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是整体风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云南色彩,彰显了文化上的特异性,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产业是时下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文化传播效应,文化产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全面实现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和市场经济相衔接,实现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政府有力地介入,提出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相衔接的新思路,开创了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发展的新路径。节日体育是在一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一种民族社会文化活动,由于民族文化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其进行节日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域就有所不同,就单个民族来说,其民族节日的时间与场地不同,节日体育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差异。少数民族节日中的传统体育活动,作为节日中的活动习俗,丰富着人们的节日文化活动,是人们年度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其竞技游艺往往是人们社交、娱乐、求偶等活动的主要手段或方式。各民族节日中的传统体育蕴含着本民族特殊文化内涵,对调节民族社会的信仰、心理、情感也有着重要意义,并随着节日周期年年沿袭,才形成了传统,并世代传承[1]。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单一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人们渴望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加深对各类文化的理解、交流、沟通。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能够全面、集中、动态地体现各个民族地区的不同民俗风情文化,同时能更多地满足现代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2010年2月,云南省体育局与省旅游局召开了联席会议,联合成立云南省体育旅游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着手制订《云南省体育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指出云南省紧紧围绕健身服务、高原训练、赛事活动三个重点领域,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消费全面升级,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为特色和主要窗口打造康体休闲旅游项目。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撰写出版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00问)》。201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云南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比如《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自然而然,节日体育被纳入了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范畴。随着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节日体育在云南各个旅游景点随处可见。
节日体育一旦形成,就会伴随该族群的生产与生活,成为一个族群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节日体育的这种稳定性取决于民俗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观念,但是随着云南旅游的发展,旅游使得民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改善,节日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形势在政府主导下参与到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中,节日体育不再作为单纯的民族文化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旅游经济中运行。各民族节日体育在传承与延续的过程中就必然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着的节日体育通过自身机能的调适得以创新,充分显示了节日体育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在丽江古城,你可随时参与纳西族的“打跳”,领略其文化。在西双版纳,你可随时参与“泼水节”,领略泼水文化。但必须指出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改革必须尊重原有民族的节日体育文化生态,不可肆意破坏,必须符合文化前进的方向和民心所向。如纳西族的“打跳”是丽江地方特色文化形态之一,早已为学界所熟知,地方政府结合旅游,加大了对它保护和宣传的力度,甚至大加改造和重构,这固然扩大了纳西族“打跳”的社会知名度,但也带来了民俗本真性严重受损的问题,发人深思。如“东巴”是纳西族的智者、祭司,在纳西族族群之中享有较高的民族威望,要成为东巴需要一系列的学习,但为了旅游表演发展的需要,只要表演得好,穿上东巴服装就是东巴,这类现象令人唏嘘。比如在西双版纳,那些被指派参加展演的傣族姑娘们戴着长长的假辫子,穿着所谓的传统表演服,在凌晨两点就开始化妆打扮,在领导和专家的要求和指挥下一遍遍地向一批批前来观摩的游客重复表演,地方政府部门对民间文化遗产的善意保护和大力扶持的初衷是好的,却将节日体育改造得过于商业化,令人感慨。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保护需要有很强的学理性,懂得这种学理并在工作中尊重遵循它,对于做好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我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保护实践中,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活动在官员或“专家”的指挥棒下被“正规化”“古典化”“雅化”“精致化”的“文化秀”在不断地上演,这也是此种学术研讨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强势介入,除了保护和繁荣传统文化,有时还为了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扩大地方知名度,或者为了促进旅游,拉动经济。在有些案例中,对于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这种强力支持确实起了繁荣地方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的正面作用,但在有些案例中,特别是在强调“开发”“发展旅游”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案例中,政府部门不适当的干预和操控则损害了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活动的本真性,破坏了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健康传承。(www.xing528.com)
从国际到国内,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保护基本上都采取了政府主导的模式。这种保护模式有显著的长处和许多成功的先例,也有严重的短处和不少糟糕的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工作会议已多次讨论政府与专家在文化保护中过于强势的弊端和增强社区参与的必要性,我国学界也就此进行了诸多探讨并正在热议之中,理论与实践上的许多相关问题还有待继续研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