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与现代

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与现代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的主题是说说老子的“无为”与“自然”,而其实老子的道就是无为与自然,道家的核心主张就是无为与自然。老子道家认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以自然作为最高准则。应该说,老子提出的自然无为主张主要就是针对社会来阐发的。当儒家过分强调社会性,忽视或泯灭了人的自然性一面时,我们应该说,老子的自然无为主张体现的是对自然生命个体的真正呵护和珍重。

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与现代

今天的主题是说说老子的“无为”与“自然”,而其实老子的道就是无为与自然,道家的核心主张就是无为与自然。那么,什么是老子的无为与自然?

应该说,老子的无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这里指明了自然是宇宙万物(天、地、人)所效法、所遵循的最高法则。那么自然是什么?就是无为,这个“无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纯天然状态,没有任何人为、人工施为的成分;另一方面就是不妄为、不乱作为、不强作为。具体来说,可以分两个层面:

第一,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自然一方面是指一种客观存在,一种天地万物本来如此、自己这样的天然状态;另一方面则是指天地万物内在自主的原因、自己本身具有的客观规律——“道”。老子道家认为,在自然面前,人是不可能有作为的,只能是无为,因为一方面自然状态本来就是一种天然的客观存在,不是人为干预后才存在和出现的,而且往往是和谐美好的;另一方面,自然状态本身就具有自满自足、自我发展的特性,都各有其“道”,不需人为干预。由于不可干预,也无须干预,所以面对自然,人只能是无为。但尽管是无为,没有人为干预,自然却处处充满生机,所以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

第二,从形而下、具体形态表现层面来说,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对于自然界来说,花开花谢,潮起潮落,鹰飞鱼跃,这些都是自然呈现的,都不是人类作用的结果,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五章)天地万物都是自然无为的。老子道家认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以自然作为最高准则。所以,在人与自然这个问题上,老子的无为与自然导出的结果,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像儒家那样,由于过分强调人为、有为和“人定胜天”,从而带来对自然界的为所欲为和肆意破坏。正如西方有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所说的那样,老子的无为与自然所体现的,就是一种自然的无限性和不可把握性,以及人类理性和人为的有限性。

其次,是对于人类社会。应该说,老子提出的自然无为主张主要就是针对社会来阐发的。老子道家虽然由于提出自然、注重自然而被称为自然哲学,但其实它的根本宗旨和目的还在于社会,所以最主要的还是一种政治哲学,由此秦汉之际得以发展成为帝王统治之术的黄老之学。

在老子看来,社会的原始自然状态是非常淳朴宁静的,人的自然本性也是非常朴实的。所以,当政者不应该强妄作为的扰民,破坏这种淳朴美好的自然状态和本性。一方面,在政策措施上不应该为所欲为地使用严刑重税,弄得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则是不应该用仁义巧智等来治理社会国家。他反对儒家人为地倡导仁义道德。他认为,一切人为的仁义道德,都是在朴素的人性自然状态遭到了破坏丧失之后,才得以表现的:“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当社会、家庭、国家处在一种自然淳朴和谐的情况下,有什么机会能彰显仁义、孝慈、忠诚呢?!只有当社会、家庭、国家混乱不堪、朴素自然状态遭到破坏,才有机会彰显,才有必要提倡仁义、孝慈、忠诚。所以,对国家社会的治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守住人们朴素恬淡的自然本性,维持自然淳朴的社会风尚,让人们回归纯真的自然情感,而不是人为地倡导圣智仁义、追逐人工巧利。所以老子提出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他认为,当人们绝弃了圣智、仁义、巧利,回归朴素宁静的自然状态和本性时,国家社会也就自然得到治理,所以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

在老子看来,顺任自然,顺任民情,实行无为而治,就是最高、最尊贵的道德,他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特别是对一个大国来说,他认为更应该实行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强妄作为则会导致国家的混乱,就像搅煮烂了的小鱼。老子认为真正明智的执政者所能做、所要做的只是补救民众未能做好的错失,起辅助作用而已,而不敢强作妄为,他说:“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他认为,只要执政者能做到不乱作为,安静不扰民,不给人民增加负担,不追逐过多的现实欲望,那么,人民自然就得到了教化,生活就自然富裕,淳正质朴的社会风尚就自然形成,国家社会就自然得到治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这就是老子的无为与自然思想在社会方面的体现。

再次,是对个人。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它的社会性。每个人从降临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就必须依存于家庭、依存于社会群体,所以必须被社会化。而社会是依靠一定秩序、一定规则建立和维系的,因此人必须逐渐学会懂秩序、守规则、培养相关理性,为此就必须舍弃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些自然禀赋、自然习性,以理性规范感性,也就是被“文”化,从而融入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被“文”化、被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也就由此得以维系和发展。尚文化、重秩序、倡理性、强调社会性高于自然性,这就是儒家所致力的方向,它的“仁、义、礼、智、信”都源于此而展开。(www.xing528.com)

但是,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和一部分,它与生俱来就具有自然性一面。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天生的自然禀赋和自然情性,正是这种各自不同的自然禀赋和自然情性的存在,才构成了社会的多元多层和多姿多彩,这就是人的自然性。人的这种自然天性只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尊重和发挥,而不是被强加干涉、扭曲和破坏,个人才得以健康自由地成长,社会才得以正常和谐的发展进步。这就是老子道家所把握和强调的人的自然性一端,老子的自然无为所强调和维护的就是这种自然性。当儒家过分强调社会性,忽视或泯灭了人的自然性一面时,我们应该说,老子的自然无为主张体现的是对自然生命个体的真正呵护和珍重。

应该说,正是由于道家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性,而儒家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因此儒道两家构成了互补关系,提供给我们不同的生命智慧,并且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老子》中的“道”与“德”是什么含义?

简单地说,“道”是老子提出来作为道家学说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它是天地万物最高的准则,是形而上的,当形而上的“道”具体辐射到形而下世界,落实到人生社会的时候,就成了“德”。所以“德”也有另一个意思“得”,就是说,得到了“道”就是“有德”。“道”是一种自然状态,“德”是有了人为因素又仍能高度体现返回自然的状态,也可说是人为化后的自然,“道”与“德”是二而一的,所以后来便统称为“道德”。

问:道家有很优秀的成分,是否还有不足的一面?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种理论也是这样,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在我看来,道家还是要跟儒家相配互补才是比较完美、比较全面的。儒家强调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有责任担当,强调理性秩序、彬彬有礼,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道家一味强调“无为”“自然”,有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也会错失良机。总的来说,儒家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理性、刚性、动态的一面,道家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性、感性、柔性、静态的一面,两者只有互补配合,才能够是比较完美的。所以,我个人还是主张和赞赏儒道互补这种观点的。

在我看来,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还是要靠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但对事物自然规律的把握,对我们个体生命的珍重保全,道家的自然无为智慧就用得到。我们只有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才能把事情做好,把社会国家建设好。而另一方面,我们只有珍爱保全我们的自然生命,事业才能得到更好地拓展。所以,我觉得儒家和道家这两种智慧,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是应该互补和相辅相成,才是最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