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热情的激发与控制
音乐是一种需要表演的艺术,而表演是种创造,感情和理解都是要参与这种艺术创造的心理行为。过分理智的音乐表演让人感到十分平乏无趣,必须要有强烈的创造热情,即需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过分感性的音乐表演又让人觉得矫揉造作,甚至感情泛滥。表演者必须具有控制感情的强度与幅度的能力,不让激情变成脱纸的野马,破坏作品的形式美。所以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在演奏时,既要做到投入音乐,充分表现内心的美感体验,又要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使激情永远保持在美的规范中。缺乏理性的演奏者,无法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感性;缺乏感性的演奏者,无法生动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理性,两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我们在台下聆听别人演奏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有的演奏者的表演十分理智,冷冰冰地难以激起听众的热情;有的演奏者以自身的激情,对作品恰到好处的解释感染着听众,引起听众感情的共鸣;也有的表演者由于过分的激动,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而使演出惨遭失败。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演奏者的创造热情的激发与控制的问题。演奏者在经过长时间刻苦、认真、深入的研究和练习后,已经对音乐作品有了比较准确而稳定的整体感,克服了演奏技术上的难点,对乐曲的内涵和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和表现能力。当演奏者做好了演奏前的心理准备,正式投入表演的时候,必须能随时激发、调动创造热情,富有激情的演奏才能引发听众的情感交流,使演奏者与欣赏者在音乐声中融为一体。同时,演奏者又必须具有控制感情强度与变化幅度的能力,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中始终保持理智的、清醒的头脑。演奏者与钢琴的关系,就像指挥与乐队的关系,要使激情永远保持在美的规范之中。如果创造热情的激发到了忘乎所以,无法驾驭的地步,表演必然走向反面,导致失败。
感情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感情固然能打动听众,但是当钢琴演奏中的创造热情达到某种程度时,这种感情就变成了激情。在心理学理论中,激情是迅速、猛烈的。人意识自觉性减退,自制力下降,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言行的意义和后果从而产生过失。因此在钢琴演奏中,除了追求演奏的创造热情之外,还要有效地控制这种热情,才能使整首曲子既生动又和谐地表现出来。因为,演奏者情感的和谐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和谐性。所以,音乐必须和人类的身心感受相谐和,音乐情绪情感的强度以及连续性是影响音乐和谐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要控制音乐的感情就是要控制感情的强度。由于大多曲目本身已有自己的情绪表达,甚至有些曲目的情绪非常强烈,如果表演者没有适当地控制情绪,就会在过分的激动中产生心慌意乱的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忘记谱、弹错音的情况,使原本可以弹得好听的曲子会惨不忍睹。
傅雷也曾在写给傅聪的家书中谈道:“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弹奏时万万不能激动…”弹琴不能光靠感觉,那些心理作用太易变。浪漫派的音乐固然要有丰富的感情,但失去平衡的浪漫并不是好的浪漫,情感太过于丰富,就会适得其反。
(二)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
演奏者坐下之后应该迅速培养良好的演出情绪,在弹奏时从容镇定,达到最佳身体状态、最佳技术状态和最佳心理状态的最佳演奏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演奏者创造热情的激发。音乐表演是一种情感体验艺术,只有通过演奏者富有激情的演奏才能引发听众的情感交流,使演奏者与欣赏者在演奏中始终融为一体,体现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有机统一。
从手指即将触动键盘的那一刻起,直至完成最后一个音乐符号的演奏,演奏者要排除一切杂念,努力把由于紧张而引起的兴奋中心转移到对音乐体验的兴奋中去,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到演奏曲目的情感流中去。良好的演奏情绪“可以使演奏者将音乐中各种不同的情感控制于股掌之中,不会因为一种表情而放弃平衡,也不会对接下来的表情毫无准备。”所以,演奏者要通过表演技巧把内心的美感体验以流动的音响予以准确、充分地展现,而这些有赖于演奏者听觉、记忆、意象、联觉、情感、视力及心力等各种心理系统的良好协调。音乐会或考试时的演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平时练习的重复、再现。重复练习时的技术动作,重复练习时的注意分配,再现练习时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处理。练习时常常是一个人单独在钢琴上进行,没有外界的干扰,没有心理的压力,比较容易做到集中注意,投入音乐。而到了音乐会或考试场上,环境的变化,听众或主考教师的出现,以及前面演奏者的成败等都容易使当事人产生种种杂念。有的学生到了台上还在看台下来什么人,什么老师主考,脑子里还在想我能得多少分等等,那样就无法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演奏也就无法完美地重复、再现练习的水平。演奏者在手指奏响音乐之前,首先要让思维进入音乐。坐到钢琴前,先在内心歌唱所要演奏乐曲的开头几小节,然后再开始演奏。那种弹几个音就卡壳的现象往往是脑子还未进入音乐,手先开始了动作。在演奏中弹完一首作品,接着弹另一首作品前,也需要冷静地想一想下一首曲子,让自己的情绪和注意从刚才演奏的曲子转移到即将要演奏的曲子中去。
(三)临场的心理调节(www.xing528.com)
在正式的音乐会或考试的演奏前,大多数学生都会出现心跳加快等紧张心理。对于缺乏表演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容易在那种氛围中感到心慌意乱、手足无措,甚至脑子里出现一片空白,原先背得滚瓜烂熟的曲子连开始的音都找不到。这实际上是一种怯场的反应。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除了要做好演奏前的心理准备外,还要学会临场的心理调节。
在即将上场前应当回避嘈杂的环境,选择安静的地方边活动手指,边读谱。这样的活动既可以保持手指肌肉的灵活自如,又可以缓解因激动、紧张而造成的大脑情绪中枢过度兴奋。当演奏者坐到琴凳上之后,仍然可以用调整座位等动作达到上述目的。同时用呼吸调节法,以缓慢的、深深地呼吸稳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使自己处于平和、稳定的状态。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演奏信心不足的人,还可以采取暗示法进行适度的心理调节。方法是默念具有针对性的、正面肯定的暗语,如“我感到非常沉着”“我一定能成功”、忌用“不要紧张”“不要弹错”等消极的词语。许多演奏者的实践证明这种暗示是对自我心理施加影响,坚定信念的有效方法。
紧张贯穿着整个演奏心理层面,无论是演奏前的紧张还是演奏中因突发意外而产生的紧张都是钢琴演奏中的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它是由多种复杂原因引起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钢琴演奏者表演时不仅需要面对观众,而且演奏的成败与否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有着时间上的不可逆性和过程的不可复制性,这样就使得演奏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乐曲中也必须要具备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虽然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演奏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紧张反应是正常的,心理素质好的演奏者,可以激发和调动自己积极活跃的即兴创作、演奏心理状态,使其在舞台上极致发挥自己的演奏水平。所以,适度的紧张不会影响演奏效果,而过度的紧张却会给演奏者带来很大的表演障碍。紧张会影响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大脑对肌体的控制,它会使人脑活动的灵活性和心智的思辨性受到阻碍,干扰钢琴演奏者的技术发挥与音乐表达。其反映的心理现象是:弹奏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键盘分辨不清,甚至出现短时间的大脑空白、演奏不能继续进行等尴尬场面。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怯场”,它在钢琴演奏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甚至包括一些演奏大师在台上也会紧张。所以在演奏中必须适度的调节自己的心理,临场发挥好“紧张”好的一面,使自己的演奏水平在演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临场应变能力
在每一次的正式演奏中,都难免会发生来自外界的或演奏者本身的始料未及的突然变化。例如,听众中突然爆发的孩子哭声,演出场地灯光突然熄灭,演奏中突然弹错,记忆突然空白等等。一个成功的演奏者必须具有随时沉着应付各种突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来自充分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在于实践中经验的积累。有位学生在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时,中途演奏厅的主要照明灯光突然熄灭,听众中发生议论和骚动,但却被台上不间断的琴声所吸引。事后,这位学生说,当时他脑子里只有演奏的乐曲,别的什么也没想。另一位少年参加音乐会演出,演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当乐曲进入中段后不久,左手突然找不到分解和弦的变化音。在那一瞬间小伙子紧紧抓住右手的旋律进行,在多数听众还未觉察时,他已准确地弹出了下一个和弦的低音。
这两位演奏者的应变处理遵循了一条“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演出场上的意外是难以预料的,但有一条宗旨,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一定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中去,直到音乐终止。否则就会手足无措,不是停下来,就是重弹一遍,而紧接着又会因为刚才的失误而分散注意力,再次引发新的失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