在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微生物。真菌的基本形态分为两种:能够长出丝状体的丝状菌和通过芽殖法进行繁殖的酵母菌。菌丝型能够通过长出分生孢子并飞散到空气中,从而进行远距离传播散种。孢子具有耐干燥的特性,并且能够在缺乏营养的环境中生存。有一些真菌能够诱发感染、过敏、霉菌毒素中毒等症状。其中真菌感染又可分为表面浅表真菌感染、皮下组织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4.原虫
原虫是广泛分布在淡水和土壤中的单细胞动物的总称,可以分为变形虫类(变形虫等)、纤毛虫类(草履虫等)、鞭毛虫类(利什曼原虫、锥虫、滴虫等)和胞子虫类(隐孢子虫、弓形虫、疟疾原虫等)。根据生活方式,原虫又可以分为自由生活原虫和寄生原虫。前者依靠摄取水和土壤中有机物的营养或者捕食细菌等生存。因此,如果水或土壤粒子通过发生为气溶胶而散布到空气中,就会使原虫在空气中传播,并存在诱发人体感染的可能。另一方面,有一些寄生原虫如果不寄生在昆虫、动物或人体中就无法存活。虽然对于人体来说,带有病原性的原虫大部分是寄生原虫,但它们都不会引起呼吸道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