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大学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新模式,可在重庆市大学城高校内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和支持各高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形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新机制。
1.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目的
(1)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以各校优质、特色和品牌教育教学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重庆市大学城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利于重庆大学城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优势互补、互相借鉴,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2)探索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新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途径,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要,拓展学生视野,利用各种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尝试建立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在规范学分制和学籍管理制度基础上,探索高校联合、协作办学模式下教学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逐步对相邻高校、同一区域内比较集中的高校和其他高校等,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
2.互选课程和互认学分课程类别
(1)开放精品课程和特色、优势课程: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课程,应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的精品课程或具有明显特色的品牌优势课程。
(2)开放名家名师讲座:各校举办的名师、名家和著名学者的报告或系列讲座,可同时向其他学校开放,允许学生跨校选听,以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推广与交流,让广大师生领略大师和名家风范,了解教学、科研的前沿信息和最新教学、科研成果。
(3)开放辅修专业课程:设立跨校互选的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和兼修专业课程,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第一专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选修另一专业,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开放实验课程,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按照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开放实验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和设施,实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等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场地和设施的作用,实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场所、设施资源的共享(图3)。
图3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中心模型室建设(www.xing528.com)
(5)开放职业资格和就业资质准备课程:重庆市大学城各高校设立的以职业资格或就业准入资质培养、培训课程,可作为互选课程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或行业准入要求相适应的课程训练的方便,使重庆大学城高校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亦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资质证书。
3.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管理办法
(1)选课规定:重庆市大学城高校学生跨校选课不受专业限制。如参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最高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但不重复计算学分。
(2)管理与考勤:跨校选课学生的课堂管理与考勤、课程考试与成绩管理以及学分授予等工作,由开课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负责。
(3)学籍管理制度:跨校选课的学生必须遵守开课学校制定的各项学籍管理制度。跨校选课学习期间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如只涉及所学课程的成绩和学分管理,开课学校可按本校的规定,直接进行处理。如需要做出其他处理决定,由开课学校先提出书面处理意见,向学生所在学校通报,由所在学校按规定予以处理。
(4)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应发给相应证书:完成跨校选修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开课学校发给单科成绩证书;修完开课学校规定的专业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发给相应的专业证书。对跨校选课、修满规定要求学分的学生,颁发相应的专业证书。学生若提前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应允许提前毕业。
4.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协调管理机制
(1)建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协调机制:为有利于重庆市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的顺利实施,应成立相应的教学工作协调小组,小组人员由各校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和教务管理部门等负责人参与组成。
(2)建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教学管理平台:重庆市大学城各高校要着手研究制订以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为基础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进程。制订学生按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规定选修校内外课程的条件,使学生对跨校选课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进一步修订和优化互选课程或辅修专业教学计划,建立和完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意见和程序,构建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平台,为进一步推进学分制和学分互认奠定基础。
(3)建立教师互聘管理机制:跨校聘请教师须征得被聘学校人事部门的意见以及被聘学校应承认其教学工作量,讲课补贴由聘请学校按照本校教师课时津贴标准支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