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境内从汉代后历代王朝建筑过不少城池,有些城池有遗迹可考,有些城池遗迹无存,待考。堡在古代为用土、石等建筑的军事防御小城。
【长宁驿古城址】位于今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在黄河南岸二级阶地上,高出河面约100米。西汉置河关县,古城残壁断垣犹存。出土文物有石斧、石火盆、汉瓦、砖等物。东汉末废河关县。西晋永宁元年(301年)置临津县。唐时为积石军。金、元时改为积石州,《元史·地理志》《水道提纲》载,积石州至安乡关一日程,计七十里。其官吏有达鲁花赤[1]一员,元帅[2]一员,同知[3]、知事[4]各一员,脱脱禾孙[5]一员。明初改州,县制为军政合一的卫所制,将其军事民事统于卫所。成化九年(1473年)又恢复州。在古城里设有长宁驿站,位于今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长一里社。是河州经银川驿[6],西出循化通往青海的第二站。嘉靖《河州志》云:“长宁驿在州西百二十里、旧积石州基堡内,察院、布按二司各一所,嘉靖庚申知州刘卓督令驿丞孙九思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并巡按,驿站遂废。长宁驿站遗址尚存,长、宽各约300米,墙高约5米,厚2米。《河州志》云:“凤林、长宁、和政、定羌四驿原设额马七十匹,喂马夫并拔牌子、递送公文及马夫共五十三名,额设牛四十九只,夫四十九名。”长宁驿站是河州境内规模较大的驿站之一。
【治城】位于积石山县刘集乡刘集村。前凉设治城县,张轨[7]筑。《河州志》载,在州西110里。“通鉴”载,距黄河18里。后魏分金城郡,置建昌郡,后周郡县俱废。
【谭郊城】位于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村。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十一月,西秦王乞伏乾归克后秦洛阳水洛城,徙其民3000余户于谭郊,遣乞伏审虔率众2万筑城谭郊。义熙八年(412年)二月,乾归把都城从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境)迁到谭郊,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县境内建都的政权。现古城遗址尚存。
【踏白城】位于积石山县癿藏镇旧城村,城址规模为东西长约270米,南北宽约150米,占地约4.05万平方米,城墙高12米,厚10米,用土夯筑而成。东、南、北有城门,北宋时为吐蕃唃厮啰[8]之孙木征[9]所筑,遗址尚存。北宋时,木征曾以此为基地与宋王朝抗衡,在这里进行了数次惨烈的战斗。
【磨沟古城】位于今积石山县寨子沟乡磨沟村董家社西面,城东西宽80米,南北长100米,高6.2米。城墙厚10米,南面正中为城门,城东靠城墙处约3亩平地属于城堡的配套建筑基地。其东北角200米处山顶上有堡子一座,堡东沿尚有围墙残留。磨沟正南方开阔处是教场坪(现称为侯家坪),面积约70亩。坪北沿靠磨沟河沿有一堡子遗迹,城、堡成掎角之势。该城也叫吴家驿,门前有一深巷道称驿门巷(已废)。磨沟古城址至今保存完好,寨子沟可能就是因之而得名。
【枹罕古城】亦称枹罕废址,约在今临夏县新集乡后古城遗址。隋以后城治可考者有三:元古城,在今临夏市城北紧靠北塬山根;宋古城,在今临夏县新集乡内;唐古城,在今临夏市折桥乡后古城村。三处均有遗址可考。明洪武十二年,都指挥使徐景截元城之半,向南伸展一里修筑城池。明弘治庚申年(1500年)宋都指挥蒋昂重修城池,城高五丈,厚三丈,阔三丈,周围九里三,南北长二里有半,东西长二里有百步。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加修,匾曰“河湟雄镇”。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知州王全臣加修。同治时部分城毁,知州潘效苏、总兵沈玉遂补缀残缺。民国六年(1917年)县知事张华林再做修葺。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关厢城毁。1949年临夏解放后,随城市建设,城垣逐渐拆除,整貌无存。临夏史称“枹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枹罕县,属陇西郡。前凉张骏[10]置河州,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州,古人认为:河州是“天尽头”,积石关是“黄河源头”。公元367年前秦苻坚[11]以立忠将军彭越为平西将军、凉州刺史,镇枹罕。中华民国初设导河县,以大禹“导河积石”的传说而得名,但在临夏的方言中,“导河”与“导火” 读音相近,遂更名为临夏县,以濒临大夏河得名。
【新集古城】位于临夏县新集镇古城村,地处大夏河谷地,南北1400米,东西1200米,今已无城迹。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宋建[12]在枹罕割据自立,建元置百官。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派夏侯渊[13]讨伐,屠枹罕后,枹罕县治东移到新集镇古城村重建。晋太康二年(281年),废枹罕县,立枹罕护军。前凉张骏二十一年(344年),设立河州,治所即在此城。义熙八年(412年),鲜卑族乞伏炽磐由谭郊(今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村)迁都至枹罕,建社稷,置百官,在此立都共19年。西魏、隋均在枹罕设州、县、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李轨[14],置河州,设枹罕、大夏二县,这时河州的治所仍在枹罕。《太平寰宇记》载:“后魏至唐,州皆治于此。”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河州改为安乡郡,辖枹罕县,治所东迁至今临夏市后古城村。
南宋初,金兵集数万人马围河州城。城破,金兵屠河州,毁城堡,焚庐舍,尽泄其愤,城遂毁,成一片瓦砾,仅余城址而已。州城被毁后,穷兵黩武的金王朝认为建一城不如迁一城,于是州城又迁至枹罕(新集镇古城村)。1227年,蒙古军攻破河州城,置吐蕃宣慰司[15]都元帅府,府治设在河州城内(今临夏市)。后又设古城寨。随着府治的东迁,新集古城成为当地居民居住之所。
【尹集古城】位于临夏县尹集镇桌子山(亦名古城山)顶部,占地约百亩。今有城墙遗迹,基厚约8米,始建年代无考。民国邓隆诗曰:“岩邑多兵戈,随处留战迹。西有古城山,传来露骨脉。山巅有遗址,御番自古昔。光绪乙未春,花门造叛逆,乡民无处避,据山造木栅。满山堆骨骼,迄今三十年。”
【城庄古城】位于临夏县麻尼寺沟乡韩家门村,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今存部分墙迹。该城居老鸦关上游谷地,地势险要,系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所置之天成军驻守之城。
【唐安乡故城】位于永靖县碱土川唵歌集北。古城南倚凤林山,北临黄河,西毗银川河。川地甚广,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唐置安乡县,筑城于唵歌集,始称安乡城,当地人通称唵歌堡。最早是吐蕃所置城桥关。宋元符二年(1099年)改名安乡关。元改安乡县(在今积石山县安集乡境内),后废。
【莲花城】莲花城,前名莲花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知州杨增新[16]征民工、军工修建。城垣系土筑,东南西北四面外城身及炮台共计440丈,城身连垛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高3丈2尺,顶宽1丈7尺,四城垛口663个,炮台6座。南城门宽1丈3尺,圈洞3丈9尺,高1丈3尺;北城门宽1丈,圈洞3丈9尺,高1丈3尺。民国十八年(1929年)莲花城为永靖县址,1968年莲花城址被刘家峡水库淹没。
【宁河城】即今和政县城。最早是吐蕃所置香子城。宋熙宁六年置宁河寨,崇宁四年改和政驿。民国十八年设和政县,城池已废。
唐末时吐蕃人的后裔唃嘶罗割据于河湟之地,在山头坪台地上筑有香子城。熙宁年间,知州景思立[17]奉王韶[18]之命,进攻唃嘶啰部落,围城数月,吐蕃人因水源断绝,弃城而逃。景思立便在这里长期与唃嘶啰对峙,景思立为不重蹈唃嘶啰覆辙,便弃了香子城,以旧城南垣为北墙,依山势,围龙泉,筑新城,名宁河城,取安宁河湟之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河州知州杨增新报省府批准,将原城墙加固补修。于当年四月二十日动工,翌年九月完工。宁河城依山而筑,雄踞于半山半川之间,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0.21平方公里,设城垛口935个,置炮台12座(东南各3座,西1座,北5座),每台扎兵一哨。东、西、南有3座城门(无北门),南城门悬“三关锁钥”匾额,取意挟诸关之首。
【通会关城】建于宋熙宁七年(1024年),晚于前凉时建的金剑城749年,也晚于唐代所建的香子城211年。据《和政县志》载:“宋元符元年三月,更筑关城。金朝时置通会关寨。”城遗址在今吊滩乡新集村,位置与《元丰九域志》所记“州东南七十里”相合。通会城坐落于槐山子北麓,依山临河,地势险要,城垣方正,墙基厚实。东西南北各长约112米,城高约7.2米,为泥土与树枝夹杂板筑而成。(www.xing528.com)
【香子城】在和政也叫旧城,为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由吐蕃所建。其位置在今城关镇教场村,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40米,总面积约0.04平方公里。所处地势极其险要,东、南、北均依山临崖,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成天然屏障,西面是南阳山,翻越山岭,古道直达河州枹罕。
【金剑故城】又名金纽城、金柳城,因其位置在金剑山(红崖洼)下而得名,为东晋十六国时前凉所建,距今约1600年。清进士邓隆所著《漓水·大夏水考》载:金剑城位置在“湫池沟口”,曹家山根,即今三合镇石虎家村。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占地面积约0.06平方公里,北依古宁河八景“赤壁晚照”的“赤壁” 红崖洼,西靠丝绸古道南阳山,南临广通河,遥望和政川塬。民国时期,古城残垣及城门外大青石凿成的门墩尚存,1972年平田整地时城墙遗址被毁。
【定羌古城】今广河县城。最初是吐蕃所置阿诺城,宋熙宁六年改为定羌城,元置定羌县,元末废。民国八年(1919年)置宁定县。1953年改设广通回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广通县,1957年改名为广河县。
【汉大夏古城】在今广通河北,广河县西6公里的阿力麻土乡以东上古城。据《汉书·地理志》载:“陇西郡有大夏县。”早在西汉时期,就在这里设立了大夏县。《大清统一志》记述:“大夏古城,在河州东南。”公元330年,前凉张骏政权时,升大夏为郡,属河州。后改为大夏县,历经北魏、北周、隋、唐等代。
【双城古城】位于临夏县东约4公里处的韩集镇双城村境内大夏河左岸第二台地上,地处老鸦关、土门关、槐树关三关交界处,四周有梁家山、大庙山、太和山、古城山环绕;大夏河、槐树关河、老鸦关河在此汇合,形成“三河四嘴”的独特地理位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汉河关县故城】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西汉置河关县,古城断壁残垣犹存。出土文物有石斧、石火盆、汉瓦、砖(长80厘米,宽40厘米,厚17厘米,重25千克)等。唐时为积石军,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积石州,宋元亦为州。《元史·地理志》《水道提纲》载,“积石州至安乡关一日程,计七十里”。
【左南县故城】位于永靖县白塔寺川(现已被刘家峡水库淹没)。晋惠帝永宁中置,属于晋兴郡,当系凉州张氏所置,在河州北六七十里之白塔寺川,《水经》谓河水径左南城之南。
【水池县故城】位于康乐县景古镇东南角麻墩山尾台地上,东西宽300多米,南北长500多米,始建于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置水池郡,后改县。隋时为水池县县城,唐废。现城墙亦存,城内无建筑物。
【长乐县故城】位于康乐县康丰乡道家村,三岔河北岸第二台地,唐玄宗天宝六年(742年)置安乐县,唐素宗乾元二年(759年)安乐县改为长乐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被吐蕃攻占。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河州安抚使王韶在原地筑康乐寨。现城郭无存,仅留遗址。
【土司城遗址】位于康乐县苏集镇以南鱼嘴山上,城池占地40余亩,城墙高2丈余,墙厚1丈余,建于元代,是沙马十九族之一的沙马族自治首府。现城墙完好,城内已无建筑物,有关沙马土司苏成威的佚闻传说很多。
【景古城】位于康乐县景古镇北台地。东西约300米,南北约500米,外墙高达20米,墙头宽6米。该城始建于金代,明时设景古里,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城内住有当地居民,部分城墙已毁。
【静安堡】亦称大墩堡,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位于积石关的南山峰上,号称“积石锁钥”,墩系明代所筑,是守御积石关的烽堠墩台之一,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河州知州赵桂芬驻防积石关时所修筑,取名“静安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城堡墙高6米,厚2.5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堡中心有一用泥土砌筑的坚固小堡为守军指挥所。此堡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居高临下,扼控关隘,攻守有利。城堡西门遥对积石关,门顶嵌石质石刻“积石锁钥”匾额,横额长约1米,宽约0.5米,“文革”中被毁。
【党川堡】位于康乐县流川乡上古城村,始建于宋熙宁六年(1073年),为王韶所筑,金皇统二年为党川县县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废党川县,地名沿用。
【冯家堡】[19]黄河北70里(今址无考)。明守备都指挥康永奏准设立。地势险要,到冬季派官军300名防守,冰消后撤退。清初裁撤。
【阔精堡】[20]在州西南(里程不详),宋元丰三年置。今址无考。
【临滩堡】[21]在州西北45里,宋置,约今临夏县银滩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