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游回归:侬家正住莲花地

导游回归:侬家正住莲花地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次带着参观者来到大三巴牌坊,我一般会如此开始我的“导游”介绍。朋友们有所不知,有那么几年,我还真是隔三差五地要做导游,不过不是一般带旅行团参观的导游,而是专门为澳门文物景点做导赏的导游。这是回归后澳门政府在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只有在回归祖国后才能达成的国家级任务。

导游回归:侬家正住莲花地

PREFACE

“各位,这里就是澳门著名的地标大三巴牌坊,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你知不知道这座牌坊可以说是用石头雕刻的教义书?为什么这样讲?下面请听我为大家介绍……”

每次带着参观者来到大三巴牌坊,我一般会如此开始我的“导游”介绍。

慢着!认识我的朋友会喝住说,文辉你啥时候改行做了导游,怎么我不知道呀?

朋友们有所不知,有那么几年,我还真是隔三差五地要做导游,不过不是一般带旅行团参观的导游,而是专门为澳门文物景点做导赏的导游。

故事要从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第二年──2000年讲起。那一年8月,我来到澳门文化局当时叫作文化财产厅的部门报到,加入正摩拳擦掌准备申报澳门文物建筑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团队。这是回归后澳门政府在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只有在回归祖国后才能达成的国家级任务。

我负责搜集、整理相关文物资料,撰写景点介绍,还要协助宣传推广。

那可是个从零开始的任务。

一穷二白。与历史建筑相关的中文史料固然不多,葡语的也零星,散见于各种专著里。我要做拼图员,将分散零落的资料找出、梳理、考证,拼出每个文物景点的前世今生图像。结果知识大爆炸与大丰收。一下子,澳门四百多年历史、政治、文化、宗教民俗甚至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等一大堆内容,囫囵吞枣硬生生地塞进我的脑里,还得迅速消化理解,因为我要撰写景点介绍,要办班做导师去培训年轻的“文物大使”,要做展览板到澳门学校巡回展出和做讲座,也要领队参观文物景点当导赏员——我的“导游”生涯就此开始。

导赏员可不容易当。记忆力强、知识广博、口齿伶俐、讲解有序,是基本要求了,但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要有做学问的道德操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讲解时绝对不能胡编乱扯。我曾经在大三巴牌坊后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里,亲眼看着一位导游对着内地来的大叔大妈“表演”,把油画上的圣方济各说成耶稣,把长崎传教士殉教说成耶稣受难。最不可思议的是,画框下面明明有说明牌白纸黑字写着主题……这个导游名副其实睁眼说瞎“画”!

胡说瞎编景点史料是不道德的,即便是一些有文字记载的,也得分清是信史还是传说,介绍时要清楚说明,有一分证据讲一分话。尤其我们是代表官方做介绍,“戏说”都不可以,何况是无厘头的胡说。

要导赏深入浅出,别无快捷方式,只能多看多读多问,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看过几千字的材料,又怎能做一分钟的介绍?

金庸名著《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当着强敌的面教张无忌学太极剑,说:“我在这儿教,无忌在这儿学,即炒即卖,新鲜热辣。”当年我做导赏,也是这样的即炒即卖,边学边讲。那是一段痛苦而快乐的日子。痛苦是因为书山文海何其大何其广,却要在短时间内啃下消化掉,难度可想而知;快乐,当然是因为畅游书山文海一番后,自己的澳门文史知识像练武功一般,打通任督二脉,功力逐渐深厚。而且,有时候还能享受犯罪小说中侦探破案的成就感。(www.xing528.com)

比如澳门十月初五街有座康真君庙(俗称康公庙),侧殿里供奉着“敕封宋校尉府绥靖伯陈老官人”。我从一本广东台山地区的掌故书里查到,说绥靖伯是真有其人,原名陈仲真,“生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宋理宗朝任屯田校尉。……景定五年(1264年)正月十六夜,……仲真父子三人饮了毒酒暴毙,葬于百峰山五指塍下。后人传说陈仲真死得忠烈,有神灵,建庙奉祀,称为陈老官。道光年间敕封绥靖伯”。能查出这条材料,我已经很高兴,因为中国民间信仰各处乡村各处神,信众爱供奉谁就供奉谁,神灵来历有时连庙祝都不知道。至于康公庙为什么会供奉绥靖伯,当时就没去追究了。有天翻阅澳门近代著名的中葡双语报刊《镜海丛报》时,赫然看到一则澳门居民“远迓灵神”的报道:“广州府属新宁县内,有福神焉,曾受敕封为绥靖伯。神本陈姓,符于有功于民则祀之义,一县奉为香火,水旱疾疫,求祷灵应。”几天后另一则报道云:“康公庙前,现建大厂一座,供奉陈绥靖伯神像,男女分日而往,祀福祈恩,纷驰于道。”原来当年澳门疫情严重,经月未除,民众便远从新宁县请来绥靖伯,祈求消灾解难,陈老官人也顺道“移民”澳门,入住康公庙!

又比如,在找文物建筑“东方基金会会址”资料时,我查到说当年英国派来给乾隆贺寿的特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曾在这座大楼住过,灵机一动,想到当年使节团的秘书斯当东(Sir George Staunton),回英后写了本《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详细介绍了整个出使过程和中国的风土人情,其中会不会有这座大楼的记载呢?找书一看,果然有。

从一座寺庙里的神像,牵扯出近代澳门防疫史和民间信仰史;从一座西式大楼,牵扯出一段中英交往史,这种史料“考古”工作,对我这个非历史专业出身的人而言,实在太过瘾了,加上能丰富澳门文物建筑的历史叙述,成就感也是满满的。

在文化财产厅工作期间,上至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下至台湾地区的大学校长团、香港地区的专业导游团以及澳门本地的街坊师生,我都有幸为他们做过导赏。每次看着他们带着对澳门有新认识的赞叹满足表情离开,我就庆幸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最难忘的是接待一位学者型领导,参观完坐下来歇息聊天,他跟我们讲,文物建筑的保存往往与城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有些地方经济蓬勃,大兴土木,旧建筑让位于新高楼,统统给拆掉,今天便为没有保存好历史建筑而扼腕兴叹;像澳门这般过去经济不发达,旧建筑逃过灭顶之灾,保存下来,成了文物,才能有这个旧城区的局面。过去这十多年,澳门经济迅猛发展,整个城市天际线可谓改头换面,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碰撞出来的争议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回想起这位领导当年的话,不得不暗自庆幸,澳门多亏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于2005年已把“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否则真不知道有多少历史建筑可以逃过挖土机的巨灵之手?

几年前,我在书店偶然见到一本陈志华教授著作的《文物建筑保护文集》。陈教授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文物建筑保护专家,我曾经在澳门接待过他。好奇之下翻起书来,竟然见到一篇《澳门行》,记载他2005年来澳门考察文物保护工作时的思考,里面居然提到我,且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我们见到了几幅这类活动的照片,热热闹闹的很红火。在好几幅照片里,主持人是文化财产厅的高级技术员黄先生。给我们做工作报告的也是他。他的报告,基本理念、价值观和方法论原则都讲得很好,而且报告的结构非常严谨、讲得又生动,精气神十足,我听得甚至激动起来。”──能得到陈老这番谬赞,我那即炒即卖的“导游”工作,应该可以小学毕业了!

做历史文物景点的导赏员,表面看像个新闻记者般,把与每个景点有关的时、人、事讲清楚就可以,但我认为要讲好澳门故事,更应该说明澳门之为澳门的独特之处。

讲到澳门的时候,我们总说她历史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这当然对,但澳门这中西文化交融而生的宁馨儿形象是结果,其始因呢?总结多年学习澳门历史文化的心得,借用今天一个流行的名词来说,我觉得不能忘记这样一个事实:澳门的荣耀来自于祖国,她是与祖国母体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一块折射四百多年中国历史变迁的反光板

在西方以发达的航海技术大无畏的探险精神,拉开大航海的全球贸易序幕时,我们的明清政府却选择以闭关锁国来应对外来挑战,而蕞尔小岛澳门就在这种碰撞的夹缝中,机缘巧合地挤进了中国历史的叙述篇章。不管我们用多少美丽的语句来形容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累累硕果,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说,在绝大部分的时间,澳门这座“天主圣名之城”,只是个中转驿站,远方来客千里迢迢旅程的目的地永远是王朝首都;即便成了中国土地上唯一容许外国人合法居住的地方,澳门街上络绎于途的外邦商人,其目光注视着的,依然是沿着内河直上的广州十三行。国家兴盛时,澳门迎来了北望神州华夏文化的传教士,以及捧着丝绸瓷器大发横财梦的里斯本商人;国朝衰落时,澳门接待了奉旨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更送别了无数经此地被卖身去南美南洋的“猪仔”苦力……

回首前尘,16世纪开埠以来的澳门故事,有哪一段不是与祖国血脉相连,共呼吸,同命运?尤其是19世纪末以来,即便澳门受着葡萄牙人殖民统治,但她有哪一段历史能自外于中国政治、社会变迁而不受影响呢?四百多年的历史清楚说明:祖国强,则澳门兴;祖国弱,则澳门衰。

1999年回归后,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下,澳门社会的巨大变化已是有目共睹,毋庸多言。我当年有幸参与其申报筹备工作的澳门历史文物建筑,已以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之名受到本地市民的关注爱护,并且成了澳门亮丽的文化名片吸引外来游客慕名来访,而其得以在短短五年内就申报成功,更是与国家相关部委和专家在背后发功,大力支持与指导密不可分。

今天,我已不在负责文物保护的部门工作,但我仍然非常乐意偶尔客串做文物“导游”,带领参观者通过有形的历史建筑,欣赏澳门四百多年无形的文化积淀和价值意义,讲好澳门故事,诉说那一段段与祖国命运休戚与共的不凡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