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琴演奏技巧与保护:有效预防伤害

钢琴演奏技巧与保护:有效预防伤害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钢琴演奏中一个极其重要但长期以来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重要课题,就是对运动创伤的防护。根据目前已掌握的运动生化的研究成果,物质的消耗和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很明显,在日常的钢琴学习过程中,由于机体的完全恢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演奏者不可能等待机体的恢复,能够达到一个完全恢复或超量恢复的水平,再重新开始练习。

钢琴演奏技巧与保护:有效预防伤害

钢琴演奏中一个极其重要但长期以来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重要课题,就是对运动创伤的防护。我们亲眼见到一些著名的钢琴家长期以来为伤病所困扰,也见到许多优秀的演奏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伤病而不得不改行或中途辍学,而这一切,如果方法正确,本来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的。具备相关的运动医学知识,并且训练得当,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应当出现的运动伤害的发生。

(一)错误运用演奏训练原则

首先是对演奏训练原则的运用不当。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机体对个体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产生反应是生命的特征之一,身体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有目的的肌肉工作,消耗了能量,改变了内环境,引发了局部组织、呼吸及调节系统的一系列机能的改变,包括弹奏时和恢复期,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系列变化,对弹奏动作这一特定刺激做出了应答,这是身体对演奏动作的反应。在钢琴演奏训练过程中,身体反复地在某个特定时期,有计划的多次重复一定的演奏动作,可以使机体暂时性的出现一系列在形态和机能上不可逆的改变,出现机能节省化。这无疑对于同样强度的弹奏动作的刺激反应降低,使身体对演奏动作,得到相应的适应,并以此来完成演奏动作的效率大大提高。比如,当演奏者初次弹奏八度时,可能演奏速度很慢,而且需要两眼紧盯键盘,演奏力度也比较弱,即使仍然会有错音,但经过一个时期反复的练习后,演奏者弹奏八度的准确性会大大提高,甚至能够做到完全可以不看键盘,而进行快速地连续进行八度的演奏,演奏力度也有所提高。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通过训练形成的对八度演奏动作的适应。

长期的训练,是导致适应的产生与能源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分解,及随后的超量恢复这一连续过程的反复有关,因此,这种动作适应有表现在形态上的,并且要在改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此外,也有表现在机能上的,例如,泵血功能和肌肉力量必然与心肌和骨骼肌的肥大乃至肌浆蛋白和收缩蛋白的增加有关,而能量的发放又决定于能源储备和酶的数量和活性,但任何机能的改变都有其形态学的基础,因此,即使是现象上属于机能的适应,但它不仅是宏观上属于形态的变化,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本质仍然在于产生了新的形态学基础。

为了提高生理和心理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对于演奏过程的适应而进行的演奏训练,应当遵从一定的训练原则。首先要遵循的就是超负荷训练的原则,因为,只有在练习过程中,练习的负荷越大,超过原有水平越多,身体的反应也就越强烈,练习后超量恢复的幅度也相应地越大,这样才能够取得显著的训练效果。采用的负荷超过了原有的水平,才可能形成特异的运动刺激和强烈的机体反应,并且能够使身体产生高一级水平的适应。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特点,身体在形态和机能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具体表现在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多、骨骼肌增粗、肌纤维横断面积加大、肌红蛋白增加、线粒体增多增大、肌肉毛细血管增多、结缔组织增厚、硬度增加,并根据所受训练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点,这些变化的显著程度与训练水平是成正比的。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训练水平高者会有更高的兴奋性,在尽个人最大努力进行训练时,则能够发挥更大的潜力,这是训练水平的标志,也是人体对超负荷训练的一种适应。对钢琴演奏的技术训练,就是通过长期的不断重复的演奏训练来促成适应的产生,充分利用了人体对超负荷训练的适应所产生的变化,以达到不断提高演奏技术水平的训练目的。

从不同程度的钢琴练习曲的篇幅,就可以看出,在钢琴教材编写中,超负荷原则的具体体现。比如,钢琴练习曲在初级阶段的演奏,乐曲篇幅非常短小,速度通常是行板,随着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练习曲的篇幅也不断加大,要求演奏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个例子就是表明,在练习曲的学习训练中,要不断地增加演奏者在演奏技术上的练习负荷。同时,因为身体适应的产生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还要遵循长期重复性的原则。只有经过多次的重复训练,使后次运动在前次运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痕迹作用”及超量恢复的良好影响才能有效。当然,对于这种多次的重复,必须是在长期系统的训练安排下,才能获得能力的提高,也才能促使机能的一系列形态改变。

钢琴演奏技术训练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练习过程,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掌握全面的基本演奏技术,也不可能在一两天内通过超负荷练习产生突飞猛进的变化。所以,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只有在专业指导者的长期指导下,有计划的、系统的并且经过多年的、不间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够形成比较全面的钢琴演奏技术并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

综上所述,要形成具有相当水准的钢琴演奏技术,从科学的训练角度看,只有经过细水长流的、不断增加的技术训练才能完成,这是钢琴演奏的基本原则,不遵循这个基本原则,光凭随心所欲的缺乏恒心的练习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训练方式,是无法真正掌握一门演奏技术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缺少长期的规划,单凭一时的学习冲动和热情,也是绝无可能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它不仅违反基本的演奏常识,而且可能事与愿违,造成无可挽回的永久性的运动创伤。

(二)不够重视演奏恢复过程

其二是主要指的对恢复过程的重视不足。根据目前已掌握的运动生化的研究成果,物质的消耗和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很明显,在日常的钢琴学习过程中,由于机体的完全恢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演奏者不可能等待机体的恢复,能够达到一个完全恢复或超量恢复的水平,再重新开始练习。那么,对于这一点就要做到,既能保证达到练琴的目的,又使机体得到恰当的恢复,因此如何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隙,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每一个钢琴指导者在指导演奏者练习时的任务。

一般说来,在练琴过程中,这种恢复过程所需的时间称为“半时反应”,这是指当机体经过休息恢复到原有状态的二分之一时,就可以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因此,通常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有助于促进和提高练琴的效果,特别是在进行高强度的超量练习的时候。同时有效的练习负荷,是以加大到机体感到疲劳,而第二天能够恢复为适宜。所以,在钢琴训练中,尤其是在每一天的练琴过程中,安排适宜的休息间歇,掌握好大、中、小的运动负荷节奏与相应的休息间歇,以利于机体的恢复。但是,尽管如此,在钢琴演奏技术训练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超量训练来达到提高技术水平的训练目的。超量运动能否产生提高技术水平训练目的的关键,是要明确在超量训练之后,如何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恢复,使运动时所消耗的物质数量在休息期达到并超过运动前的水平。因此,这就需要演奏者和指导者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掌握好练琴过程中休息间歇的恢复程度,使之既能保证训练水平又不至于造成运动疲劳,这在钢琴演奏中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www.xing528.com)

由于长时间的训练,在钢琴演奏技术训练过程中,容易导致疲劳。与钢琴演奏有关的一些运动性疲劳主要指的是关节和肌腱末梢长期受刺激的结果,以及肌肉强直收缩后乳酸生成与消除不一致导致氢离子升高而出现疲劳的感觉,另外还有调节和协调机能失调等现象。

关于疲劳的定义有很多,但在钢琴演奏中产生的疲劳,还是有很大的共性。比如,1982年第五届国际生物化学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从运动医学的角度,疲劳机理的研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疲劳链的角度来说,在运动中肌肉下降是疲劳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从大脑到神经到肌肉存在一系列可以引起疲劳的环节。而突变理论则认为,运动性疲劳是多因素的综合,在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的下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改变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变化,当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身体会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保护机体免于衰竭。例如当长时间进行八度训练时,神经长时间不断地向手腕发出指令,作断奏运动,当肌肉兴奋性下降、血液乳酸值增高后可能出现抑制现象,这时候反映到神经的疲劳信号就是手腕和小臂酸疼。同时,由于小指长时间支持全臂的力量弹奏,肌腱负荷过重也会有酸疼的生理保护性反应,这种时候,要注意身体所发出的警告信号,注意及时休息放松,或改变训练的部位。例如,改为练习琶音类的重点在换大指方面的训练,使小指的肌腱得到休息。同时,还要注意在训练过程中,是否正确地使用了八度的弹奏方法,以免因为错误的弹奏方法导致不必要的运动创伤。

明确了上述的道理,在练习过程中,一定不要单纯为了急于解决某个技术问题而长时间集中练习某种技术或段落,而是要注意结合各种部位的练习和各种类型的练习。例如,在七和弦的琶音练习中,三、四指的伸张是很多人都感到比较困难的部分,也有很多人因此特别集中练习三四指的伸张和跨度,但如果在一星期内每天花两小时集中练习七和弦的琶音,长时间的单纯练习这两个手指的跨度,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治疗,那么就很可能会因为训练过度而使手指的骨间肌或尺神经受到慢性损伤而留下隐患。因为这种疲劳性损伤往往不像一般的运动创伤那样具有突发性和可见性。一般的运动性疲劳,在不断劳损中很容易引发,由小创伤逐渐积累而形成严重的慢性创伤,严重的可能导致职业生涯的中断。在钢琴教育中,往往出现“头悬梁、锥刺股”的疲劳战术,而长期以来,钢琴教学对于学习训练一直抱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原则,往往采用片面地强调刻苦训练、连续作战的精神,忽略了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对于提高训练效果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能科学地对待合理的休息间歇。

不仅是演奏者,就连很多指导者,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这个误区,一味强调让演奏者苦练、多练,很多演奏者家长更是将此奉为“金科玉律”,对孩子甚至采取打骂方式强迫他们无休止地练习,使演奏者的身体机能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恢复,在长期的疲劳积累下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运动创伤,反而阻碍了进一步学习钢琴的可能性。

(三)技术要领掌握不当

除了以上两点外,在钢琴演奏中,还有可能会因为技术要领掌握不当而造成运动伤害。因为,我们今天沿用的钢琴演奏技术,融合了历代钢琴家的演奏经验,历经了许多的失误、偏差和重大调整,几百年来经无数钢琴演奏家、教育家通过长期的摸索、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它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就好比20世纪以来现代演奏者理解演奏技术的研究成果。如果在实践当中,正确地掌握了钢琴的基本演奏技术,并将之融会贯通到钢琴演奏全过程中,加以合理的运用,一般来说是不会导致不必要的运动创伤的。但是,在实际的钢琴教学和钢琴实践中,产生许多有关钢琴演奏基本技术方面的误区,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现有的钢琴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钢琴的社会需求日益增长,合格的钢琴教学师资队伍缺少,不能满足;另一方面,很多钢琴演奏技术的基本要领在口传心授的直观性教学过程中,以讹传讹,由于缺少系统的、关于钢琴教学基本原则的理论专著,从而不能为钢琴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此外,演奏者在学习和模仿过程中,也会因指导者的不恰当,抑或是没有看清,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误或是模仿过程中的偏差。比如,在钢琴演奏中最典型的以讹传讹的动作误区,就是最基本的手型问题,在钢琴演奏中,所有的钢琴演奏者和钢琴指导者都知道,要求手始终保持呈半圆形,手指略向里弯曲,呈现半握拳的手型,正确手型的发生原理,是由于人手的静止状态包括休息位和功能位,人手只具有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两种状态,而钢琴演奏中,这种半握拳姿势所要求的正是手处于自然静止状态下的休息位。因为,在休息位这种状态下,它是手最稳定的姿势,作用于手部的各组肌肉张力呈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只有这样,手部才可能在长时间的连续弹奏中不至于过度疲劳,即使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这种姿势,其至于使手发生疲劳而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求手部始终维持这种休息位的姿势。但是,清楚正确的弹奏手型是源于休息位的基本原理,在很多指导者、演奏者那里,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时作为老师没有向演奏者以及家长讲解,从而致使演奏者,尤其是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盲目的一味追求手型的外部姿势,从而使手部长时间处于一种紧张疲劳的状态,这样本末倒置,就完全违背了维持正确手型的根本目标,这样长期下去,为了维持看似正确的手形而使手部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因此,这些都可能导致不正确的、不科学的演奏方法带来运动创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技术要领掌握不当的,类似手型这样问题的例子,还有很多,都会对指导者的认识和学习领会过程,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产生误区,造成不必要的运动创伤。

所谓运动应激是指人体运动时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有目的的肌肉工作,通过改变内环境引发整体机能的一系列变化,对运动这一特定刺激做出应答,这是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在运动时,人的生命特征之一就是人的身体各部位,对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反应。运动训练是指在一个期间有计划的多次重复某个练习过程,使人体出现一系列在形态和机能上的暂时性不可逆改变,使得对于前面同样强度的运动刺激反应降低,出现机能节省化,完成工作的效率提高,这是人体对运动的适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第一次弹奏钢琴,可能引发指尖疼痛,这是运动反应;而运动适应,则是指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重量弹奏法训练后,可以连续弹奏相当强度的大和弦,而不感到任何指尖的不适。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看这种适应是属于机能上的,而长期的重量弹奏训练是促使适应产生的手段,实质上是由于产生了新的形态学基础。再比如,重量弹奏时能量的发放决定于能源储备和酶的数量和活性,指尖肌肉力量的增加必然与肌浆蛋白和收缩蛋白的增加有关,大量氧化酶有序定位,排列在线粒体内膜的嵴上,第二信使和受体的传导决定酶的活性,因此,线粒体的体积、数量和完整性,都是细胞呼吸的必要依赖,只有通过长期重复和超负荷的训练,血浆和肌细胞的变化,才能通过运动刺激产生影响。通过第二信使直接作用,或是在胞浆内运动传导,途径作用下,血浆内激素浓度的改变会影响着膜受体,在多次重复的训练下,共同影响核内DNA并把信息进行转录。DNA的信息转移,再进入胞浆后,还要接受第二信使和运动转导途径的影响,最后通过译码,调控后产生出新的表现型。这样运动训练便可改变骨骼肌的基因表达。因此,要想达到这种形态机能上的变化,必须依靠练习中高强度的负荷,只有超负荷的训练才能够形成足够的运动刺激和强烈的身体反应,也就是要超过原有的水平,才能产生高一级水平的适应。要想让练习的效果更显著,就要超过原有水平越多,负荷越大,产生的反应会越强烈,练习后超量恢复的幅度也就更大。但是,过大的负荷会导致过度疲劳,如何界定超负荷的极限是在练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如果超负荷后,这样非但不能提高机体能力反而有可能造成慢性的运动创伤。

所谓超负荷训练,并不是指一味地增加强度上的、持续的时间和密度上的超负荷,而是根据教学情况的需要和训练效果以及机体的恢复和适应性,按不同比重安排这三个因素。一般来说,有效的训练是感到一定程度的疲劳但第二天能够及时恢复。超负荷的训练,以逐级增加为好,另外也可以做一些辅助性的理疗帮助肌肉及时恢复。此外,超负荷训练不仅仅是强度上的超负荷,也包括持续的时间和密度,改变三者之一就能使运动量增大或减小。例如,如果第二天手掌或手臂的疲劳没有恢复,就应适当地休息或是减少练琴时间。再如,增加休息的间歇,但是,练琴时间总量不变,或增加或减少对某一类型的练习,都能够改变运动负荷。如果仍然想侧重于提高某方面的技术,可以在练琴时间相对减少的时候,减少练琴时间的间隔休息时间,加大这方面训练时间在练琴时间总量上的比重,使一次训练就达到一定的超负荷水平,这样同样能够产生超量恢复的练习效果,而不至于造成过度的运动疲劳。

另外,在练琴过程中,正确的教学内容和弹奏方法是身体机能免受运动伤害的基本保障,无论是训练计划的安排和练琴时间的实施和练琴后的恢复,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任何部位的酸疼都有可能是身体在受伤之前或之初发出的警告信号。对此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即使是普通的疲劳也应当采取各种方法尽快消除它,这样才能达到超量恢复的训练目的。在钢琴演奏技术的训练过程中,如何使演奏者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是保护演奏者在职业生涯中免受运动伤害的基本保障。在演奏训练中,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演奏者的身体反应,盲目的苦练未必能带来令人满意的成效。因此,不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更不要好大喜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要本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在这里,指导者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选择教学教材,都需要指导者能客观的、冷静的对演奏者的实际能力做出正确的评判,让演奏者弹奏超出实际演奏水平和能力的作品,不要让演奏者、家长因受到其他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允许演奏者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不要过早地向演奏者提出他们力所不及的速度或力度上的要求,那样也有可能使演奏者因为用力不当而导致技术变形,进而造成不必要的运动创伤或难以恢复的慢性疲劳。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演奏者或家长常常向指导者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请求,例如希望弹奏超出他们实际演奏能力的作品或提前进入下一个演奏级别的考试等。在这种情况下,指导者一定不要为其左右,应当坚持自己的判断和教学计划,在曲目的安排上一定要选择适合演奏者当前演奏水平的作品,并向演奏者和家长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急于求成非但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很有可能造成终身的伤害。当然,特别是在一些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中,师生双方都很可能急于突破技术上的障碍而达到音乐上的表现,在这种时候一定不要轻视技术性障碍,应当耐心地通过相当时期的技术训练,使技术达到应有的水准后再去完成音乐上的艺术表现。

此外,在钢琴教学演奏过程中,一般都非常重视大量的练琴对提高演奏技术的作用,但很少有人注意采用其他的辅助练习来帮助提高演奏能力。如果有一些相应的辅助性的收缩运动可以极大地改善肌肉的疲劳消除速率,使肌肉及早得达到超量恢复的训练效果。通过具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可以起到超负荷训练的效果,使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得以迅速提高,但一定要注意作品的难度要适中,否则可能事与愿违。事实上,在各类运动项目中,都十分关注通过各种辅助练习来达到强化机体能力、提高运动水平的作用。否则,由于技术上的障碍非但音乐表现不能完成,更可能因为演奏技术上的困难而造成动作变形,进而形成运动疲劳或运动创伤。因此,在钢琴演奏中,除非演奏者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后已经能熟练自如地按照规定速度弹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指导者才可以进一步对演奏者提出演奏力度的要求,使演奏者在摆脱技术束缚的前提下,充分展示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