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水临夏:古墓葬遗址发现

山水临夏:古墓葬遗址发现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1985年,临夏境内自秦至清代,调查发现有300多处古墓葬。1980年3月被列为康乐县文物保护单位。共清理墓葬9座,多处竖穴土坑单葬,其中合葬墓2座。并出土碗、盆、灰陶器等38件,有五铢钱12枚,为西汉晚期遗址。后在墓地附近古锥坪又发现1座汉墓,经清理发现其由墓门、甬道[29]、前室、后室组成。此为汉墓群遗址。墓碑现已毁坏遗失。

山水临夏:古墓葬遗址发现

截至1985年,临夏境内自秦至清代,调查发现有300多处古墓葬。

【火尔红汉墓】位于广河县城关镇火尔红村前坡山脚下,面积约300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群众挖掘时发现1座砖室墓,墓有人骨架1具,灰陶罐3个,铜钱若干枚。另有2座坟堆清晰可辨。据出土墓砖和随葬器物分析,为一处汉墓群,分布面积大,保存良好。

【马家寨汉墓】位于康乐县马家河南岸。1973年平地中发现砖室墓,后在附近田间发现古币若干枚。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汉墓群。1980年3月被列为康乐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河庄汉墓】位于原永靖莲花城西南,黄河南岸大台子处,1956年由黄河水库考古队调查发现,1959年又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9座,多处竖穴土坑单葬,其中合葬墓2座。葬式为仰身直体葬。并出土碗、盆、灰陶器等38件,有五铢钱12枚,为西汉晚期遗址。已被水库淹没。

【阿力麻土汉墓】位于广河县阿力麻土乡贾家窑厂附近。在砖瓦场取土中发现1座砖砌双室墓。其中间砖砌隔门相通,墓向东西,墓门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墓室内有骨架10具之多,西墓室正中有1具骨架为仰身直体,周围8具骨架横竖不一,出土釉陶灶、陶井、陶盘、陶灯、陶钟、陶樽等各一件,另有五铢钱百枚,隶书汉光和三年题记的朱书镇墓罐1件。后在墓地附近古锥坪又发现1座汉墓,经清理发现其由墓门、甬道[29]、前室、后室组成。前室为正方形,后室发现一男一女两具骨架,随葬器物有灰陶罐2件,铜镜1面,红陶蛊1件,铜戒指2枚等。此为汉墓群遗址。

【罗家村汉墓】位于永靖县刘家峡乡罗川村黄河南岸第一台地上,是农民挖水沟时发现的一座古墓。经清理,墓为砖室墓,由前、后室组成,前室约10平方米,呈正方形,釉陶豆1件,还采集到两枚五铢钱及陶片等。后室约8平方米,呈长方形,室内空空。这是一处东汉墓地。

【后古城唐墓】位于临夏市折桥乡后古城村东校场附近。1973年农民取土时发现砖墓数座,其中一座墓北部已被挖开,部分墓砖已不存,砖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6.8厘米。墓地地势平坦,保存完好,是一处比较有价值的唐代墓地。

【杨马族宋墓】位于和政县达浪乡杨马族村杨马家庄,1983年4月社员取土时发现。经清理,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后室组成,前后室均有仿木斗拱滴水,四壁有涂色的砖雕花卉门窗等,图案生动,色彩斑斓。墓主人不详。前后室共有完整和残缺男女尸骨4具,出土陶俑7件,黑釉瓷碗1件,玉环1件,石柱1件,“皇宋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1枚,为北宋晚期墓葬。

【红园路宋墓】位于临夏市红园路州委家属院附近。在20世纪70年代开挖防空洞时,发现古墓多处,后由州畜牧局开挖下水道发现1座砖墓,经清理,墓为仿木结构,拱形砖雕单室墓,出土灰陶罐、灰陶豆、黑釉瓷碗等随葬器物7件,约为宋金时期遗存。

【方家村宋墓】位于积石山县吹麻滩镇方家村附近。1984年6月发现。为仿木结构砖墓,墓内设有棺床,棺床左面有尸骨1具,右面头骨1具,随葬器物有陶罐、瓷器等6件。墓室为正方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四壁砖雕为斗施滴水、鸟兽花卉等,为宋代遗存。

【王闵家金墓】位于临夏市南龙乡,大夏河南岸王闵家村。1980年6月发现。墓为仿木结构卷顶式砖雕单室墓,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王吉,为金代进义校尉,葬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墓室四壁饰有仿木结构斗拱滴水房檐门窗,并镶有花卉走兽、仕女童子、24孝图等雕刻墓砖,形象生动,刀法娴熟。整个墓从墓门、甬道、墓室、卷顶到墓志铭保存完好,现复原于临夏州博物馆内。

【明刘昭墓】位于临夏市民主乡孙家坪村老庄社西北侧坟湾。刘氏墓地所在,形似摇篮,墓在正中,坐北朝南,上端是刘母余老太夫人墓,其下紧挨着刘昭墓茔,墓地气势若虹,与众殊异。其经历年山洪冲刷,目前随成沟壕。墓碑、享堂(祠堂)、石兽等遗址无存,仅有其母余氏墓碑,圆顶石座。刘昭,安徽滁州全椒人,洪武末以陕西都指挥同知,镇守河州,后历升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在镇三十余年,居民安堵。”刘昭墓地现辟为果园,林树茂密,保存良好。

【红园新村明墓】位于临夏市红园新村居民住宅区。1983年10月发现。墓为砖砌拱顶单室墓,呈长方形,清理发现墓志2合,墓志铭文字清晰,一篆额为“大明敕受西宁地方镇国将军都指挥金公墓志铭”,另一篆额为“大明故金恭人完代墓志铭”。另两块详载墓主人的简历和他们的家史。金公,名冕,字之中,金冕及其父金镛,明嘉靖《河州志》皆有传。墓志铭撰者马应龙[30]。《河州志》亦有传。金恭人完代为其妻子(明清时四品官之妻之封号)。后在附近发现一处明代祭祀遗迹,出土明代瓷器铜镜等6件。

【明王竑墓】位于临夏市折桥乡耿家村北坛寺右侧。墓地现无存,临近渠边仅存两只石羊。明嘉靖《河州志》载:“王竑墓,城东北万顷原麓下,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工部进士蒋颙奉命来督葬事,建立亭堂厢房厨库,砻石树碑,镌刻御制诰文及神道碑铭,建小亭,以蔽风雨。凡栋梁墙壁之饰,丹获黝垩,一随其宜。又于厅堂前后序列华表翁仲、石兽凡五对。周垣则仍旧贯覆以瓦焉。遵定制也。嘉靖壬辰,奉诏重修,编夫看守。”清康熙《河州志》载,其墓“亭堂尽废、碑文剥落”。1964年尚存墓碑5块,即4块刻封赠敕诰及竑自识碑阴,另1块剥蚀不堪,疑为神道碑。墓碑现已毁坏遗失。

【清朱贵墓】位于临夏市折桥乡慈王村下王家社北塬坡根处。1843年3月朱贵的遗体由其幼子朱共南等运回故乡,葬于临夏城东郊慈王村。同年3月朱贵牺牲周年纪念时,由其子敬立朱将军神道碑(该碑现存于临夏州博物馆),朱贵故居也改为朱贵祠,故居巷口立有木结构牌坊一座,上悬清廷所赐“忠孝双全”匾额。新中国成立后,临夏市政府曾在朱贵将军墓原址树立了“朱贵将军墓遗址” 标志碑,1992年6月,临夏市政府将其确定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元月,州委确定其为第一批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马福禄墓】位于临夏县韩集阳洼山,现墓地保存完好,并有一岩石刻有标记,但字迹难以辨认。马福禄遗体先葬于京郊三里河清真寺界内的三里河回民墓地,民国六年(1917年),其子马鸿宾[31](原甘肃省主席)立一神道碑。1955年冬,经周总理批准,由马鸿宾迁骨,安葬在韩集阳洼山祖坟内,墓碑无存。

【马占鳌墓】位于大河家法庭、供销社院内。墓地原有墓碑4块,汉文、阿文各2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乐善好施” 石坊。碑文详细记述了马占鳌事迹,虽有溢美之词,但仍不失为研究马占鳌事迹的重要史料。另有马占鳌墓阿文碑,出自临夏广河太子寺著名阿訇阿卜都里尕底勒之手,内容与马占鳌墓碑相近。由于出自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之手的碑刻在国内存者不多,因此该阿文石刻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碑、坊均被毁坏,墓地现只残留几块柱石、卵石和十几株松柏树

【注释】

[1]达鲁花赤:由成吉思汗设立,广泛通行于大蒙古国和元朝。一作“达噜噶齐”,是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大蒙古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成吉思汗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达鲁花赤是代表成吉思汗的军政、民政和司法官员,以《大札撒》为根本,结合当地的同时惯例行使统治权。

[2]元帅:是用以表示最高军衔的词语。始于16世纪的法国军队,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

[3]同知:明清时期的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内诸事务。

[4]知事:官名。负责一县的行政官员职务。清以前称知县,辛亥革命后废府、州,仅设县,置县知事为一县行政长官,国民党执政后易名为县长。伪维新政府成立后,为否定南京国民政府的“法统”,复称知事。汪伪政府建立后,由于其打着“国民政府”的旗帜,遂又改称为县长。

[5]脱脱禾孙:官名。又译脱脱火孙、脱脱和孙。蒙古语,意为“查验者”。元代于重要驿站所设盘查往来使臣、防止诈伪的官员。《元史·百官七》:“各处脱脱禾孙,掌辨使臣奸伪,正一员,从五品;副一员,正七品。”

[6]银川驿:在今甘肃积石山县银川乡政府所在地,围墙遗址尚存,长、宽各150米。据明嘉靖《河州志》记载:银川驿因当地土质松软塌陷,驿馆颓圮,不堪驻节,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州刘卓督令驿臣刘定维修,后又坠毁。隆庆三年(1569年)知州聂守中增修公馆三座,驻节始便。清顺治五年(1648年)裁革,驿站遂废。

[7]张轨:(255—314年),字士彦,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平凉)人。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奠基人,自称西汉常山王张耳后代。西晋初,属秦州陇西郡。永宁中(301—302年)张轨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今青海省民和县),地属之。东晋十六国时期,张轨据凉州,建立前凉政权,至张骏二十一年(345年),以州界辽阔,分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www.xing528.com)

[8]唃厮啰:(997—1065年),清人译作嘉勒斯士赉,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吐蕃王朝赞普后裔,宋代青唐吐蕃首领。河州商人何郎业贤到高昌做生意,发现具有高贵血统,相貌奇伟,年仅12岁吐蕃赞普的后人,带回河州,以佛教在吐蕃的巨大影响,称欺南陵温为“唃厮啰”即佛子,以号令和统一河湟一带互不统属的吐蕃部落。

[9]木征:北宋时青海东部吐蕃首领。亦作摩正。瞎毡长子。瞎毡死后,不能自立,先居河州(治今甘肃临夏东北),后徙安江城(今青海循化)。董毡欲加控制,未遂。熙宁七年(1074年)以洮、河二州降宋,赐名赵思忠,累官合州防御使。

[10]张骏: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344年)置河州,治枹罕,统兴晋(辖枹罕)、金城、武始、南安、永晋、大复6郡。兴晋郡,治枹罕。大夏郡,前凉太元十二年(335年),张骏以大夏郡属河州。

[11]苻坚:前秦苻坚建元二年(366年),置凉州于枹罕;建元四年移治姑臧。七年,设河州于武始,旋徙于枹罕,辖金城、武始、南安、陇西、兴晋、广武等6郡。今州黄河之南地属兴晋郡枹罕县,黄河之北地分属金城郡允吾县、金城县、白土县。

[12]宋建:枹罕(今甘肃临夏)人,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之一,自称河首平汉王,聚集部下于枹罕,改元,置百官,长达三十余年。早年,随韩遂,边章等起事于西州,兵种为陇西枹罕。214年,为曹操派遣大将夏侯渊所破,灭亡。

[13]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14]李轨:(?—619年),字处则,籍贯凉州姑臧人。凉州著名豪望,为人机智多谋,能言善辩,又能赈济贫穷,被乡里称道。隋大业末年被任为武威郡鹰扬府司马。隋唐年代甘肃河西地区割据者,曾称帝,后兵败于唐朝

[15]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是地方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最早见于金朝,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到明清时则只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宣慰司长官称“宣慰使”,是负有承上启下的一个地方区划的军政最高长官。

[16]杨增新:(?—1928年),字鼎臣,云南蒙自县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中举人,翌年中进士,任甘肃省中卫县知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升任河州知州。

[17]景思立:普州安岳(今四川省安岳县)人,是北宋中期深受神宗帝器重的著名边将,首任河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年)正月,王韶奉旨入朝,唃厮啰第三子董毡就趁熙河。地区新定,人心不稳之时,以数万众进入河州、岷州,意图收复失地,河州知州景思立领军六千前往讨伐,在踏白城(今临夏州积石山县乩藏乡)全军覆没,景思立战死。

[18]王韶:(1030—1081年),字子纯,号敷阳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北宋名将。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攻取河州,初属熙河路(治今临洮县),后属秦凤路(治今天水)。

[19]冯家堡:在永靖县三塬镇向阳村,因刘家峡水库,致水位上涨,现为黄河岸边。堡已无存,仅留一墩,保存较好。

[20]阔精堡: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置,属河州。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南十五里。金废。

[21]临滩堡:北宋置,属河州。在今甘肃临夏县北。金属积石州。元废。

[22]刘曜:字永明,生年不详,卒于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十六国前赵国君。

[23]哈脑渡:一处古官渡。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河州知州王全臣于北乡(永靖县)的刘家峡至寺沟峡(炳灵寺峡)黄河两岸设置潘家渡、莲花渡、黑城渡、哈脑渡等四渡口,捐资各设船一只,渡运客货,其中哈脑渡位居要冲,历时最长,位于莲花堡西北约2千米的黄河南滨哈脑滩北,故以名之。

[24]谢艾:(?—353年),凉州敦煌人,十六国时期前凉将领。儒生出身,官至酒泉太守、福禄县侯。史载其文武兼备,受到前凉国君张重华的赏识。曾三次以少胜多,击败后赵名将麻秋,迫使石虎放弃灭亡前凉的企图。永和九年(353年),张重华病逝,谢艾被篡位的张祚诛杀。著有《谢艾集》。

[25]麻秋:(?—350年),山西太原人,羯族,曾被后赵石虎命为征东将军,曾任过凉州刺史。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四月,麻秋率兵攻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八月,凉军进击,大败赵军,麻秋逃归金城。350年3月因毒杀苻洪后,被苻健斩杀身亡。

[26]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黄河北岸。《资治通鉴》:唐大中四年(850年),“吐蕃论恐热遣僧莽罗蔺真将兵于鸡项关南造桥,以击尚婢婢军于白土岭”。即此。

[27]李玑:(1479—1566年),字邦在,号西野,丰城人。登嘉靖乙未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28]主要参考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甘肃人民出版社,第1164-1166页。

[29]甬道:指院落或墓地中用砖石砌成的路;高楼之间带有顶棚的通道、走廊,两边有墙的通道。

[30]马应龙:(1474—1527年),字公济,号雪峰,回族,河州八坊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乡试亚元,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登进士,殿试二甲三名。授任户部主事。后升员外郎。嘉靖元年(1522年)升山东按察副使,后转四川按察使,卒于官。

[31]马鸿宾:(1884—1960年),字子寅,回族,临夏县韩家集阳洼山人。马福禄长子,幼居家读书习武,年长随叔父马福祥在军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西宁镇总兵衙门“戈什”(侍卫)头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