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钢琴曲中充满柔情,那些如诗的旋律能让人陶醉。肖邦善于创作轻松的、讨人喜欢的圆舞曲,能够演奏醉人的夜曲,华丽、纤细的风格在肖邦的作品中可见一斑。1829年,肖邦移居维也纳,在那里演出。肖邦从华沙时代的天才少年,到巴黎沙龙里的青年钢琴家,再到马约卡岛病中的思乡者,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肖邦在时间的推动中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肖邦的作品与他的性格一样充满立体感,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思绪复杂深厚。即使是柔情缱绻,或是沙龙情调,肖邦也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寄托一种哀伤的情绪。这种哀伤与众不同,它不是来源爱情的沉吟,而是来自肖邦对故土难舍的依恋。
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1830年10月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举办两场音乐会的目的在于为波兰同胞的民族革命募集款项。历史原因,这次音乐会险些让肖邦被捕入狱。几经周折,肖邦被迫离开家乡,之后去了法国巴黎。巴黎的生活曾经是肖邦向往的,这里也是艺术家的天堂。很快,肖邦就凭借超凡的才华获得艺术家和文学家们的认可。在这里他找到很多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肖邦与他们交往密切。除此之外,肖邦还结识了很多西欧文艺界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密斯凯维支、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在法国生活的19年时间里,肖邦的音乐记述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复杂的情绪,其中最多的就是置身波兰之外的苦痛。这种苦痛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多的是面对波兰革命,只能在思想中奋争、在音乐中表达的自责与愤懑。
肖邦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包括《g小调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降b小调奏鸣曲》《幻想波兰舞曲》等。在这些作品中,肖邦用独特的叙述方法与音乐语言,缔造了一个属于波兰英雄的世界。在这里并不乏柔情如水的旋律,甚至在著名的《降b小调奏鸣曲》中,肖邦也将明亮温暖的旋律铺展开,给人以爱和自由的向往。
(二)肖邦钢琴作品的“有情”练习曲
《练习曲》并不是肖邦集中写就的一部作品,而是由两套外加三首,一共27首小作品组成的。这些作品陆续完成于1831—1837年。它们短小精悍,记录着肖邦的情感片段,其中既有徐缓哀愁的篇章,也有欢乐活泼的小品,还有犀利严峻的檄文。在作品10号中,第三首《E大调练习曲》被称为“离别”,是肖邦完成于1832年的一部作品。虽然它是肖邦以练习曲的“名义”创作的,但是它更像肖邦在悲苦时写下的一首短诗。《E大调练习曲》在徐缓的速度中用极富歌唱性的旋律发出悲伤的感慨,既有温存,也有忧愁。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对祖国的思念,肖邦称自己是“离开母亲的波兰孤儿”,他将发自心底的孤寂全部写入这部作品。音乐以中音区朴实的旋律开始,宁静安详,而低音两个声部中的其中一个持续弹奏同一个音符,就像潜藏在平静中的暗流,积蓄着一种不安的心情,充满焦虑;另一个则随着节奏变化,给了旋律低沉有力的支持。
《E大调练习曲》的旋律应该算得上是肖邦最优美的曲调之一。《E大调练习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平和温存的吟唱,更来自它内部的情感碰撞。当如歌的旋律结束后,音乐马上改变情绪,变得焦急而激动,这种激动的情绪很快蔓延,但在最后仍然归于平静。这部作品很短小,但是其中蕴涵着复杂的情感体验。(www.xing528.com)
(三)肖邦钢琴作品的浪漫夜曲
音乐发展到肖邦的时代,“夜曲”已经不再是人们陌生的音乐体裁。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了“夜曲”,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每当夜晚升起灯火时,夜曲的旋律就会飘然而出,成为宁静之夜的点缀。作为钢琴诗人,肖邦最喜爱的体裁之一就是夜曲。夜曲也成为肖邦在音乐创作中所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载体。肖邦继承了夜曲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可以说,他所创造的音乐意境在整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乃至整个西方音乐史中独一无二。
肖邦一生创作了20首“夜曲”,其中18首在生前出版,他逝世后,人们又发现了2首未出版的遗作。精于旋律的肖邦,从华沙的年轻时期就钟情于平静、自然、充满情感因素而又显得超然无我的音乐。从1830年到1849年,他始终没有放弃夜曲的创作,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
无论是从容、沉稳还是激动、热情,夜的宁静总会让气氛显得孤独。肖邦虽然一生成就声名,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有尊敬和爱他的朋友,但他却是一个孤独的人。肖邦享受这种孤独,孤独给他痛苦,同时也给他灵感。肖邦的气质在夜曲中尽情释放,当所有声音都安静下来之后,肖邦内心升起的孤独世界便和夜色融为一体。早期的夜曲在年轻肖邦的记忆中是菲尔德手指下沙龙中伤感的情调。那时候,他的作品也受到前人的影响,显示出华丽、喜爱装饰的特点。随着创作的逐渐成熟,肖邦开始研究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从他们慢板乐章的结构中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夜曲的轮廓也跟着发生变化。除此之外,肖邦对意大利歌剧的热爱也在夜曲的旋律创作中表露无余。歌剧咏叹调中的华美旋律让肖邦陶醉,他在钢琴上力争重现这种旋律。于是,有人称肖邦的夜曲是“钢琴上的bel canto(美声唱法)”。
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的创作中,巴黎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以及法国的新思潮已经完全融入肖邦的精神,他的作品也表现出成熟洗练的风格。此后肖邦创作的夜曲,里面蕴涵了无数角色,讲述了无比动人的故事,塑造了相当多样的意境。有时,夜晚被多情、热情的戏剧性形象占据;有时,夜静得没有一个人存在;有时,一段悲伤在夜间流淌。然而,无论音乐的情绪多么复杂、激动,“夜”毕竟是夜,没有狂躁和喧嚣,即使再热情,也没有绚丽的光芒,所有气氛仍旧笼罩在肖邦内心的孤独世界中。
夜曲将肖邦的诗人气质鲜明且完整地衬托出来,这种气质并不是忧郁与孱弱,而是蕴涵在温文尔雅中不可撼动的坚强与决心。然而他并不需过分矫饰,更不需要长篇大论,以《c小调夜曲》为例。《c小调夜曲》是一首绝对肖邦化的作品,它几乎可以成为一类夜曲的缩影。作为肖邦诗集里最短小、最精练、最优美上口的一首,它蕴涵着很大的戏剧张力,是一部充满戏剧化的作品。它就像一段思想的历程,从忧郁悲伤的情绪到平静虔诚的祈祷,最后到永恒坚定的信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