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伟
Ren Hongwei
【摘要】
设计专业教学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竞赛,一方面理论结合实战,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设计”,并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参赛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做横向、纵向的比较和认识。本文重点探讨在参与竞赛的实战课程中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这类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学校和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的合作深度、建设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服务社会的设计人才的教育目标,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实战项目 教学方法 教学管理(www.xing528.com)
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均以理论分析为主,辅以虚拟的设计命题,课堂教学与具体实际设计需求脱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分家,毕业后面对实际项目时往往会手足无措,企业面对如此的毕业生不得不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设计教育是需要理论支持的,这毋庸置疑。但是,今天的社会发展节奏迅猛,同时各种理论、知识体系更新也非常快,特别是设计专业,如果我们严格按照传统的衣钵式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无疑是违背与时俱进的教育方针。作为教学的一线执行者,我们应该在不断更新理论体系和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走在设计实践的前沿。
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给出的答案是“简单来说设计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质是解决人、社会和生活中的需求的问题。今天的设计院校不乏校企合作、项目委托等多种提出“需求问题”的方式,但在很大程度上受课程时间安排、地域以及学生能力的限制。然而,竞赛这种提出“问题”的形式却越来越多地走进设计课堂。所谓的竞赛是指由政府主管部门、社会相关团体或是企业组织的与设计专业相关的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就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的竞赛,命题涉及十几家企业和几十种产品,同时为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间跨度在半年左右,在全国十几个城市举行启动仪式,让学生与企业代表进行零距离接触,充分认识需要解决的“需求问题”。我们利用“主题摄影与海报创作”课程两次参与,获得多项奖项,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总结设计理论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的作用。学生在参赛中通过一步步参与问题的解决、锻炼解决需求问题的能力、积极地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竞争,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一次横向和纵向的评估。
“解决问题”在本文中是一个双关语,不仅是有关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解决,作为教师也有教学的问题有待解决。在最近四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在设计类专业课程中已经开始进行一些以竞赛为中心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和思路,获得了学生的良好反响以及社会和企业的初步认可。在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活动逐步探索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其中竞赛的选择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选择参与全国性、时间跨度较长、有影响力,同时还必须有企业参与的专业竞赛,例如在本人负责的“主题摄影与海报创作”课程中连续四年参与两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和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教研室和教师的努力协办知名企业组织的设计竞赛,例如在本人负责的“界面设计”课程中引入学校协助中兴移动通讯举办的“手机界面设计大赛”。第二个问题是教学方式。当竞赛课题引入课程后,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就要转变为以学生与教师针对命题单元的探讨、交流为主的小组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上也不会局限于教材,而是对当前同类型案例的分析为主,学生可以更好地寻求设计经验与自主创意思路相结合。在“主题摄影与海报创作”课程中运用这种方式教学收获颇丰,学生凭借独特的创意和精良的设计多次获得全国性的奖项,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对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更强的自信。第三个问题是知识互补。邀请其他专业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填充其他课程以外的专业知识板块,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以课程主讲教师为主的多板块教师参与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建设以实战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如在“主题摄影与海报创作”课程中邀请广告学的教师为学生做策划方面的训练。
“每一种理论都有其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首先建立起该理论的体系,然后在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填充知识点。这种模式的优点很明显,可以让学生的知识体系较完整,并很容易扩充。但相对于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设计课程而言,此种方式的效率较低。”由此本人在“主题摄影与海报创作”课程教学环节和方法设计上以竞赛为中心进行,试着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学科的实用性特征,同时也尽量摆脱先理论后实践的形式,更加强调命题分析、方案讨论、多方评论等方式与理论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四年教学实践,尝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和方法的设计,以“主题摄影与海报创作”课程为例,分享以下的教学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