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乡县城南区和达板镇经济开发区发展概况

东乡县城南区和达板镇经济开发区发展概况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招商引资、汇报争取等形式,在县城南区实施项目23个、投资11.1441亿元,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

东乡县城南区和达板镇经济开发区发展概况

(1)东乡县达板镇建设情况

达板镇位于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之滨,锁达路、达三路、唐达路穿境而过,距省城兰州40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2万,均为东乡族。达板原名“野松达旺”,也称作“野松达板”。

进入21世纪,古老的“野松达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1年,东乡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提出了“学习温州精神,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合作开发,把达板建成依托兰州、辐射陇原的集工业、商贸业、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为一体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城镇”的发展思路,按照“远近结合,统筹规划,分块实施,逐步发展”的原则,总规划面积8.9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开发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桥东工业区、桥西南高效农业区、桥西北休闲娱乐区、沿街商贸区、沿山建材综合开发区等五个经济区。

为了把达板民族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东乡改革开放的窗口,东乡族自治县在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区的第一要务,把水、电、路、信息四通作为开发区的先导工程。打通了锁达路连接国道212线的1070米瓶颈路段,投资120万元完成了开发区700米主街的拓宽硬化;集资16万元,修建了达板“同心桥”;投资350万元,建成了滨河路;捐资完成了“唐达”路达板段的铺油工程;融资300万元,建成了达板兴达砂石料加工厂;群众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在开发区主街两旁建成商铺楼20多幢;建成了以面粉生产、冰糖加工等为主的10余家民营企业。凤凰山垂钓中心、明基山庄成为开发区的旅游亮点。

(2)东乡县沿洮河经济带建设创造达板速度

新一届州委州政府根据东乡县地形复杂、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取水困难、贫困面大、人口稠密,发展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严重的实际,大胆设想,深入论证,以精准扶贫、政策扶贫、移民扶贫、永续发展脱贫为原则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提出建设沿洮河流域经济带,融入兰州都市圈总体发展思路。沿洮河经济带东乡段,主要建设安居工程、市政道路、地下管网、跨河桥梁、生态治理、文教卫生公共服务、劳动密集型产业园等项目,同步规划特色风情小镇,推动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民俗文化及民宿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群众下山入川、出山进城,通过2至3年的综合开发建设,使沿洮河经济带真正成为全县产业扶贫的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乐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将达板为中心的“沿洮河流域经济带”,打造成为人口规模达10万人的县域次中心城市。

项目先期实施棚户区改造2130套、安居工程3685套、公租房工程819套,规划新建兰临高速安家嘴出口跨河大桥及连接线、达三路及沿洮河景观绿化带,配套建设5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1所职业学校、县第二人民医院、退役军人光荣院、老年养护中心和儿童福利院;配套实施供气、供电、供暖、污水处理通信等基础设施。依托南阳渠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南阳渠总干渠至达板唐汪供水工程,彻底解决达板、唐汪等乡镇水质差的问题。在达板园区现有21家企业的基础上,新建牛羊交易市场和屠宰冷链加工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企业、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一批扶贫车间,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同时,依托山川水禀赋、东乡民族风情、特色美食餐饮、扶贫博物馆等资源,按照“山上山下一体化、山里川里相映衬”的具体工作思路,努力打造达板风情小镇。

该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东乡群众稳定脱贫、东乡民族永续发展的扶贫工程、民生工程,州委州政府于2019年4月提出了沿洮河经济带东乡段开发建设思路,7月举行开工仪式,8月13日安居工程正式动工建设。截至2020年4月,已完成征地6280亩,签订拆迁协议126户,拆除98户,基本完成安置区征地任务,正在对工业园区和项目区部分剩余土地、拆迁房屋进行征收。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47栋住宅楼拔地而起,计划2020年7月份搬迁入住。由碧桂园建设的甘肃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全面开工建设,其中综合教学楼已完成主体封顶。小学、初中、第二人民医院、市政道路、达三路、安家嘴大桥及连接线等项目正在压茬推进。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征地拆迁、安居工程等工作快速有序推进,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参与、全力支持,中铁二十一局、甘肃建投等各方参建单位的科学施工、追赶进度,州县职能部门的全程参与、高效服务,作战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的现场驻守、精准调度,共同创造了“达板模式、达板标准、达板速度”。(www.xing528.com)

(3)东乡县城南区建设情况及城南社区简介

东乡县城灾后重建一期工程完成,使整个城区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县城商贸服务、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域不完善,可适宜建设的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发展空间狭小,急需开辟新的适宜建设土地,缓解土地资源紧张问题。为进一步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完善综合服务功能,2015年8月,县上启动了县城南区(当时称县城新区)开发项目。项目区东西长1公里,南北长1.65公里,总面积106公顷,建设内容分土地整治和项目开发两大块。其中,土地整治工程总投资约3.25亿元,包括土方填挖、雨污排水管网、集水廊道、边坡治理等工程;项目开发规划总投资20.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2.6万平方米,包括民族用品商贸街、清真食品美食街、民族博物馆、接待中心、住宅区、学校、幼儿园、公园及广场、观景天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

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上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多元化融资建设”的模式推进实施县城南区开发建设,一方面通过招拍挂盘活土地资源,以招商引资方式实施民族用品商贸街、清真食品美食街、综合市场、宾馆饭店等商贸产业项目;另一方面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实施学校、幼儿园、博物馆、公园、广场等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汇报争取等形式,在县城南区实施项目23个、投资11.1441亿元,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

特别是易地搬迁工程建设楼房22栋、20万平方米,计划搬迁入住22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710户9458人。群众全部入住后,将形成全州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群众出山有宜居、发展产业有渠道、接受医教更方便、脱贫致富有保障,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使广大贫困群众感受到党的政策的伟大和温暖,如期实现脱贫,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为了加强搬迁群众管理及服务工作,县上于2019年6月成立了锁南镇城南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9名,其中党员干部8名。该社区共有4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移民花苑、金强小区、县城安置小区、幸福小区和环城北路公租房),搬迁群众涉及全县22个乡镇1710户9458人,其中,残疾人304人(重度残疾170人,轻度残疾134人),低保户432户2118人(一、二类低保189户758人,三、四类低保243户1360人),特困供养18户34人,孤儿3户9人。

按照一体谋划、同步推进、质效并举的原则,紧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以产业扶持、稳定就业为重点,精准发力、精准施策,落实一系列到户到人的扶持措施,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县城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际、契合群众意愿的搬迁脱贫路子。一是精细化建立管理台账。按照“一人一卡、一户一册”原则,充分发挥“三长”作用,抽调专门力量,逐户逐人摸底调查,分年龄、分技能、分意向、分需求形成搬迁户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经摸排统计,总人数9458人,其中劳动力4425人,非劳动力5033人;劳动力已就业2897人,未就业1628人。二是多元化促进就业增收。在健全完善全覆盖产业需求台账的基础上,精准对接、分类施策,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确保每户至少有两人以上就业、两个以上增收渠道。施工单位认领就业,已协调本地施工企业解决就业24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就近就业,共开发保洁、绿化、保安、门卫等公益性岗位就业100人。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依托雨具厂、毛纺厂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已就业197人。订单输转异地就业,通过落实“122”务工奖补政策、现场招聘、入户动员等方式,已向厦门、江西、广东输出31人,计划输转80人。贷款扶持自主就业,通过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计划在安置点新建综合交易市场对有创业意愿的搬迁户优先落实摊位,计划引导群众自主创业就业300人。三是最大化享受政策红利。在光伏扶贫、土地流转、合作社入股等方面对搬迁户优先安排、优先落实、优先保障。光伏扶贫收益保障,总投资6.2亿元、101.32兆瓦的“十三五”光伏扶贫项目覆盖城南社区1710户易地搬迁户,户均年收益3000元左右,可持续收入20年。土地流转、合作社入股分红收益保障,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搬迁户流转盘活原有承包地(林地)等,实现入股分红。低保收入兜底保障,对家庭无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扶贫稳定脱贫的155户693人,全部纳入政策兜底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