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象性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2.主体性
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所以我们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中外艺术宝库中,之所以涌现出如此众多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正是由于它们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艺术的独创性。这是因为艺术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特点。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主体性特点,人们一般不会有疑问,但是对于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恐怕就感到难以理解了。事实上,由于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使得美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形成了每个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艺术欣赏中的这种个性差异,普遍存在于艺术的史实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3.审美性
艺术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之间的划分归根结底就在于艺术美直接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特、峨眉的秀丽,这些名山大川的自然美,虽然归功于人类社会实践漫长历史中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建立,但是,这些天然风景之美,毕竟都是大自然造就的。艺术美却不同,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注意,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正因为这样,我们听一首乐曲,看一幅绘画,读一本小说,看一部影片,都会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快感,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这种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已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只不过它是通过艺术美直接体现出来罢了。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也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现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各种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然而,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又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
4.中外艺术特征比较(www.xing528.com)
中西艺术特征的比较首先是中西思想文化的比较,而思想文化的比较又体现在哲学、历史、审美等领域,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几乎是从根子上呈现出不同的格局。如在音乐艺术上,中乐与西乐就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中国音乐精神是以天地境界为哲学背景的,这一背景规定了它由先秦的乐教意识而转向魏晋以来的非乐教意识,从而导致了中国音乐自魏晋开始的式微;西方音乐精神是以宇宙精神为哲学背景的,这一背景暗示了它的近代主体性转向,并通过这一转向激发了近代西方音乐以交响乐为主导的辉煌发展。中国音乐精神的核心是“同天地之和”,这一核心的音乐实践是:贵意不贵曲,重神不重技,无意音声妙悦耳间,简淡空疏,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在乐器上,罢黯钟鼓,独尊弦琴;在乐曲上,耽玩小令单曲;在演操中,重心神意会,不以曲谱为意—“藉琴以明心见性”([清]徐上瀛《溪山琴况》),“心”“性”又是天地之意。西方音乐精神的核心是“永恒的和谐”,这一核心延伸为一种关于音乐的建筑性本体观。这种本体观在古希腊以完美的理念,在近代以绝对的形式作为音乐的本体。它极大限度地鼓舞了西方音乐的创造动机。以作品为重,以形式为本,强调技艺,重视理性,并以创造为旨归,是西方音乐精神的实践表现。两种音乐精神,都是以自己的哲学背景为归宿。结果,中国音乐走向天地而式微,而几乎沉没,西方音乐由客观宇宙转向主观宇宙,在交响乐的辉煌建筑中解体。又如诗歌艺术,中西诗歌的精神发展史所展现的诗歌艺术特征也体现出不同的旨趣:中国诗歌以天地境界的创化为旨趣,在这个天地境界中,实现主体自我生命与天地古今相互感发、沟通、融会和扩充;西方诗歌以静观和再现世界的永恒整一性为理想,从这一理想出发,它以悲剧的精神看待人生,又以象征的意义理解自然。中国诗歌的旨趣确定了它注重内心感发的审美特点,并且把诗歌与人生统一在感发过程中,以诗为人生,人生为诗;西方诗歌的理想确定了它注重想象力的活动,努力塑造完美的世界图像,在这图像中反观、提炼、规划人生。由于神学意识的退化,中国诗歌始终承担着语言和生命的双重根本性忧患,这确定了中国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格律化;西方诗歌直到荷尔德林,都在以宇宙精神为核心的神学意识的支持下,这赋予西方诗歌超验的语言信任和神圣的主体意识。中国诗学关于诗人的自我意识是“性灵说”,认为诗歌的创造力来自于内在性灵的激发,也承认天资的重要性,但认为更根本的是胸襟的冶炼和开拓;西方诗学信奉诗人天才论,认为伟大的诗歌是天赋创造力的作品,这是神学观延伸出来的关于诗人的自我意识。
由于中国艺术以易象为原象,以意象为本体,西方以完美形式观念为原型,以形象(幻象)为本体,所以无论在创作精神、艺术手法、作品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艺术的差别。
(1)西方艺术以宇宙为一完美永恒的建筑,以神意的艺术形象作为这一完美建筑的体现,一方面竭力设计完美的形式,以达到最高度的理想;一方面极尽真实的描绘,以给人最真实的幻象。这两方面,都是要完成壮丽辉煌的造像,把人留在形象(画面)前凝神观照。
(2)中国艺术以天地为生成变化的境界,以艺术的创构汇入这天地境界为鹊的,超言出象,虽以写实为出发点,但不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而终于化人天地生气运行的律动。因此,中国艺术尚简易、尚素朴,以精神意味为重,不以重彩繁绘滞留神意。
(3)中西艺术都是重技巧的,但西方对技巧的重视归于完美的观念,采取一种客观科学的立场,如将透视法、解剖学引入绘画;中国之重技巧,却以主体与天地的生命感通为统帅,如庖丁解牛,“好乎道,进乎技”(《庄子·养生主》)。西方艺术以技为道,技巧高超,被誉为“天才”;中国艺术以道化技,以技入自然为至上。
(4)中西艺术都有“意在笔先”的追求。但是,西方艺术的“意”,是一个形象的完整构思,而中国艺术的“意”却是当下心与天地生命神会。因此,西方艺术的创作是把一想象的情景置于目前,再借幻觉的技术把它描摹出来,创作过程就是冷静的、精细审慎的、绵长的(如达·芬奇以四年工夫作《蒙娜丽莎》);中国艺术的创作是以有形合于无形,意象生成与天地变化相通,创作过程就是活跃的、大而化之的、即时的(如宋元君以“解衣般礴”的画吏为“真画者”,见《庄子·田子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