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1763—1820),字理堂,乳名桥庆,晚号里堂老人,戴震之后最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而且是清代最为著名的经学家、《周易》学专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虽然深受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但又并不局限于考据学,而是具有较高的哲学思辨性。他生于清代江苏省扬州府甘泉县,祖籍为湖北人。少年的焦循,天性好辨且率直,曾与父亲讨论东汉党锢事件,明确表示“愿为杨桓,不为范滂”。17岁时赴扬州应童子试,得到当时大学者刘塘的赏识。刘氏要他精通经学才可以致用,报效国家。这一劝告对焦循终身有影响。22岁时,因父亲与嫡母亲相继去世,又赶上扬州百年不遇的大旱,焦循只得做家庭老师以养家糊口。不仅如此,该年,他还错过了人生中一次难得的中举机会。乾隆六十年(1795),他的姻亲阮元出任山东学政,他应阮元之邀而入幕。在游幕期间,焦循接识了当时学界的一些名流,如洪亮吉、孙星衍、邵晋涵、王念孙、汪中、黄景仁等人,也曾因游幕而再赴山东,途经江苏时拜见当时学界前辈钱大昕。在该年,他还接识了当时的数学家汪莱。嘉庆五年(1800),阮元由浙江学政升迁为浙江巡抚,焦循应邀再赴杭州,又接识了数学家李锐。焦循、汪莱、李锐曾被时人称为“谈天三友”(11) 。嘉庆六年,焦循中举人,时年39岁。嘉庆七年,赴京参加会试,不第。从此不再游幕,回到家中半九书塾。嘉庆十四年雕菰楼筑成,迁住雕菰楼。在以后的十余年里,焦循深居简出,足不入城,悉心删改《易学三书》、编撰《孟子正义》。在这一过程中,克服身体疾病,还对自己四十年学术的思想及创作的诗文进行总结,编辑成《雕菰集》。在编定《雕菰集》的第三年,因患疟疾,高烧不退。后连续在床上病了七个月有余,最后拒绝服药,于嘉庆二十五年病逝,时年58岁。
就学术与哲学思想而言,焦循对朱子、阳明之学均有所肯定,表现出调和朱陆而稍稍偏向于阳明学的思想倾向,他说“余谓紫阳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小人。紫阳之学,用之于太平宽裕,足以为良相;阳明之学,用之于仓卒苟且,足以成大功。人心之分,邪正而已矣。世道之判,善恶而已矣”(12) 。
又说:“余读《文成全集》,至檄利头、谕顽民札,安宣慰及所以与属官谋告士卒者,无浮辞,无激言,真能以己之良心,感动人之良心……天下读朱子之书,渐磨莹涤,为名臣巨儒,其功可见。而阳明以良知之学,成一世功,效亦显然。然则为紫阳、阳明之学者,无容互訾矣。”(13) (www.xing528.com)
学界一般将焦循看作是扬州学派的中坚,但扬州学派与皖派领袖戴震的学术与思想之间有深刻的联系,焦循亦不例外。他对戴震十分敬重并且理解戴震,称戴震为“世所共仰之通人”(14) ,认为戴震临终之前所惦记的义理,并不是讲学家的义理,即不是程朱理学家所讲的一套义理,而是他自己临终前创作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的义理,并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加以证明。通过对戴震“义理”的维护,焦循批评当时之人了无自得之学的窘态。他说:“浮慕于学古之名而托于经,非不研究六书、争制度文物之是非,往往不待临殁而已忘矣。”(15)
焦循一生的著述很多,最为代表的哲学性著作有《孟子正义》《论语通释》《易学三书》。在《雕菰楼集》中,其哲学性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卷七、卷八、卷九的一些论、说类文字之中,今人刘建臻校点的《焦循诗文集》全部涵盖了《雕菰楼集》。撮其要而言,这些哲学文章有:《述难》五篇,《性解》五篇,《说权》八篇,《格物解》三篇,《攻乎异端解》上下篇,《辨名》上下篇,《贞女》上下篇,《说定》上下,《辨学》《一以贯之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解》《理说》《矜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