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展现明显大三角楣的历史建筑,以贾耐劳主教头像为特色

展现明显大三角楣的历史建筑,以贾耐劳主教头像为特色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仁慈堂博物馆内貌从钱纳利等人所绘的图画可见,仁慈堂最早的建筑只有一层,顶上有个明显的大三角楣。目前,游客可由旁边小巷的侧门进入仁慈堂博物馆参观。进入仁慈堂博物馆,迎面便是贾耐劳主教的头像。

展现明显大三角楣的历史建筑,以贾耐劳主教头像为特色

仁慈堂博物馆内貌

从钱纳利等人所绘的图画可见,仁慈堂最早的建筑只有一层,顶上有个明显的大三角楣。到18世纪中叶,大楼全面翻新,改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并加建了拱廊。可惜该建筑于1893年被毁,后于1905年由一位意大利人主持,重建大楼,就是今天所见的模样。

目前,游客可由旁边小巷的侧门进入仁慈堂博物馆参观。值得一提的是,侧门往前一点就是仁慈堂附属的咖啡店,参观累了的游人不妨入内,享受一下土生葡人的咖啡美点。

进入仁慈堂博物馆,迎面便是贾耐劳主教的头像。这个头像原本放在仁慈堂正立面三角楣顶上,后移放在这里。

经过铺了红地毯的楼梯上到二楼,便是博物馆所在。仁慈堂博物馆于2001年年底开幕,珍藏了三百多件天主教祭器用品和有关仁慈堂的历史文物,包括印有耶稣会徽号的陶瓷器皿、仁慈堂的历史文献《澳门仁慈堂章程(1627年版)》手抄本、白马行医院的铜钟、天主教的一些祭器用品和圣像等文物,充分反映了天主教在亚洲活动与其衍生的文化特色。

比如那些陶瓷制品,大多数是传教士到中国内地传教时于景德镇订制的,当中一个展品,就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时的“误读”情况。这个展品位于靠近门口的展柜里,上面印了错体的耶稣会会徽,这是由于当时国人不懂外文,将耶稣会会徽上的JHS(有时作IHS,意即救世主耶稣)三字,左右倒转成SHJ,成为别具价值的珍品。(www.xing528.com)

《澳门仁慈堂章程》抄本

面向议事亭前地的外廊

此外,展厅中央的《澳门仁慈堂章程》手抄本,由当时的书记员曼努埃尔(Manuel Godinho de Sa)命人抄写于1662年,是仁慈堂最早期、保存最久的一份历史文献,其首页宗教人物图案为手绘作品,非常珍贵。这份《章程》内容仿里斯本仁慈堂章程而略作修改,共37章,有序言,可谓仁慈堂的“行动纲领”。《章程》于1627年1月通过,但其原件可能已破损,不知所在。

经过博物馆入内,便是仁慈堂值理会的会议厅和办公室了。这个会议厅古色古香,典雅温馨。墙壁四周挂满了对仁慈堂有贡献人士的照片和画像,游客第一眼会看到的,便是对面墙正中的贾耐劳主教的全身画像,画像底下还有其头颅遗骨和陪葬品十字架。其画像对面便是梅罗普夫人(Marta da Silva Merop)画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