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亦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麦斯吉德”。凡穆斯林集中居住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习惯上称“坊”,阿拉伯语叫“者玛提”,是穆斯林礼拜、宣讲教义、学习经文、沐浴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临夏清真寺众多,而且建筑式样各异,充满异域风情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典雅古朴的中国传统殿宇式建筑以及中阿合璧建筑式样的清真寺随处可见。各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大小不同,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阿拉伯式的穹顶廊柱型,如南关清真大寺等,有淡绿色的大小圆形拱顶和白色的水泥大圆柱,再配以阿拉伯文字、几何图案等装饰,看上去十分宏伟壮观、富丽堂皇。另一种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古典建筑,如老王寺等,错落有致的飞檐翘角和古色古香的宫殿式庭院,绿瓦红柱映衬的墙上配有精美砖雕、木雕和彩绘图案,大殿主要配殿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斗拱屋顶带前卷及后殿,显得格外古朴、宁静而庄重。还有一种则是中西合璧式的,即由阿拉伯装饰风格和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显得古朴高雅、颇具特色。
【南关大寺】位于临夏市解放路,在南门广场南侧,北濒红水河,是临夏地区历史悠久的清真寺之一,据传始建于元末。初建时因建在几棵古松树桩上,故亦称“连根柱古寺”。
南关清真大寺占地3亩多,建筑面积为2074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清真寺经1979年重修,由前厅和礼拜堂两部分组成。前厅为平台式,台基高2米,厅高8米,前竖10个圆柱。礼拜大殿为砖木结构,坐西向东,是前卷后歇山顶式混合结构,周围回廊由30根大型圆柱托起,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影壁均饰以水泥浮雕,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大殿前部屋顶修有3座圆拱顶绿色尖塔,是“木拿乃”和“望月楼”,高22米。望月楼塔顶装有宝瓶和彩月;中间的木拿乃雕刻有古体阿文“清真言”[1]。寺内整个建筑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与阿拉伯建筑风格于一体,造型别致,气势宏伟,是东西方民族文化交融荟萃的结晶。
【老华寺】亦称大华寺、华寺等,位于临夏市新西路。据史料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本坊信徒,人称“仁义三爷”的马连生率先捐资重建,并捐花园来扩大寺址,所以称为“花寺”,当时该寺占地5亩,大殿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四面架彩配于四层六角唤礼楼[2],极为华丽壮观,后又因地处华寺街和华姓人居多,改称华寺。清道光年间再次由华寺门宦第四辈教主马光宗扩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烧毁,1930年重建,并建一座东西两院连接的“水过凉亭”,为当时临夏宗教建筑中的一绝。1958年后“文革”时期被全部拆除,寺址被占用,1979年落实政策再次修复。大殿为中式建筑,古朴典雅,气势雄浑。大殿建筑面积55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09平方米。该寺因新西路从寺院而过,被分割为东西两院,西院建有大殿、唤礼楼、教学楼,东院为淋浴室、女学院、幼儿园。
2005年,因信教群众增多,大殿重新修建,大殿在建筑时结合东西方建筑风格,新大殿建筑面积为3142平方米,共四层,第一层为停车场,第二层为礼拜正殿,三四层为会礼殿,沿着28级台阶拾级而上,大殿回廊前的8根大理石柱昂然挺立,大殿由前殿和正殿组成,前殿为7间,正殿为9间,殿内中心6根直径1米的大理石柱围成圆形,承托着礼拜正殿和三四层会礼殿,一盏巨型吊灯从四层殿顶直通正殿,而大殿内外侧有6根方形大理石柱支撑着大殿主体,南北两侧各有旁门,供礼拜者出入。该寺建筑采用了传统殿宇式建筑风格,建造精巧,装饰华丽,为甘肃省规模较大、历史久远的清真寺之一。
【西道堂麻场清真寺】位于临夏市西郊瓦窑头广场,是西道堂在临夏市的一座清真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约3亩。2004—2005年,在西道堂各地清真寺的援助下重建了“临夏市西道堂麻场清真寺”,2007年11月10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现礼拜大殿占地1亩多,东西长26米,南北宽24米,建筑面积2088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三层,通高38米,一层为地下室,二三层为礼拜殿,顶部有一个直径为12.5米的攒头形穹顶,穹顶之上嵌有圆球和新月组成的宝瓶一尊,三层顶层的东西、南北两角分别建有一座高五层的宣礼塔,与新月宝瓶昂首凌空,交相辉映,成为临夏伊斯兰教文化的一个新亮点。
【磨川清真大寺】位于临夏县县城旧区的韩集镇磨川村,临循公路从旁穿过,占地面积31.2亩。该寺始建于明朝末年,据说因遇干旱,群众聚此祈雨,大雨随至,非常灵验,所以亦称“求雨寺”。民国六年(1917年),韩集商贸盛行,市井繁华,已不能容纳来礼拜的教民。时任宁夏护军使的阳洼山人马福祥与众父老商议,并带头捐资,筹措资金将此寺改扩建为三头十方“海伊寺”。“三头”指阳洼山大坡嘴、韩家集磨川、阴洼等。由于该寺地处磨川村,故称“磨川清真大寺”。当时大寺的建筑包括大殿、小殿、卷棚、明庭暗卷等。大殿为五间转七三大套,砖木结构,层层挑角。学房分3院56间,均为砖木结构。寺门为古典式三华门,门外有看墙、东西牌坊各1座。
现该寺为四合三院仿古建筑群,由前卷后立的八扇屏礼拜大殿和宏伟的唤醒楼、学房等组成,总面积3200平方米。院内道路宽敞,西边是宏伟的大殿,飞檐翘角,悬梁架彩,檐下是彩画的飞椽和砖木雕刻。大、小殿屋顶一律用筒瓦扣砌,屋脊是水泥镂空花墙。花墙中间各有3个铜色宝瓶,中间瓶顶是3个新月,两边各1个新月。大殿屋檐下是由30根水泥圆柱支撑的走廊,边有钢筋护栏。廊壁是水泥浮雕的牡丹、松柏、兰花、荷花和山水彩画。由于大、小殿各有两个侧门和四组十二格的大玻璃窗,殿内显得格外亮堂。用铝合金框架、蓝色玻璃装饰的门面,使大殿增了几分宗教场所特有的庄严。北边有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22间,阴阳瓦扣顶,为优雅大方的古典式建筑。
寺内现存有一块高2.1米、宽1.75米的石碑,上书“重修西乡韩家集三头十方海伊礼拜寺碑记”,记录了磨川大寺的维修经过,是研究河州西乡地区自明清以来宗教历史渊源、清真寺体制发展变迁的珍贵史料。
【大河家清真大寺】位于大河家乡大河村,该寺是积石山县大河家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其中大殿、唤醒楼、学房、水房等建筑面积为990平方米,其布局属中国传统四合院,礼拜大殿11间(七转十一),砖木结构,为阿拉伯式建筑与中国古典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马占鳌出面组织重建。其殿阁宏伟,规模宏大。大殿建筑翘檐翻卷,雕梁画栋,油绘精美,古朴典雅。民国十七年(1928年)毁于兵燹(因战乱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马全钦[3]筹资重建,其造型仿照西安化觉寺,竣工后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及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各赠送玛瑙轧光的镶金匾额一副。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由国家拨款4万元,信教群众自筹4.5万元重建。建筑面积960平方米。
大河家清真寺(马玉光提供)
【高赵家清真寺】高赵家清真寺始建于1876年,初为三间简陋土房供以礼拜。清光绪年间修葺成土木瓦房。1928年毁于兵燹。1930年原址修复。“文化大革命”初期拆毁。1981年清真寺得以重建,增修旧置,更新殿宇。时至今日,清真寺已年久失修,成为危房。
重建后的高赵家清真寺,融伊斯兰建筑风格和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为一体,斗拱架彩,雕梁画栋,翘檐翻卷,油绘精美,殿内装饰布置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布局精致,表里内外和谐融洽。201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纪念贵圣诞辰,隆重举行圣纪,2000多人恭诵《古兰经》赞主赞圣。为弘扬善事,勒石为记,誉留后世,德高声馨,永垂千秋。
【河沿清真大寺】大河家镇地处美丽的黄河之滨,奔腾的黄河从门前潺潺流过,“河沿清真寺”由此而得名。河沿清真寺始建于1980年。30多年来,为当地群众弘扬教门、坚守信仰、完美五功、培养人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9年开始,寺管会者玛提群众多次商议讨论,后在教长马永良阿訇的倡议和主持下,并经主管部门批准,河沿清真寺扩建工程于2010年初开工建设,2011年底竣工,历时两年。修建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总投资达900万元。新建的大河家河沿清真寺礼拜大殿、宣礼塔古朴典雅,寺内环境优美,教学楼、停车场、宿舍、水房、图书室等一应俱全,是一座融中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www.xing528.com)
【癿藏清真大寺】位于甘肃省积石山县的癿藏乡癿藏村。在清末回民反清起义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回族难民留住此地,开垦生息。清咸丰五年(1855年)始建简单的清真寺。几经沧桑后,又在民国七年(1918年)大兴土木,开始了第二次重建。有“五间转七”虎殿式大殿,建筑面积为960平方米,砖雕木刻,飞檐翘角,丹青描画,琉璃嵌顶,渡金铜质宝瓶。香花芳草,绿柳翠柏,环境十分优美,有6个套院,97间古建瓦房。有“卧盖夫”土地380亩,土改时征收,留有120亩,是全国寺产最多的清真寺之一,后归集体所有,在“文革”中清真寺被拆毁,其他基地也被挪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癿藏清真寺即另选地址重建,1993年又在旧址开始第二次重建。现寺占地面积为18亩,大殿面积为256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式,前殿为“七间转九”,后殿为“五间转七”,正院南北学房为古建式楼阁,另有中阿小学,靠街建有铺面。
【西街清真寺】位于临夏州康乐县附城镇,始建于1944年。该寺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793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302平方米。建筑形式为中国古典宫殿式,砖木结构,坐西向东,礼拜大殿由雨棚、正殿两部分组成,进深为3间,正面为5间,俗称“三转五”。
该寺现有学董1人,阿訇1人,满拉18人,教民500户,共2000多人,均属伊赫瓦尼。本坊哈吉有马进财、马进礼、马福财、杨如祥、杨如华、马牙个、马碗个、忍不拉黑麦等。
【高家集清真寺】别名下寺,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虎关乡高家,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几经毁坏重修,1982年后扩建,现寺占地1.5亩,建筑总面积519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195平方米,具有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其唤醒楼独具一格。1982年后扩建房屋10余间,增设办公室、水房等设施。现有学董1人,阿訇1人,满拉20人;教民130户,共786人,均系回族,信奉伊赫瓦尼教礼。本坊哈吉有老哈吉、马完尕等。
【西川大寺】位于广河县城西郊的西川大寺是一座纯阿拉伯穹顶式建筑,寺内的礼拜大殿把阿拉伯穹顶式的建筑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层楼式的大殿屋顶正中是一个十边形的亭式绿色穹顶,穹顶上部是串联在一起的5个大小不一的宝瓶,最顶端为一弯浅黄色的新月,在大殿屋顶四角各有一座高低样式相同的六棱柱形的白色尖塔,顶端也是宝瓶和新月。
【锁南大寺】位于东乡县锁南镇锁南村。约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二十八(1939年)年重建,系土木结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进行改建。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拆除,1982年由教民捐资,政府补助,重新修建。大殿为中式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附属房屋50间,共800平方米。水堂子上下两层16间。唤醒阁三层,高18米。建有瓷砖三环门一座,高14米。大殿北面有三层六角形“米拉热”,是锁南镇宏伟建筑之一。
【台子街清真东寺】位于和政县城关镇麻藏村,总面积3亩。大殿为3间古典式大五架造型的土木结构带出廊的瓦房,前设1门2窗,古朴幽雅,小巧玲珑,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可容百多人礼拜。
明洪武十年(1377年),征西将军邓愈讨伐吐蕃于此,副将沐英随征,讨平后驻军于宁河(今和政)屯守。沐英军中有很多穆斯林,为进行宗教活动,约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宁河县城(即现和政县城)首建清真寺。据说这座寺就是台子街东寺的前身。从此穆斯林大批量增多,他们便成了和政回族最早的先民。至1723—1735年(清雍正年间),该寺搬迁到离县城10多里外人烟稀少而穆斯林不多,且居住又很不集中的台子街村东(迁建年代待考)。至1740年前(乾隆年间),该寺在和政五庄口地区仍是仅有的一座清真寺。这就是台子街东寺的由来。当时,信教群众为了恪守信仰、坚守礼俗和维护礼拜寺的存在与安全,在大殿旁竖立一块刻有“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石碑,表示“祝延圣寿”,希冀“圣明”恩赐。当初,穆斯林皆属格底目,至嘉庆十九年(1814年),东乡人马葆真去麦加朝觐回来后,在北庄传教,信者日众,台子街寺教民也改信北庄。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英贤及部分教民改宗西道堂,并在其家中建立礼拜堂,因位于该寺之西而称为西寺,自此该寺自称东寺或下寺。东寺原建大殿古朴壮观,附设房屋应有尽有,但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毁于兵祸。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马迁武(维卿)等倡议重建,规模虽不大,但格局很紧凑,1966年又毁于“文革”中。1983年,由马正中、罗进福等发起,在王向智等大力支持下,又在原址上重新建造。
【胡家清真寺】位于临夏州和政县胡家村,该清真寺当时只有几间房屋,后被拆除。1980年经和政县人民政府批准,穆斯林群众集资,重建了礼拜殿和一些附属设施。改革开放以来,由寺坊穆斯林捐资再次重建,建筑面积280平方米。于2011年11月9日竣工。礼拜大殿古朴典雅,飞檐翘角,砖雕木刻,细腻精美。
【刘家峡清真寺】刘家峡清真大寺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为中西合璧建筑形式,飞檐碧瓦,雕梁画栋,庄严辉煌。宣礼塔建在三楼楼顶,在楼顶又建有护栏,可绕塔行走,不设门窗,形如凉亭,显豁疏明,登顶四望,县城全景尽收眼底。
刘家峡清真寺自建寺以来,开学的几个阿訇都是有“尔林”[4]的大阿訇。每年“莱麦丹”月(斋月)里,到寺里庆祝开斋节的人络绎不绝,在斋月“特拉威哈”[5]拜里,大殿里济济一堂,拜后赞圣之声庄严洪亮。
刘家峡清真寺多次被省、州、县宗教部门评为“五好”清真寺,并获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