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后期(1300—1500年),伴随着键盘乐器的发展,键盘音乐作品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成熟阶段。在古希腊时期,音乐的流传只是口传心授,乐曲靠音乐家背诵,一代一代往下传,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或乐谱记载。目前,被认为是最早的、有记载的管风琴音乐,是一份“罗伯兹伯瑞基抄本”(Robertsbrigde Codex),成稿于1320年。
按古谱学者的诠释,这个作品有两个声部,记录在五线谱上。乐谱开始处标定了中央C的位置,使人们很容易读出五线谱上各个符号所代表的音高。乐谱上有两行平行的符号,显然每一行表示一个声部。其中,上面一行是不同形状的符号(如■、◆、□等),符号出现的位置代表它的音高,符号的形状则代表它的时值,这与当时的声乐记谱法是一致的;下面一行用了三个字母(A、F、G,代表音名)及一些符号(如S号表示休止符)表示。
中世纪的声乐作品以平行五度的二声部为其风格特征。从上面记录的这首乐曲里,可以看到两个声部几乎完全是按平行五度进行的,这说明它与当时的声乐作品风格是一致的,还没有形成器乐曲自己的风格。这个作品的曲式是埃斯比耶(Estampie)。埃斯比耶是13—14世纪的一种舞曲形式,后成为器乐作品中一种无词歌式的曲式专用词。它包含着几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半终止式和一个终止式,在半终止处有反复记号。整首曲子以AA’BB’CC’……模式排列。
15世纪前半叶,法国音乐家勃艮第人(Burundian)纪尧姆·迪费(Guillaume Dufay)和吉勒·班舒瓦(Gilles Binchois)写下了大量的声乐作品,为15世纪的声乐风格奠定了基础。这种风格在佛兰德(现属比利时)人约翰·奥克赫姆(Johanne Ockeghem)和雅各布·奥布雷赫特(Jacob Obrecht)手中得以发展,并将15世纪的声乐作品推向顶峰。这时的声乐作品已相当复杂,常用四至六声部写作。这些声乐作品对以后的管风琴音乐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当时的管风琴作品仍停留在二声部的简单织体上。
15世纪上半叶,最有代表性的曲集是“依列伯符号谱”(Ileborgh Tablature),这种古老的记谱法是现代五线谱的前身。当时,依列伯是斯坦德(Stendal)修道院院长。在第一行谱表上方另有文字说明:这首从C调开始的前奏曲,可移至D、F、G、A调上演奏。乐曲用的是八线谱,中央C定在从下向上数的第四线上,音高、时值、变化音以及小二度都有标明。在第一行谱的下方可清楚地看到字母C、G、D、#F、C、G,代表其低音音名。根据当时的记谱规则,这些标明的低音应组成以两个音为一组的音程。这个曲集中共有5首前奏曲和3首乐曲,这些乐曲与14世纪声乐风格类同的管风琴作品相比,已有了很大发展。例如,这首乐曲出现了三度音程、大小三和弦,旋律线呈下行走向,首尾音的音域宽达十二度。同时,这个曲集中的C调前奏曲里经常出现六度、三度音程,结尾处还出现密集的四声部三和弦。这些作曲手法是当时的一种创新,尤其是在第2小节中,可以见到D —#G。这种特别的增四度音程出现在显著位置,且持续一小节的时值,更是非同寻常。
康拉德·保曼(Conrad Paumman)是德国纽伦堡的一位管风琴家,也是最早使用符号谱的人。对他的曲集进行分析研究后,人们得到这样一个印象:保曼是管风琴音乐的真正创始人,他把管风琴音乐风格推向成熟的阶段。比如他的作品《我的心》,乐曲用了流行歌曲的曲调,自由对位手法(有的地方是三声部,个别小节则达到五声部),织体是简单的主旋律与和声型的伴奏声部,但在第14小节、第15小节处出现了一连串三和弦第一转位的乐句,使乐曲变得更具多声部的性质,音乐也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保曼在旋律的节奏设计上很有特色,除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外,还出现几处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切分音型。
15世纪后半叶,另一部重要作品是1475年编成的《布克斯汉姆管风琴曲集》(Buxheim Organ Book)。这部包括220首管风琴乐曲的合集的作者,主要是来自法国勃艮第地区的作曲家,也有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如保曼和莱格朗特(Legrant)等人。这些作品基本上是根据当时的流行歌曲改编而成的。曲集里最有价值的是30首前奏曲。在这些前奏曲中,即兴式乐段与和声性乐段交替出现,还经常运用三和弦第一转位的低音构成旋律。“福布尔东”(Fauxbourdon,假低音,即底下两声部与高音成平行六度进行)这种中世纪声乐作品中常见的手法,经过保曼的成功移植,成了管风琴音乐的特色之一。
在15世纪下半叶,键盘音乐风格出现了重要的、根本性的变革,具体表现在:①曲目从世俗音乐和宫廷音乐转向宗教音乐;②曲式从三个声部转向四个或五个声部;③织体从主旋律及两个伴奏声部转向多声部复调对位织体。在这种形式中,每个声部都同等重要,并使用大量模进手法。
上述音乐风格的转变,开始只是出现在声乐作品中,经过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发展,这种变化也出现在管风琴音乐中。推动管风琴音乐出现这种转变的先驱人物,就是佛兰德学派的奥克赫姆和奥布雷赫特,他们直接继承了以迪费和班舒瓦为代表的勃艮第学派。当法国的勃艮第学派明显影响到德国《布克斯汉姆管风琴曲集》之后,佛兰德学派在1500年也明显影响到了德国南方和奥地利的作曲家,从而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代。
(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键盘音乐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1500—1600年)西方键盘音乐的发展具体如下。
1.德国和奥地利键盘音乐的发展
第一代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南方海德堡(Heidelberg)的管风琴家阿诺尔特·施利克(Arnolt Schlick),他创立的德国学派最终产生了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施利克的作品具有中世纪式的严谨结构,音乐中抒情流畅的旋律则预示文艺复兴时期的来临。施利克的第一部著作是有关管风琴制造的论文。阿诺尔特·施利克的作品集包含了14首管风琴曲、20首琉特琴与声乐曲、3首琉特琴独奏曲。他的一首管风琴曲《贞女玛丽亚》(Maria Zart),旋律用了一首有名的圣歌,是首三声部对位的乐曲。旋律开始出现在高声部,每个声部独立进行,平稳中又有变化。联系各声部的和声经过他的精心设计,几乎每小节的一、三拍上都运用了三和弦的根音或三度音。中声部巧妙地模仿着高声部旋律时,高声部的八分音符像回声似的,回应着另外的声部。
保罗·霍夫海默(Paul Hofhaimer),是与施利克同时代的奥地利人。他们的作品可能都是为有踏板的管风琴而作,形式上都采用了有色彩对比的三声部,但作品风格却很不相同。施利克的作品仅是在中世纪后期风格中出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法。而霍夫海默对三个声部的处理则显得非常娴熟,低声部在支持上面两个声部的同时,有自己独立的旋律线条;中声部在开始处用了流动的十六分音符,之后在高音声部模仿出现,同时中声部用八分音符对应。在这首乐曲中,完整的三和弦随处可见。
2.法国键盘音乐的发展(www.xing528.com)
在1530—1531年,巴黎的音乐出版商皮埃尔·阿唐南(Pierre Attaingnant)出版了7部键盘音乐曲集。这些曲集中收集的乐曲几乎都是改编的世俗或宗教歌曲。从总体看,它们在键盘音乐史上并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其中有一部重要的作品“Ouatorze Gaillardes”,是用世俗舞曲作为素材,带有明显为古钢琴和羽管键琴而创作的特征。在这部作品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了加亚尔德(Galliard)舞曲,这是一种情绪欢快的音乐。
3.英国键盘音乐的发展
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保存着一份重要的早期音乐手抄谱《皇家附录58》(Royal Appendix 58)。这部曲集中所收集的乐曲,是1520—1540年间创作的,尽管其中许多舞曲可以被各种乐器演奏,但起码有三首只能用键盘乐器演奏。其中一首是英国人休·阿斯顿(Hugh Aston)所写的《号声》,长达153小节,这样的长度在当时十分罕见。该曲的低音声部几乎都是C音和F音交替出现,旋律中用了大跳音程,节奏较复杂,常有切分音。这部曲集中还有几首乐曲也使用了这种固定低音手法。
从英国国王亨利八世(Herry Ⅷ,在位时间1509—1547年)晚期至1575年,出现了很多键盘音乐作品,其中特别要提到的一部是《马利纳曲集》 (Mulliner)。该曲集出版于1550年,辑选了约翰·塔弗纳(John Taverner)、理查德·法兰特(Richard Farrant)和约翰·雷德福德(John Redford)等人的作品。由于《马利纳曲集》中有半数以上的作品是单声部经文歌,所以可以确定该乐谱主要是为管风琴演奏而编的。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其中有几首由世俗歌曲改编而成的键盘乐曲,尽管数量少,但有重要意义,它预示了英国辉煌的维吉那乐派的到来。
4.意大利键盘音乐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音乐,虽然不像其他艺术如美术、雕塑、建筑那样辉煌,但也发展得十分迅速,使欧洲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相比。这个时期的意大利音乐作品常使用纯粹的对位手法,形式多为幻想曲和利切卡尔(Ricercar,带有几个赋格乐段的乐曲,每个乐段主题不相同)。这个时期,其他国家的作曲家还处在用歌曲作为主题而改编成器乐曲的阶段,而意大利的作曲家们已开始采用基本动机进行创作。这种基本动机会出现在各个声部,或完全原样呈示,或经过压缩和扩展,进行一些变化。利切卡尔要比幻想曲有更严格的对位技巧要求。
吉罗拉莫·卡瓦佐尼(Girolamo Cavazzoni),是意大利早期发展键盘乐器演奏技巧的重要人物之一。1543年,他出版了两部创作曲集。卡瓦佐尼的音乐有流畅的旋律、清楚的乐句、严格的结构与对位手法以及完美的终止式。
被公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大师有如下三位。
(1)阿德里亚·加布里埃利
阿德里亚·加布里埃利(Andrea Gabrieli),即A.加布里埃利。他创作的利切卡尔虽仍沿用他的前辈们的手法,但他的《托卡塔》用的却是自己独创的流畅风格。虽然他的作品写明为键盘乐器而作,但是从他对延留音、先现音和长和弦的运用来看,他的作品更适于用管风琴演奏。
(2)克劳迪奥·梅鲁洛
克劳迪奥·梅鲁洛(Claudio Merulo),是当时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有许多学生及崇拜者,因为他不仅能弹一手好琴,还创作了一些吸引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远远先进于他的同时代人。他采用的动机发展手法完全不同于传统手法。在他的《托卡塔》中,他将乐曲分成几段——四部和声的圣咏乐段与快速的炫技乐段交替出现。这种由他开创的最基本的作曲法则,被以后的作曲家发展成一种标准的曲式。J.S.巴赫后来就采用这种原则,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托卡塔》。
(3)乔瓦尼·加布里埃利
乔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即G.加布里埃利,是A.加布里埃利的侄子。他主要为管风琴而创作,但也有少数作品,从运用的技巧来看,是为羽管键琴写的。G.加布里埃利有驾驭作品结构的高超技巧,他创作了许多有特色的主题。他的音乐坦率纯真,自然而有朝气,反映出亲切活泼的威尼斯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