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面临着三大热点问题,即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问题、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联合国大会成立了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瑞典首相帕尔梅和挪威首相布伦兰特为首的3个高级专家委员会。经过共同的研究,3个专家委员会分别发表了“我们共同的危机”“我们共同的安全”和“我们共同的未来”3个纲领性的文件。在文件中,委员会均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如下战略结论:为了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同时提出“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相互关系所必须采取的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全世界对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提出以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确切定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且从不同的角度为可持续发展下了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自然属性上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这个定义是由生态学家提出的,他们所关注的是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即保持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和开发利用程度之间的平衡。
2.从社会属性上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该定义是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FV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UF)共同提出的,它以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为目标,即强调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与地球的承载力相协调,并最终落脚于促进人类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3.从经济属性上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经济学家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将经济的发展作为其核心内容,从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上理解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上述这些定义的提出均得到了部分学者的支持,但同时也有不少欠完备之处。迄今为止,为大家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挪威首相布伦兰特夫人提出的,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产生威胁的发展。该概念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还是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应放在第一位来加以考虑;其次,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破坏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为代价,这里实际上讲的是人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度的问题,即人们在追求自身需求得到满足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与需求满足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上述两个方面来把握才能抓住其本质内容。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虽然可持续发展从定义上看只是需求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其深层次所包含的意义却是相当复杂的,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四个原则来加以表述。
1.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Fairness)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人类社会之前的各种发展理念之间的重大区别。公平性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经济理论纯粹是为了生产而生产,没有考虑到未来各代人的利益,于是就产生了许多为了眼前效益而破坏宝贵环境资源的短视行为。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是指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因为满足自身需求是发展的主要目标。但在现实中,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却存在许多不公平因素,诸如同代人之间、不同代人之间,以及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要从下列3个方面来理解。
(1)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性(www.xing528.com)
即同代人均有相同的机会满足自身基本需要以及获得更好生活的需求。可是,现实的世界却是一部分人十分富足,而约占世界人口1/5的人们还处于贫困状态,这种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明显的世界给实现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将消除贫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步骤,使地球上生活的人能共同拥有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机会。
(2)代际间的公平
即不同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不同世代的人都同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下一代人应该和本代人一样平等地享有满足其需求的机会。然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开发和利用才能既满足本代人需求又不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权利,是实现代际间公平的关键。
(3)分配有限资源的公平性
地球上的每个人均对有限的资源享有相同的使用权利。可是现实中,却是少数人使用了大量的资源;而大多数的人只能分配到一小部分,这尤其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及落后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对能源、矿藏等有限资源的拥有和消耗量远远大于多数发展中国家,而世界上人口又大多分布于发展中国家,这就产生了不公平因素。可见,可持续发展对公平性的要求是十分全面的,这种公平性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消费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与消费负起责任,保证各代人都有同样的选择发展的机会。
2.可持续性原则
所谓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的某种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因而保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持续存在的前提。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要求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对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式使用,在消耗方式和消耗量上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具体而言,可持续性原则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鼓励进行生态化的生产和适度消费,尽可能避免给环境造成破坏。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在可持续发展中,共同性(Common)包括了两个含义:其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公平性和持续性的发展;其二,人类拥有共同的环境和资源,为了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因此,共同性原则需要人们形成一种相同的意识,即在满足自身需求时考虑到对他人(包括前代人和后代人)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切实保证人类共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
4.需求性原则
传统发展模式以传统经济学为支柱,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的增长,发展效果通过国民生产总值来反映,这种发展模式忽视了资源的代际合理配置,通过市场信息来刺激当代人的生产活动。它不仅使世界资源环境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资源环境不断恶化,而且人类的一切基本物质需要仍然得不到满足。而可持续发展则坚持公平性和长期可持续性原则,以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Demand)和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旅游规划的指导意义
旅游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旅游的开发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模式,将旅游业的发展看成一种数量型的增长和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因而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旅游区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工作的依据之一,保持人类享受资源的公平性,严格控制出现急功近利、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的现象。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进行科学的论证,只有在技术和资金到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否则,应继续等待开发时机。旅游开发中还要注重旅游区的环境问题,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旅游规划开发人员应树立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观念,切实保证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旅游的有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