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因为喜歌剧的出现而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尤其是在18世纪更为明显。人们从这种艺术中感受到了轻松和幽默,它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审美,与“回归自然”相呼应,让民族精神充分展现在音乐领域中。
(一)意大利喜歌剧
在17世纪开始就有了喜歌剧这一迹象,并且在意大利正歌剧上也逐渐产生了这种插科打诨式的演出,甚至1700年在正歌剧准备结束的时候采取绕口令来结束这一演出。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幕间剧”,直到后来才独立出来进行表演,这就是“意大利喜歌剧”最原始的样子。喜歌剧的创作方式得到了以马佐奇、加卢皮等为代表的不少作曲家的青睐,甚至早于佩格莱西。这种新的歌剧形式是在作品《女仆作夫人》诞生之后才开始流行的。
(二)法国喜歌剧
在17世纪末期,结合了歌曲、舞蹈和伴奏的戏剧就已经在巴黎的集市上出现了,其演奏曲调基本都是歌词。随着不断地发展,这种戏剧还有了专门的大众剧院来演出,但直到1715年才被正式命名为“巴黎喜歌剧院”。
1752年,巴黎才有了《女仆作夫人》的演出,“喜歌剧之争”就是在这之后出现的。宫廷艺术维护者仍然捍卫传统歌剧形式,对这种作品是反对的。但以卢梭为代表的不少学者都青睐于喜歌剧,认为其充满了活力,因为他们认为法国人既没有乐趣,又十分古板。(www.xing528.com)
随着争论的升级,平民和贵族都开始青睐于喜歌剧,音乐节也非常流行喜歌剧,杜尼(E-R.duni)、戈塞克(F.Gossec Gretry)等众多作曲家也纷纷展开了创作。其中,《狮心王理查》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喜歌剧作品,在法国十分流行。这部作品的曲调非常抒情,就好似街头歌手在耳边吟唱,而且其中的法语朗诵调是经过格雷特里实践的,历史文献则来源于法国诗人。《狮心王理查》成为当时歌剧界一颗耀眼的星星,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莫扎特歌剧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歌剧风格中包含了德国歌唱剧、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推动了格鲁克歌剧的改革。莫扎特的歌剧创作生涯始于11岁,他为人们留下了22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在1781年之前,那不勒斯乐派对莫扎特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费加罗的婚礼》《唐璜》以及《魔笛》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三部歌剧经典作品,此外还有《女人心》《后宫诱逃》《狄托的仁慈》等。莫扎特还创作了30多首艺术歌曲,此外还有不少的声乐作品和合唱,如《紫罗兰》《腰带》《渴望春天》《致予希望》《老抠》《梦境》《保守秘密》《路易丝烧毁负心人的信》《离别之歌》《小磨坊女》《春之歌》《自由之歌》等。而且还有每个女高音都无法拒绝的独唱曲《哈利路亚》。
莫扎特的一部歌剧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其灵感来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首次演出在1786年,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轰动。意大利喜歌剧对莫扎特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其构思就是以意大利喜歌剧为基础进行的。从音乐上看,莫扎特对戏剧角色的呈现是使用音乐形式进行的。
莫扎特在晚期创作了《魔笛》这部歌剧作品,在演出结束的几个月之后他便逝世了。《魔笛》的风格综合了德国歌唱剧、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维兰德的神话《露露》为其提供了创作灵感。《魔笛》主要讲述的是:王子塔米诺在战胜夜后这股封建黑暗势力的过程中获得了萨拉斯托洛这个光明贤者的帮助,同时获得了帕米娜的爱情。歌剧的冲突和矛盾展现在“光明之国”的领袖萨拉斯托洛和夜后之间,两人分别代表了各自的阵营。其主题思想就是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而其中的光明则代表了启蒙主义思想。从这部歌剧中能够看出,莫扎特在其中融入了很多的民族主义精神,民间气息非常浓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近代民族歌剧的发展。莫扎特在每个戏剧性场景中都融入了完美的合唱,每个人物的音调都是充满个性的;歌剧序曲和作品本身在音乐气氛、舞台背景以及形象的加持下产生了进一步的联系;乐队的作用在歌剧表演中得到了更好的发挥,配器方法也更加新奇,使得舞台色彩愈加奇幻,这为之后浪漫主义歌剧的奇幻因素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在韦伯创作的首部浪漫主义歌剧《魔弹射手》和之后瓦格纳创作的歌剧中,都能看到《魔笛》这部歌剧的影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