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建平
五年前,我指导写作论文《仙女》的舞蹈硕士郭晶晶从银川打电话给我,说她在北方民族大学的舞蹈系主任余媛媛老师因在京访学期间,迷上了北舞前辈专家孟广城老师的芭蕾教学,立志要为他著书立说,不仅要记录他对芭蕾事业和莘莘学子的无尽之爱,还要归纳他的芭蕾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有,晶晶说她因和余老师非常投缘,已经加入了她的研究小组。我尽管熟知晶晶对舞蹈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万丈,更深知芭蕾这颗西方舞蹈皇冠上的钻石不是非科班出身之人可以随意触碰的,但两位年轻人决心已定,甚至拿到了教育部的科研项目,我欣喜之余尽心竭力地给了她们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与此同时,我眼前朦胧显现出孟广城老师的身影,并且慢慢聚焦出他的形象,尤其是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那是1985年11月18日至30日期间的事情,我应时任北舞芭蕾舞系主任曲皓和编导系主任尹佩芳两位前辈专家的盛邀,从旅美英国芭蕾大师本·史蒂文森先生在首都机场落地开始,为这两个系做了为期两周的教学口译,因而总能在课堂上看到年富力强、神采奕奕的孟广城老师!我清楚地记得,当老本(我们对史蒂文森先生的昵称)上芭蕾基训课,并排练《堂吉诃德》《艾丝美拉达》双人舞时,孟老师和张旭老师常常赶来看课,并把我口译的细节记录在教案里;而音乐编舞课上,老本根据法国作曲家马斯奈的名曲《思念》和中国名曲《江河水》《梁祝》,为李莹、沈思佳等芭蕾舞系高材生编舞时,孟老师在芭蕾的标准化语言基础上根据音乐形象编出的一连串新鲜动作,总能得到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声喝 彩。
接着,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年前。当时应邀参加李春华老师的硕士生答辩之时,孟老师作为答辩小组中最引人瞩目的专家,其行话如注、妙语连珠、温文尔雅、机智幽默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第三次与孟老师的零距离接触,同样发生在几年前我为国家艺术基金做评委期间。一天晚上,同为评委的好友、原中芭男主演孙杰邀我参加他与孟老师共进晚餐。我因为冯英团长的盛邀,之前刚刚主编了《中国芭蕾的丰碑——纪念〈红色娘子军〉首演五十周年文集》,满脑子都是“娘子军”的飒爽英姿与过往的历史瞬间,并且知道孟老师作为中芭的演员,当年曾全程参加《红色娘子军》的排练、演出和电影拍摄,于是欣然前往,还兴致勃勃地问了孟老师许多有趣的问题,而他惊人的记忆力与语言表现力则让我收获满满,并自愧弗如。
凡此种种,使我一直非常期待余媛媛和郭晶晶研究孟老师的成果早日出版!五年间,我不仅多次接到晶晶的咨询电话,而且还在家里接待过她,深知她俩为了写好这本技术和艺术难度超大的书,并完成好教育部的这个科研项目,曾数次千里迢迢地来到北京,频繁且长时间地采访孟老师、孟师母以及孟老师历年来教过的好学生,然后回到银川,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之余,利用全部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不仅将海量的录音转换成文字、撰写成书稿,还整理了孟老师提供的大量照片,为全书的最终完成付出了超常的智慧与劳动。
2021年9月29日,当我应两位青年学者之邀,去北舞附近的四世同堂北京菜馆与孟老师夫妇共进午餐,拿到这本30万字的打印书稿时,蓦地产生了“后生可畏、后生可敬”的惊喜。我欣然接受了为这本书作序的请求,深知通过细读本书,不仅能够进入孟广城老师的芭蕾世界,更能了解芭蕾教学背后的海量秘笈。
12点前后,77岁的孟老师拄着拐棍,在孟师母的陪伴下从北舞的大一课堂中直接赶来,稍稍蹒跚的步履与炯炯有神的目光形成了一束特殊的生命之光,让我顿时感到了芭蕾艺术的魅力与威力之大。我们在门口迎接了他,并情不自禁地搀扶着他入席。我再次与孟老师攀谈起来,在温润的笑容与爽朗的话语之间,他不时评说出令人叫绝的行话,让我连连后悔没有录下音来!
从10月1日到29日,这本书稿成为我每天起床后的早读对象。如果当天上午无需去研究院上课或者外出开会,我每每会一口气读上十多页!动笔作序前,书稿中每页都留下了我阅读后的笔注。
孟广城老师无疑是幸运的——他出生在一个无比温馨、颇为民主且热爱艺术的军人之家,父亲的刚柔相济、母亲的善良贤惠、哥姐的真诚关爱,使他的身心自幼年起便得到了健康的成长。11岁那年,他居然在父亲的引领下去报考北舞,并且因为先天条件的优越而幸运地一举考进了这个“舞蹈家的摇篮”,由此踏上了一发而不可收的芭蕾之路。
对于每个梦想以舞为生的家长和孩子而言,这本书的弥足珍贵就在于,它对北舞学子们习舞生活的细描,从中外专家的教学理念与各自不同的行课方式,到他们爱岗敬业、爱护学生的无微不至;从各门课程的合理设置,到排练演出的具体过程……可谓林林总总,无所不包。
不过,最让我感动的是,年过七旬且功成名就的孟老师,不仅依然对自己与生俱来的“饱满圆润的高脚背”、学生时代因动作规范而常被老师安排在中间,甚至做示范等成功经历津津乐道,更对自己当年因爆发力不足引起的担忧、不理解如何让身体“有韵律地舞动”、不明白如何将课堂基训形成的技术规范与舞台表演的活灵活现有机结合等窘境直言不讳,并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最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这一切无疑能给今天掉进同类问题黑洞的芭蕾学子们以莫大的启示与正面的鼓励!
同样引人入胜的经历,当然要数孟老师在中芭长达17年的演员生涯了!这期间,他获得了赴缅甸演出《天鹅湖》的机会,也陷入了被派往内蒙古艺校教学的低谷,并产生害怕因爆发力和表现力不足而被迫离开舞台的焦虑。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坚持每天练功,而且潜心琢磨其中的秘笈,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找到了腾空而起的发力和借力方式,由此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并在回到中芭后,从群舞练功的教室升格到了主演练功的教室,甚至再次被老师指派示范某些动作,进而获得了更多登台表演的机 会。
通过参加排演《红色娘子军》《沂蒙颂》《草原儿女》等中国芭蕾经典之作,多次对口下基层生活体验,以及李承祥、蒋祖慧等导演的细心调教,吴祖捷、张纯增等主演的现身说法,使他在表演上终于茅塞顿开,不仅掌握了舞台表演必备的精气神韵,而且懂得了如何借助音乐的启示,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将这些来之不易的体会贯穿到中芭的兼职教学之中。让他倍觉欣慰的是,因严谨的古典芭蕾技术受到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团长松山树子女士的青睐,于1978年10月被挑选替补日本演员演出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双人舞段。(www.xing528.com)
同年岁末,他告别了17年的舞台生涯,在曲皓老师的召唤下,回到了刚刚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的母校,开始了40余年的芭蕾教学生涯。
由于本书旨在归纳、总结孟广城老师的芭蕾教学理念和方法,全书第一部分的“少年时代、初入舞行与17年职业舞者生涯”虽篇幅较小,但这个阶段对于他日后的教学生涯举足轻重。比较而言,第二部分“40余年教学生涯”篇幅最大,与三部分的“教学心得”显然是全书的核心。第四部分为“学生访谈”,11位如今成绩斐然的亲传弟子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孟老师在生活与教学中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重点依然是他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总之,后三个部分满载了孟老师在40余载芭蕾教学生涯中的行话与秘笈,让我目不暇接,亢奋不已。这里仅举几个有趣又有益的例子略加说明:
1979年,曲皓老师在召唤孟广城老师回到母校教学时,曾说了这样一句令人回味的话:“不是长个脑袋就能回来,我们是有选择的!”不言自明:孟老师是位头脑与四肢同步发达的稀有人才!
孟老师40余年来的教学成就果然证明了曲皓老师当年的慧眼!他在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课、教课和思考之后意识到,对于中低班的中专生不能照搬在中芭给演员上课的方式,而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循序渐进”,以便为他们打下严谨规范的基础;但在教毕业班时,“提高学生的表演意识尤为重要”。而他与此相呼应的认识是,“节奏就是动作的表现力!”具体而言,“做任何芭蕾舞动作时,哪些动作一定要停住,哪些动作则要配合音乐流畅连贯,作为芭蕾老师必须要教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严谨规范的教学中,同时获取舞台所需要的艺术表现力”。当他的学生们在“第一届全国芭蕾比赛”上包揽了一、二、三等奖,甚至在“洛桑国际少年芭蕾比赛”上获得了金、银牌时,他这种融课堂的严谨与舞台的灵动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1984年,他在应邀前往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教课时提出:“无论是对高班、中班、低班,或是排练课的教学,任课教师都要把自己对每一个芭蕾舞动作认识和理解的审美要求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完成动作,只有这样才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对自己是一次质的飞跃,而且在明星出身的默尔·帕克校长看来,也是俄罗斯学派的优越性,更是他们需要的技艺两全的教学法。
无独有偶,北舞大学部在同一年创办了芭蕾舞系,孟老师开始教授本科教育专业男班的芭蕾基训及剧目排练课。极具使命感的孟广城老师从一开始便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的芭蕾教学必须有别于中专教学,不能一味地重复,而要在大学课堂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令人敬佩的是,他不仅率先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是拿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让我颇感欣慰的是,两位作者精心收入本书的多篇孟老师的论文——《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1987)、《论在地转和空转时头的作用》(1988)、《“桃李杯”比赛对教学的指导意义》(1994)、《谈舞蹈训练中的松与紧》(1995)、《臀大肌在舞蹈运动中的作用》(1997)、《芭蕾高等教育中基本功训练的教学任务》(1998)、《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改革芭蕾教学》(2002)、《2007年教课小结》(2007)、《教学感思:芭蕾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2013)——都是他在进入大学部之后撰写出来的佳作,充分说明他不仅通过更多的理论学习和独立思考,合理地运用了生理学、解剖学和运动学的术语及原理,有效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性,而且通过反复观看史蒂文森在北舞的教学,体悟到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腿部的肌肉逐渐外开,在找到重心之后,保持身体的平衡,并同步融入芭蕾特有的审美;更在赴美、法两国考察中,洞察到巴兰钦风格的训练如何在五位脚上做到严谨规范,如何通过力度和速度的变幻提高腿脚的耐力和灵敏度,还意识到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如何通过男老师教女班的方式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由此证明了他在弟子们众口交誉的“活到老,学到老”精神。
在这些充满了真知灼见的论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那篇关于“甩头”原理的讨论文字!因为仅就我自1985年以来,在北舞陪同史蒂文森先生教学,在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及其舞蹈学校、里昂歌剧院、斯卡拉剧院舞蹈学校、瓦冈诺娃舞蹈学院、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大剧院、基辅歌剧院、哈尔科夫歌剧院及国家舞蹈学校、拉脱维亚国家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及其芭蕾舞学校、美国芭蕾舞学校、朱利亚音乐学院、克兰科芭蕾舞学校、荷兰舞蹈剧院、日内瓦大剧院、布拉格舞蹈学校、澳大利亚芭蕾舞团及其舞蹈学校等世界芭蕾名团和名校看课,并拜读了30余部芭蕾教材、教学法和视频词典时得到的常识而言,“盯点—留头—甩头—盯点”(Spotting)这个在每次旋转中的复杂过程可谓是杜绝头晕、保持稳定的金科玉律!但孟老师却针对有些学生因为肢解了教学法中对这个动作的分解过程,造成了“太强调留头”,“把转的节奏拖下来了,不流畅也转不动了”的问题,对症下药地提出,“头在转圈中不仅要起到固定方向的作用,而且应该是积极的主动动作,是全身旋转时的积极动力之一,是演员精神气质的光彩体现”。我认为他这篇论文不仅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而且详细地记录了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实操过程,可以说是一篇高水平的应用理论的论文。
“中国舞者不听音乐,跳舞缺少表现力”是许多外教对我们的批评。孟老师针对这些问题也拿出了完整的训练方法,并且形象地提出了“音乐就是法律,所有不听音乐的动作就是不合法的”观点,更将这种“音乐的法律”细化进了芭蕾教学的每个细节,进而认为,“芭蕾教员要从音乐的角度入手,才能更好地把握芭蕾的审美,所有的学生必须认真地听音乐完成动作”。这些观点言简意赅,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提高学生音乐表情和舞蹈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在《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这篇论文中,孟老师对芭蕾行课过程中的精微洞察力和语言的精准表现力更是让我心灵震颤,并且能够通过身体的体验,切身感受到其中的奥妙与道理:“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师所安排的节奏进行训练。比如扶把动作中的fondu(渐蹲),我总是强调学生主力腿用膝盖来合音乐,而动力腿则是用脚尖和脚背来合音乐。不听音乐的学生一下子就弯着腿,在蹲的静止上等音乐,或是一下子伸直了,起不到伸拉肌肉的作用,这样练出来的肌肉是僵的,没有柔韧性。”事实上,这类敏锐而精准的体认话语在书中比比皆是,实为无价的行话,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扶把上每个动作独特的训练功能,而且还能减少大腿或臀部等其他部位的不必要用力,进而避免它们无谓地变粗或增 大。
总体而言,这本专门研究芭蕾教学的书通过介绍孟广城老师的大爱人生、教学经验与解难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走进芭蕾这个神秘王国的金钥匙。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在其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两位年轻作者花费整整五年的时间和精力,用芭蕾特有的一丝不苟精神,来研究远在北京的孟广城老师和芭蕾艺术的激情与执着,情不自禁地要为他们双方点赞!
愿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芭蕾研究行列,唯有如此,我们中国的芭蕾流派才能可待!
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导,国际舞评人,曾常年为美国的《舞蹈杂志》《芭蕾评论》、英国《世界芭蕾与舞蹈年鉴》、德国《国际芭蕾与当代舞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舞蹈百科全书》、美国圣詹姆斯出版社的《国际芭蕾辞典》《国际现代舞辞典》撰稿,已收藏汉英双语的芭蕾教材、教学法和视频词典30余部,并指导研究生撰写了戴爱莲、胡蓉蓉、赵得贤、李承祥、蒋祖慧、白淑湘、朱立人等中国芭蕾实践家和理论家的硕士论文,以及瓦冈诺娃、塔拉索夫、巴兰钦的博士论文,对深入研究芭蕾艺术500年来建构的知识宝库一往情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