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问题解决方法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问题解决方法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即是各职能部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相互沟通、团结合作,使产生的效益大于各部门独立工作时的效益,力求使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高效、协调运转,从而实现预期目标。分合模式是系统化管理模式的一种,这一模式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看作一个大的系统,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系统的控制中心。这个矛盾存在于学生运动员的不同阶段,需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其次,建立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的管理模式。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问题解决方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科学发展观,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这一视野下“体教结合”是将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竞技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兼顾人的身心发展的竞技人才培养方式。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应以运动员为主,确立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在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同时,应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达到这一目标,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深化管理体制,分工明确,协调发展,合作共赢

政府统筹,协调体育、教育等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建章立制,在体制和机制上理顺关系,责权分明。体育系统主要侧重于规划高水平运动队、传统项目学校等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学校的结构布局、梯队和网络建设,负责运动员的课余训练工作。教育部门主要负责竞技体育人才在学校的管理工作,包括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思想教育、日常生活管理和课余训练等。两个部门应统一协调,建立体教联合体,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将两个轨道上的分置力量有机整合为一体,形成目标一致的合力,在尽可能不伤及对方利益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机构调整,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完善的法规制度框架内,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相互间合作共处的联合体,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构造普通学校、体育学院、体育职业学校等多部门协调互助的多元化运动员成才体系。

上海市的“体教结合”管理体制带有联合体性质,值得其他省、市、自治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借鉴。1999年上海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的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部署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体育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了由教委基教处、学生处、体卫艺处和体育局科教处、人事处、青少年管理中心等科室组成的联合办公室。在教委与体育局共同负责有关政策制定与落实的同时,教育部门偏重学校运动队管理,学校项目布局与发展,帮助学校引进运动员、教练员人才等;体育部门偏重科学选材与训练的监督与指导、竞赛的组织、教练员的培养、学校引进人才的质量把关和办训单位的效益评估等。

从学校内部来说,应建立“分、合模式”。“分”就是指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力求圆满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合”即是各职能部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相互沟通、团结合作,使产生的效益大于各部门独立工作时的效益,力求使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高效、协调运转,从而实现预期目标。

分合模式是系统化管理模式的一种,这一模式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看作一个大的系统,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系统的控制中心。然后按照层次划分法把与之密切相关的招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训练与竞赛、日常生活、思想教育、后勤保障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等定为子系统,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单独或联合负责。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大系统运转过程中,这些小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系统目标。各系统的运转能否协调、流畅,决定着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总目标能否实现,同时也是衡量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成功与否的标准。要使各系统协调运转就必须使系统内外的信息及时反馈到系统控制中心,系统控制中心及时进行调整,使各小系统在大系统中平衡、流畅地运行。(www.xing528.com)

3.完善竞赛体制,发挥赛事的杠杆作用

体育部门通过多年的运作,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竞赛管理体制。而教育部门的竞赛体制相对体育部门来说,仅处于初级阶段。体教结合就是要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取长补短。体育部门既然已经有相对完整的竞赛体制,教育系统就无须再建一套自己的竞赛体制。体育部门应将教育部门纳入已有的竞赛组织体系中,按体育部门的总体部署安排年度竞赛计划,组织各类体育竞赛并将各级学校列入参赛名单,所有参赛者不用区分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即可参赛,并按照各层次培养体育人才的不同任务,制订合理的竞赛制度、竞赛规程和考核达标的办法,组队参加重大比赛,充分发挥赛事的杠杆作用。具体措施为:①积极创办专业队对一、二线运动队的对抗,以加强教练与教练、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②增加高校高水平比赛次数,以赛代练。高校高水平的运动竞赛主要是每4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运动会、每2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各单项体育竞赛等。比赛少,锻炼机会少,不宜培养人才。

4.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

运动员在成长培养过程中既要接受国民教育提高综合素养,又要参加竞技训练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由此在文化学习与竞技训练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存在于学生运动员的不同阶段,需要科学合理地解决。首先,转变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领导、教师、教练员、家长要耐心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关心照顾他们的学习、训练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其深刻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而努力。其次,建立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的管理模式。太原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在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例如,延长学制、采用学分制、单独制订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单独编班或与普通大学随班学习、配备专职班主任,聘请优秀教师为其授课、严格日常管理、端正学风等。在无赛期或比赛准备期,教练员应对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多加督导和帮助,对于比赛期所延误的课程应有计划地进行补课。每门课程考试前应做好准备,不懂的问题及时向任课教师请教。再次,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确保文化课成绩,做到学习和训练的制度化和规律化。文化学习是青少年的主业,是学生运动员的根本任务。应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班主任、教练员、任课教师组成的业余训练学习管理小组对运动员进行综合管理,确保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跟上班级学习进度与深度。利用课余、节假日等时间科学地安排训练,努力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最后,精简训练时间,加强科学训练,切实推进“科教兴体”战略。可以通过增加训练的科技含量来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让运动员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文化课的学习。

对于学训矛盾,美国的体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尤其值得学习。美国“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的培养模式是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尤其是大学竞技体育是美国参加世界大赛的重要力量。NCAA在参赛时间上有明确的规定。运动队为运动员制订系统的训练计划,教练员也有完整的训练记录。在运动员的参赛资格上文化课成绩是其前提保障。运动员必须是在校学习并参加该校体育运动部、系管辖之下的校代表队训练,而且符合有关学生运动员资格各项规定的学生,方可参加某一专项的校际比赛。运动员资格条款细则对各级成员学校运动员参赛的时间也做了具体规定,各成员学校运动部或办公室均建立了学校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档案,并在每学年秋季学期开始时依据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决定其有无参赛资格。

美国在竞技人才培养上对其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没有优惠政策,保证了运动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以美国本土的NBA队员为例,其储备人才主要来自美国大学篮球联盟,而让中国运动员无法想象的是,美国高中学校里的篮球运动员要想加人梦寐以求的大学篮球联盟,不仅在入学之时的SAT与ACT测验(高中学生学业能力的测试)分数有最低限制,而且学业平均成绩必须保持在2.0(及格线)以上,只要有一门不及格,马上就不得参赛。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向全社会宣告:大学以教育为目的,因此运动员仍应以受教育为主要目标,而体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这一情况也符合加拿大对竞技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加拿大游泳教练安德鲁·科尔说:“我们的队员必须是全职大学生,他们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考试进入大学的。考试不通过,我们是不会招收他们的。在加拿大有40所大学有游泳队,共约2000名游泳运动员。这些大学生运动员都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因此不存在不通过考试或大幅度降低标准去招收学生的情况。”科尔说:“即使是学生运动员,因为参加世界性比赛而耽误了课程,每个学期仍必须修满一定的学时。在参加考试上,他们与普通学生一样,不会受到特殊照顾,即便是奥运会冠军或世界冠军也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