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马家窑彩陶博物馆:全国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彩陶陈列

中国马家窑彩陶博物馆:全国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彩陶陈列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马家窑彩陶博物馆以马家窑文化彩陶陈列为主,是当前全国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展览精品最多、识别鉴定最权威的专业彩陶馆。该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绿色单位建设环境教育示范基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荣获2012年度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

中国马家窑彩陶博物馆:全国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彩陶陈列

【中国马家窑彩陶博物馆】中国马家窑彩陶博物馆原建于红园广场西侧,始建于1979年1月,2015年重建于临夏市东城区市政府广场西侧,属国家二级博物馆,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87平方米。

临夏州由于历史文化悠久,境内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各类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中国马家窑彩陶博物馆以马家窑文化彩陶陈列为主,是当前全国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展览精品最多、识别鉴定最权威的专业彩陶馆。其现陈列就绪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展” 设9个展厅3800多平方米,共计展出马家窑文化各类彩陶文物2100多件,分为马家窑类型、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四个序列,生动地展示了华夏史前文明的变迁和发展历程,直观地反映了马家窑文化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

中国马家窑彩陶博物馆(肖俊摄)

【临夏州国土科普展览馆】该馆现位于临夏市东城区临夏州自然资源局大厦二楼,于2012年12月份建成开馆,总面积600多平方米,主要以临夏地区国土、人文景观文化为主线,以普及地学科普知识,弘扬国土资源和民族民俗文化为主题,馆内设有“光明通道走进临夏、化石王国神奇临夏、彩陶之乡魅力临夏、民族民俗多彩临夏、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投资热土”五个展区,旨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和利用自然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其中国土资源工作展区中,以《临夏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蓝本制作的地形地貌大型光电沙盘,充分展示了临夏的地理位置,真实地记录了国土人艰辛的付出以及丰硕的成果。

临夏国土科普展览馆(肖俊摄)

【临夏市博物馆】该馆位于环城东路东公馆院内,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临夏市文物管理所,1996年更名为临夏市博物馆。馆内现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石器、金银器、珐琅器[40]、骨角牙器、造像、化石、书画等多种类型的馆藏文物2020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73件,三级文物399件。现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馆长1名,副馆长2名,专业技术人员4人,保卫人员10人,讲解员2人。该馆文物库房面积10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平方米。目前,馆内基本陈列有4个,即彩陶展、铜玉展、民俗展、河州“三马”史料展。该馆于2009年向社会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逾5万人次。

【枹罕山庄民族民俗文化展示馆】该馆位于临夏市枹罕镇枹罕山庄内,面积约170平方米,上下两层,一层为民族民俗文化展示馆,二层为民族特色产品及书画展。

枹罕山庄民族民俗文化展示馆主要展示临夏历史文化、古代民族概况、现今民族发展状况和伊斯兰文化在临夏的传播发展。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方式,展示临夏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充分体现临夏这片热土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发展的历史,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团结繁荣发展的概况。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该馆是唯一一座以齐家文化命名的博物馆,主要展示广河县齐家镇齐家坪遗址发掘的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展品以齐家文化为主,主要有陶器、玉器、铜器等650多件,另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以及辛店文化的陶器等200多件。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建成于2007年10月,2008年3月开始实行免费开放,2009年被临夏州委、州政府授予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建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该馆位于广河县新月广场北侧中心地段,2015年3月进行施工建设,2016年8月底竣工。占地面积1453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104平方米。新建三层框架结构的博物馆一座,共设4个独立展厅、2个临时展厅,总展览面积1876平方米。新建成的齐家文化博物馆,将陈列展示齐家坪遗址发掘发现的陶器、骨器、铜器、石器、玉器等7类文物共4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41件,三级文物213件,同时成功注册齐家文化商标,孵化旅游、小商品、民族工艺品等10类共100多个品种的文化产品。新建的齐家文化博物馆将在齐家文化国际研讨会期间展出3000多件齐家文化藏品及文物,真正“让世界了解齐家文化,让齐家文化走向世界”。

【积石山县民俗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98年,是一个综合性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博物馆,也是积石山县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积石山县大禹广场西则,占地面积10029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842平方米,展厅面积3500平方米。设有历史文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腰刀)展、民族民俗文物展3个主题展厅。现有馆藏文物1700余件,历史文物有陶器、青铜器、骨器、玉器、石器及古钱币等,民俗文物主要有保安族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宗教经典、民族服饰、手工艺品、民间刺绣品等。

积石山县民俗博物馆(韩维礼摄)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该馆是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于2003年建成开放,占地面积135亩,建筑面积23085平方米,分为一、二、三号馆三个独立建筑,馆藏各类化石标本30045件。(www.xing528.com)

一号馆为临夏地质馆,展示了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原理,以及临夏盆地形成的地质历史发展延续的概况。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韩维礼摄)

二号馆为生命进化馆,揭示了地球的演变产生了生命,生命的进化又深刻改变着地球环境的面貌,演绎着从生命起源、发展、辐射、灭绝的不断更替,直至人类诞生的螺旋式的历史记录。

三号展览馆位于一、二号馆西侧,呈“品”字形布局,与一、二号馆遥相呼应,定位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专业展览馆,以巨犀、铲齿象、三趾马、真马四大动物群为主线,突出展示了和政羊、铲齿象、三趾马、披毛犀、埃氏马、巨鬣狗等“六项世界之最” 的典型代表,并且呈现了千奇百怪的奇蹄类、偶蹄类、长鼻类等食草动物和丰富的鬣狗科、犬科、鼬科、凶猛敏捷的猫科等食肉动物,雕塑般凝固在岩石中,叙述着它们在和政地区繁衍、生息、灭绝的悲壮历程,与它们的猎物沉积在一起,共同归于天地。

该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绿色单位建设环境教育示范基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荣获2012年度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现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全年对外开放,无闭馆日。

【临夏王竑文化博物馆】该馆位于临夏市区东北部,距省会兰州153公里。博物馆因王竑墓园的优美风光、王竑文化展厅珍藏的文物文献和世代传承的各民族民间故事而闻名遐迩。

王竑是我国历史文化名人,字公度,号戆庵、休庵,谥庄毅,临夏市人,为明代成化初年兵部尚书。“头枕万顷塬,脚踩凤凰山[41]” 的王尚书墓园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是王竑文化的重要载体。由朝廷大臣在河州城东北树八通御制诰文碑和神道碑,碑覆风雨亭,墓前有华表翁仲、虎、马、羊等石雕五对,按顺序排列着,建享堂、厢房、厨库等。嘉靖十年(1531年)奉诏修缮,编夫看守。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知州王全臣[42]建“正色立朝坊”,监收厅黄绶重建“纲常指南坊”等。民国时期,后裔王仪等数次整修。1964年,被公布为临夏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园具有考古、瞻仰、游览、观光等多重价值,临夏州、市历届政府十分重视景观的文物古迹保护和开发建设。1994年,临夏市政府重新将其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之后,先后定为市、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正式开放,每年接待中小学生、中外参观者5万多人。2009年,墓园更名为王竑文化博物馆。

黄河水电博览馆】该馆位于刘家峡镇红柳村。由帝成大道、帝王之门、商业区、室外景观、水电博览园、游客服务中心组成。工程总建筑面积25554.8平方米,主要建设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00米的景点基础建设及库岸防护处理工程;拟建楼房5栋,其中1#、2#、3#、4#为入口服务区,5#为刘家峡水电博览园;修建长959米,宽36米的“帝成大道”主道路一条,全长1779米的匝道四条;刘兰路架设桥梁一座,桥宽15.5米,长28.8米,跨度为20米;水电博览园还建有黄河三峡游客中心码头、豪华游轮码头、生态停车场、“帝王之门”、“山海经”石书雕塑、“禹王坛”广场,并配套建设供水、供电、环卫、绿化、排洪、标识牌等设施。

【东乡县民俗博物馆】在东乡县城文化广场矗立着一座风格迥异、造型独特的建筑,就是东乡县民俗博物馆,它具有浓郁的穆斯林建筑风格,又不失现代气息,已成为东乡族自治县的标志性建筑物。

东乡县民俗馆(马忠华摄)

民俗博物馆为双面五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5974平方米,总投资751万元,于2005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内设自治县建筑成就图片展、东乡族民俗展、特色经济实物展、古动物化石展、东乡族民族服饰展、东乡族书画摄影展、个人根雕艺术展等7个展厅,并依托民俗博物馆,全面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东乡族语言民间艺术、东乡族制作工艺、民族建筑等9大类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现征集到稀有的民间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民俗文物200多件,整理历年的馆藏文物187件,其中有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铸器物“中华第一刀”[43]古生物化石100多件,其中有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鬣狗化石,国内出土最小的三趾马化石,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灵长猿猴头骨化石。采取文字记录、录音、摄影等手段,收藏珍贵的遗存资料,对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碑碣等进行搜集,并将“东乡族擀毡工艺保护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竭力搜集,抢救和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使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重新展示出了独特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