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魏老师班级的黑板右上方,用白油漆写着“控制三闲——闲思、闲事、闲话”的字,非常醒目。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了,我仍然觉得魏老师强调的“控制三闲”非常有道理。一个人一旦多了闲思、闲事、闲话,一定会降低做事的效率,甚至会不断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控制“三闲”,学生每周六放学前都要选“震源”。
邵红:当班主任最头痛的事儿就是每当班主任开会时、不在教室时,学生们的自习课混乱不堪,如互相说话、传递东西,甚至离桌走动等。可是,你们班的自习课却“鸦雀无声”,我记得有好几次,只要魏老师外出讲学,你们班就上语文自习课。我带着好奇心,悄悄地站在窗外观察过你们,发现每一个人都在忙着写东西,根本没有人说话、借东西或做别的闲事。我十分震惊,我真的很佩服魏老师对你们自控能力的培养。后来,我还听说你们每周六放学前要选“震源”。而且,为了保证自习课纪律,你们还有“秘密武器”,能具体说说吗?
赵晓波:那时魏老师总是告诫我们要“今日事今日毕”,要做到这点,做事就不能拖拉,不拖拉就必须战胜自己的懒惰。人的懒惰是没有限度的,拖拉是懒惰的表现,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遇事开始拖拉,就很容易再次拖拉,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为了让我们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魏老师限定时间让我们背课文,谁背会了、默写正确了谁就可以放学回家。有些懒惰的学生在这种要求下把课间零碎的时间也利用起来了,互相比着背。其实,魏老师这样做也是为了激励我们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魏老师经常把铁人王进喜说的那句“人无压力轻飘飘”写在黑板的“名人名言”栏里,目的是时刻提醒我们,压力会让人更积极,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有一次,魏老师课间休息时问我:“晓波,每天你的大脑用于学习的实际利用率是多少?”我想了想说:“大概是50%吧。”他又问:“那其余的50%呢?”我说:“大概是在上课溜号、做事拖拉、犹豫不决、做闲事等方面丢失了吧。”魏老师也经常这样问其他同学。有的不爱学习的同学说他们用于学习的实际使用率才20%。所以,魏老师常说:“咱们要控制住‘三闲’,不让它们影响大家的学习和工作。”
怎么才能控制住“三闲”呢?魏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咱们要先算算账,计算好‘三闲’的时间,从而增强自我约束力。慢慢地,你的闲话、闲思、闲事肯定会越来越少,最终控制在科学计划的范围之内。其实人很大程度上的苦恼、痛苦、忧愁都是来自无端的思考。来自闲思。俗话说,无事生非,你没事儿总瞎寻思,不知不觉间,自己思维的战舰就会拐到礁石丛中去了,最终‘咣当’地碰到礁石上了。”
魏老师让我们每天在日记的最后一行统计出自己当天“三闲”的数量,今天和昨天比较,这个月和上个月比较,看看自己“三闲”的数量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我们班有个同学挺淘气的,上课总爱说话,有时还不停地自言自语。魏老师让他每天认真统计自己“三闲”的数量,并且让他自己计划把闲话先压缩到多少句以内。那个同学说:“这个月我先把闲话压缩到52句吧,因为我们每月上学24天,每天说两句闲话,每月就是48句闲话,万一我再控制不住多说几句呢。”一个月结束后,这个同学统计自己的闲话后发现居然没到52句。所以,在下个月,他就把自己的闲话定在每月40句以内。后来,因为“三闲”少了,那个同学在自习课上不但不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而且自己的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那里,不少学生“三闲”的数量都逐渐在减少,因为大家感受到了“三闲”带来的麻烦,同时感受到了控制“三闲”带来的好处。我记得我在日记上的记录是,由开始时的闲话20句、闲事10件、闲思八个到最后的闲话两句、闲事1件、闲思1个。魏老师常说:“凡学习不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不止学生,就连自以为有点儿自控能力的我,也常常在某段时间无所作为,明知有许多事儿要做,但脑子就是不配合,不知不觉地或很不情愿地任脑子闲思,任手不由自主地做闲事,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成了“清谈俱乐部”成员。应该说,我算是一个比较忙的人,但即使在完成了较多任务时,我觉得脑子仍不自觉地会向闲思贡献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魏老师认为控制“三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多地做实事儿。并且,明确做什么事儿、做几件事儿、用多长时间做一件事儿。如果心情不好,就做喜欢做的事儿、难度小的事儿。实事儿做多了,就会形成较牢固持久的兴奋中心,“三闲”便不容易侵犯了。魏老师经常和“三闲”多的学生说:“上自习课前制订这节课的目标。比如,写数学作业的话,先确定做几道数学题;写英语作业的话,先确定记住几个英语单词。如果完成了任务,要进行自我奖励,如晚上早点儿睡觉;如果完不成任务,那么就要进行自我惩罚。”
魏老师培养我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做法,他对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学生们高度的信任,给值日班长和常务班长最大的管理权限,让犯错误的学生写说明书。每到星期六快放学的时候,承包选“震源”的同学就会对我们说:“同学们,请大家准备一张微型选票,我们用10秒钟来选出本周的‘震源’”。所谓的“震源”,就是同学们投票选出本周,尤其是自习课上爱说闲话的同学。得到10票以上的同学就要写说明书,并制定措施减少闲话。没到10票的同学则会受到警告。被选上“震源”的同学会感到很羞愧,多数都表示力争下一次不再被选上。这样做就是让同学们互相监督,共同帮助在自习课上爱说闲话的同学,共同牢记在自习课上要管住自己的嘴,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一次,魏老师对我们说:“如果有一天我们班级的‘震源’都在5票以下,就说明没有明显说闲话的人了。最理想的是,选不出谁是‘震源’,我们就可以每星期六省下几分钟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要知道,这种温和、充满正能量的方法要比高声训斥的方法高明无数倍。被选上“震源”的同学感到没面子,无形中会触动其自尊心和上进心,有的同学后来就变得非常有上进心。(www.xing528.com)
其实,选“震源”不是目的,帮助我们控制“三闲”才是目的。选“震源”可以激励后进生进步,增强班级凝聚力,树立良好的班风。
我上了高中后明显感觉到,魏老师教过的学生的课堂自控能力比别人都强,“三闲”比别人都少,当然学习效率更高。这是我一生的收获!
工作后的我们也要控制“三闲”,控制好“三闲”,人也就忙了。人忙,总觉得日月短,越觉得短,就越觉得时光匆匆,就越感到时间宝贵,也才能更加珍惜有限的时间。我现在也为人母了,经常和我的儿子谈怎样控制“三闲”来提高学习效率,经常给他讲当年魏老师教我们控制“三闲”的故事,他很感兴趣,也从中有所收获。
另外,我们还有“秘密武器”,我们的“秘密武器”就是“自习说话接力本”。在自习课,尤其是魏老师去开会的时候,会出现个别同学说话的现象,别的老师可能会以不同的惩罚方式处理,可是魏老师当年却让我们先讨论“上自习课说话的利与弊”。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无论是在说闲话还是在研究问题都会影响他人,也降低自己的学习效率,同时说闲话还可能产生是非。所以,上自习课说话弊大于利。魏老师不在“家”的时候,他的语文课就是自习课。为了监督检查同学们上好自习课,魏老师和我们一起设立了“自习说话接力本”。
“自习说话接力本”是64开的日记本,由班里一位学生承包。“自习说话接力本”分为姓名、说话时间、接本人姓名、惩罚方式4个栏目。自习课的时候,承包人拿着“自习说话接力本”,边学习边观察大家有没有说话的现象。如果他看见了甲同学正在和乙同学说话,哪怕是在研究问题,他也会走过去,把“自习说话接力本”交给甲同学,甲同学登记完毕,“自习说话接力本”暂时就属于他了,他便开始边学习边观察,寻找下一位的“接班人”。如果这节课没有找到接班人,第二节自习课他会更加认真地观察,会特别盼望能有一位同学说话,哪怕小声地说一句话,他也会把“自习说话接力本”交给那个同学。如果在放学前他还没有找到接班人,就得写说明书,由500字变为1000字,第二天还得继续寻找“接班人”。如果第二天他还找不到接班人,就把“自习说话接力本”交给承包人。承包人可以采取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放松一两节课或放松一两天,那些在自习课上爱说话的人就又会暴露出来,承包人就会轻而易举地把“自习说话接力本”交出去。
我们班有个名叫常江的男生在上自习课时接到了“自习说话接力本”。他在说明书结尾处写道:“……以前我特别讨厌别人自习说话,嫌他干扰自己学习,这回地位变了,我若找不到‘接班人’就要加倍受罚了,不知不觉地我变得特别盼望别人在自习课说话。真的,我就像盼望能听到自己最崇拜的歌星唱歌一样,盼望能有一位同学停止学习,说一句话,哪怕只是小声说一句话,哪怕只有两三个字呢,也算把我救了,可是我盼了两节课,一直盼到放学也没盼来一句话,只好失望地写了这份1000字的说明书。最难过的是,明天我还要接着找‘接班人’,但愿明天有人被我抓住,我发誓,‘自习说话接力本’一旦传出去,以后自习课我再也不说话了。自习课说话,既损人又不利己,何苦呢?”
“自习说话接力本”这个办法虽然说不能保证自习课上没有人说话,但是它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现在回忆起这件事儿,我仍然觉得魏老师的做法是很科学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