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进北京舞蹈学校后,11岁的孟广城就离开家,在学校和同学老师们一道过集体生活,平日里自己独立生活。孟广城家在北京,离学校很近,比起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他是幸运的。每周学习六天,星期六晚上能回一趟家,周日休息一天,当晚返校,这对于当时的学习生活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幸福。
中专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的时候,快毕业时正好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和生活用品都要按照国家分配的定额用票买。虽然学校里的餐食供应能比普通家庭好一些,但依旧难以满足身体成长和舞蹈训练的需要。父亲十分心疼儿子学业的不易,也希望给儿子更多的支持和肯定,每逢政协礼堂餐厅用餐,就会带着正在长身体、未来要从事芭蕾舞事业的孟广城去“改善生活”,为身体补充营养。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没有享受到父亲这种额外的宠爱,唯独孟广城得到父亲的特别关爱。饭桌上父亲总是让儿子多吃点,自己干脆不吃,这样既能让孟广城吃饱吃好,又不占公家的便宜,因为他认为一个人的定量就只能一个人吃,理应恪守公平的为人之道。孟广城几乎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吃完。
1966年全家福(后排左二为孟广城)(www.xing528.com)
父母对孟广城的成长十分关心,他们的期盼和爱总是表达得十分含蓄。无论是在北京舞蹈学校学习时,还是毕业后到中央芭蕾舞团当演员,只要儿子参加学校或舞团的演出,父母一定会到剧场观看。他记得,当年演《红色娘子军》的时候,父母很愿意、很期待看他演出。通常演员们要在5点钟之前就到剧场做各项准备,但是那个时间作为观众的孟父孟母就已经到剧场外守候了,等着看儿子的演出。有一次演出是在天桥剧场,坐在演员专用大巴里的孟广城老远就看到父母在天桥剧场的门口守候着了,在接到爸妈的那一刻,孟广城才知道原来每一回有自己参加的演出,只要告诉了二老,他们一定会提前两小时到剧院门口等候观看。现在看来,孟父孟母对儿子是怀着殷切期望的。儿子从事的这个行业对于孟父孟母而言是陌生的,却因为孟广城的参与,他们格外关注芭蕾舞,后来也喜欢上了这门高雅艺术,与儿子一起投入到芭蕾艺术中,享受芭蕾艺术带来的美与幸 福。
2017年12月23日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与父亲纪念浮雕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