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但是,从前面我们给出的课程资源的定义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尽管教材(主要是教科书)直到现在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正呈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来看,主要依靠的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也无法苛求于他们。因为要使统一的课程开发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就必然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必然地舍弃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从而不得不与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能够进行统一开发的只能是那些最为基本的共同学习领域,所以对于那些反映地区和学校差异性的课程需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比如农村中学的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要求的同时,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与农村产业结构性调整相配合;城市普通中学也要开设适宜的职业技术课程等等,都必须有地方和学校教师作为主体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至于具体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更是如此。因此,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要给地方特别是学校以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新等方面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事实上,类似于计算机教育等反映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门类就是首先从中小学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吸收进学校课程中来的。
从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班级课堂成为最主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许多中小学还缺少相应的专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课程资源库等。学习方式和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科内容的课堂教学上,缺少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形式。
从课程素材或内容上看,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也远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www.xing528.com)
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偏重于纸质印刷品,甚至把教科书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则重视不够。
此外,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建立。学校在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使用效率上,还需要进行调整和不断地加以完善。学校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去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体现在学者、科学家及艺术家的成就中的人类遗产。这些成就的意义在于它们的资源价值,在于学生能从中吸取终身受益的教诲。此外,基础教育还要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还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
就教材本身而言,结构单一和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缺陷也很突出。不能否认,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教材的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特别是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渠道,或者说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显然,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今天的教材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课桌上的书本,而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与教学资源,是课程教材编制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在资源的选取上,古老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被赋予了新的答案。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课程资源结构的重点在发生变化,学校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网络资源异军突起,这些都为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