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居环境研究:探讨人类生态学派理论

人居环境研究:探讨人类生态学派理论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人类生态学社会学家对“城市病”的探讨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上,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人口存在共生关系,而城市资源有限,使共生出现竞争,进而达到一种“社区平衡”,将城市当作生态过程,包括浓缩、离散、集中、分散、隔离、侵入、接替等过程。古典生态学家还对城市环境导致的精神病态进行了讨论,认为人们在城市中变得世故、冷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更加强调土地的利用模式。

人居环境研究:探讨人类生态学派理论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尤其是一战后世界各地的移民纷纷涌入美国,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严重问题,芝加哥大学社会帕克(Park)敏锐地察觉到城市的变化,他带领学生对城市进行详细调研,并将城市看作商业结构,城市商业性使过去人们重视的乡土情结、种族和门第变得淡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腐蚀。帕克也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人们感性的程度少一些,理性的程度多一些。

沃斯(Wirth)对城市社会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在他看来,城市是一个相对规模大、密度高和个体社会异质性的居住区。众多的人口导致人群职业化进而形成不同的职业结构,出现以突出利益为基础的人际关系,都市的纽带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沃斯认为高密度的人口促使人们容忍度的增强和非个性化的加深,人口数量、密度和异质性构成了“都市性”的独特方式。[6]

人类生态学社会学家对“城市病”的探讨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上,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人口存在共生关系,而城市资源有限,使共生出现竞争,进而达到一种“社区平衡”,将城市当作生态过程,包括浓缩、离散、集中、分散、隔离、侵入、接替等过程。

古典生态学家还对城市环境导致的精神病态进行了讨论,认为人们在城市中变得世故、冷落。许多社会学家都认为,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方式会使人们更加孤独、压抑和忧郁,相比之下都市人更容易出现精神病态。(www.xing528.com)

现代生态学派不仅从土地利用模式上讨论城市问题,还从文化类型学、模型等方面考虑,如文化具有传递性,城市贫困中父辈的贫困将会影响下一代的生活状况。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更加强调土地的利用模式(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和多核模型)。这种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异导致不同阶层存在差异。

今天,中国大城市低收入群体在住房条件上就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城市政府多希望拆除“城中村”从而获得丰厚的土地出让金,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中国特大城市的“城中村”问题并非等同于西方国家的贫民窟,“城中村”问题并不能一律以西方贫民窟的方式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