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苑》:君臣父子转相为本的独特伦理思想

《说苑》:君臣父子转相为本的独特伦理思想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的话题是“君臣父子转相为本——《说苑》中的独特伦理”,那么,我们首先还是必须了解《说苑》一书。由此我们也看到《说苑》“转相为本”不同于儒家传统的独特一面。从“转相为本”的伦理角度来看,君臣关系是一种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的关系。总的来说,《说苑》“转相为本”的独特之处一个是“相”,也就是互相,它强调君臣与百姓、君臣父子之间等伦理对象动态的、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一

《说苑》:君臣父子转相为本的独特伦理思想

今天的话题是“君臣父子转相为本——《说苑》中的独特伦理”,那么,我们首先还是必须了解《说苑》一书。

(一)《说苑》其书与作者

由于内容、义理等的关系,这本书可能读的人会比较少。应该讲,《说苑》的这个“说”,跟我们《世说新语》中的“说”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讲明一些道理,而且它的体裁是采用对话体。正因为《说苑》是讲故事的,所以一般在选历代小说作品时,都把它列进去,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说苑》是一个古代小说集。

之所以读过《说苑》这本书的人比较少,我觉得可能跟它的内容有关系,因为书中大多数内容都是讲帝王之道和君臣之道的,基本上是给帝王、君王看的,所以普通民众读得比较少,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因。尽管它里面的风格是非常平实的,是把皇家的藏书和民间的故事以一种对话体、讲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但是它讲出来的一些哲理性的东西是给帝王看的,讲君臣之道是怎么样的,君王之道是什么,臣之道又是什么,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我们会觉得好像跟我们普通民众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是它没有得到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那么,《说苑》的作者又是谁呢?是刘向,刘向的先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所以刘向不仅是皇亲国戚,而且本身就是皇族。而他的工作职责就是校阅整理皇家藏书的,《战国策》就是他整理编辑的。正因为他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他必须为他的汉朝去着想,他要忠告规劝朝廷,帝王之道是什么,君臣之道是什么,诸如此类这些内容。在我看来,刘向在《说苑》中突出地表现了一个特点,这就是文以载道,通过讲故事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刘向本身是一个儒家,书中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但他博学广闻,兼收并蓄,所以他在这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是融会贯通了儒家、墨家、名家和法家等各种思想的。可以说,只要对朝廷、对帝王之道有用,能巩固汉代政权,他都吸收采用。

(二)“转相为本”的独特伦理

今天的题目是“君臣父子转相为本”,而且是“《说苑》的独特伦理”,我想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对于君臣父子,传统儒家的正统伦理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说苑》“转相为本”的独特伦理又体现在哪里?

对于第一个问题,简单地说,儒家传统的伦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臣父子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执其礼、各守其道,不能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在这样一种礼教伦理下,家国天下才能有序和谐地发展。这里首先要弄明白一点的是,到底君之道是什么,臣之道又是什么,父之道是什么,子之道又是什么。只有君臣父子这其中每个角色都能清楚明白自己的“道”,才谈得上各司其职、各守其道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儒家的刘向在《说苑》书中明确指出:“父道圣,子道仁,君道义,臣道忠。”(《建本》)就是说,父之道在于慈爱通达,子之道在于仁孝事亲,君之道在于主持和维护正义,而臣之道在于忠于职守、忠诚于君王。书中还说:“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君道》)就是说,一个君主统治者的职责使命,就是要知人善任、用好人才,而不是去做具体的事,但属下臣子的职责使命就是做具体事情的,就应该知道具体事情该怎么做。

明白了君臣父子各自的“道”,也就是明白了各自的社会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接着谈谈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苑》的独特伦理“君臣父子转相为本”。

《说苑》书中有个地方对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君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弃其本者,荣华槁矣。”(《建本》)这就是说,一方面,君臣与百姓之间要“转相为本”;另一方面,君与臣、父与子之间也要各自相互“转相为本”,“转相为本”就是要相互把对方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只有相互把这个根本建设好、维护好,君臣父子家国天下才能发展好。对于第一点,我们知道,儒家的孟子有个著名的民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从百姓的角度提醒君王要以民为本、以江山社稷为重,但刘向则在这个基础之上又补充了百姓也要以君为本,君臣与百姓之间都要“转相为本”。应该说,这当然与他本身是皇族的身份有关,也与他的工作职责有关。由此我们也看到《说苑》“转相为本”不同于儒家传统的独特一面。(www.xing528.com)

什么是“本”?“本”就是根本、基本。树根建设好、维护好、培育好了,大树自然茂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面平静了,船才能行驶得顺利;君臣与百姓、君臣父子之间关系都相互维护好了,家国天下自然就发展好了。所以可以说,《说苑》“转相为本”是用浅显的道理来讲清楚如何认识和处理君臣与百姓、君臣父子之间关系的。

从“转相为本”的伦理角度来看,君臣关系是一种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的关系。书中从历史总结出四种情况:“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宾也;危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君道》)帝者之臣,其实是老师;王者之臣,其实是朋友;霸者之臣,其实只是仆人;而作为危难君王之臣,则其实与君王一样是俘虏了。应该说,这些思想对于统治者、领导者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与臣下的关系,是非常具有忠告警醒价值的。

而从臣子的角度,又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与君王、国家的关系呢?书中也指出:“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夺,义不苟合,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于君,故其身尊而子孙保之。”(《臣术》)就是说,为臣之道除了要服从君王的命令,顺利完成君王交给的任务外,最重要的是不能越位妄自尊大,更不能觊觎王位篡夺王位,一个连王位都敢谋夺的臣子,就违背了为臣的根本道义了;只有勤勤恳恳做出有利于国家、有补于君王的事,才能得到自身的尊贵,也保有子孙的荣华。书中还总结出正邪各六种臣子,“六正”臣分别是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和直臣,都是善于辅助帝王、忠诚于帝王的;“六邪”臣则是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这些都是谋害帝王丧亡国家的。这六正六邪各六种臣子,可以说对为臣之道概括得非常清楚。

总的来说,《说苑》“转相为本”的独特之处一个是“相”,也就是互相,它强调君臣与百姓、君臣父子之间等伦理对象动态的、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一面;另一个是“本”,就是把伦理对象对方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作自身发展的根本去维护、去尊重、去考虑,从而入情入理地把家国天下的主要伦理关系梳理阐述清楚。

(三)现实意义和启示

其实,我认为,《说苑》这本书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现在哲学系有一门课,叫“儒家管理哲学”,我想应该可以追溯到这里,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很好的教材史料。古代家国天下是君臣、父子关系,是治国齐家平天下,但其实,假如我们转换理解为在一个单位里,领导和属下、上司和员工的关系,也是可以的,这种管理思想是可以借鉴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说苑》这本书的意义,我认为不仅仅是针对统治者,不仅仅是针对国家或者高层的统治者,它其实与我们现实社会、与我们普通百姓也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从书中可以体会借鉴到许多道理和思想。比如,书中具体讲到了为君之道:“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君道》)就是说,作为一个君王统治者,要立威也要立德,要有文也要有武,也就是既要有柔性的人文,也要有刚性的法度规矩。假如只有柔性的道德人文没有刚性的法度规矩,就没有一种统治者的威严,会执行乏力掌控不住局面而无法行使政令;但只有武没有文,那么民众下属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不会和你亲近,也无法行使政令,所以是“文武俱行,威德乃成”。这里讲出的一个道理就是,作为一个统治者、领导者,要有文有武,刚柔相济,既要讲温情也要讲原则,才能立德,才能立威,“威德乃成”。刘向当然是从劝说君王的角度来考虑,但假如我们从儒家管理哲学来看,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它其实就是一个领导艺术问题。所以,这本书放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都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引申到现实社会,每个社会角色、每个人既要各守其道,做好自身分内之事,也要与周边的人相互为本,领导与下属、父母与子女都要相互尊重、相互把对方当作自身发展的重要根本去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建构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谐的单位、一个和谐的社会和国家。可以说,这就是《说苑》“转相为本”伦理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问:讲到儒家伦理,请问朱熹理学王阳明心学对此有何不同?

这个问题跟今晚的主题很有关系,问得很好!朱熹理学和阳明心学在君臣父子伦理关系方面最根本的区别,简单地可以说,朱熹理学作为正统意识形态官方儒学,它的态度和倾向是强调“君”与“父”绝对权威的,所以它主张和赞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种传统伦理,而且还上升到一种天理的高度。但是王阳明心学则认为“天理就是良知”,认为人的天性本来就具有评判一切的良知,这个良知就是天理,所以,这样的理论现实结果就是,作为臣、作为子,对于君、父这些外在客观权威是可以不一定服从的。也就是说,君和父相对于臣与子来说不具备绝对权威性,当君与父不顾及臣与子的核心利益、违背臣与子的个人意志时,臣与子是可以反抗不遵的。所以中国历代都有人因对封建伦理采取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态度造成悲剧。应该说,阳明学是看到了朱熹理学极端发展后导致了一些人间悲剧和残酷结果,从而作出的必然理论修正,所以他们这两种学问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发展。由此我们也要说,作为一种理论不能只执一端而且极端发展,朱熹理学是这样,王阳明心学也是这样,阳明心学后来也导致“满街皆圣人”的狂狷景况。所以结合今天的讨论主题也可以说,还是《说苑》“转相为本”的伦理思想比较好、比较全面圆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