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
一口气读完样稿,掩卷覃思,恍如穿越既往岁月,领略艺术景象,头脑中总是萦绕着几个历史镜头,挥之难去:
20世纪50年代,一个11岁懵懂少年走进白家庄(北京舞蹈学院建校原址),虽出身将门却少小离家,从此一头扎进了浩瀚无垠的舞蹈海洋。
60年代,走向中央舞台的职业舞者,在革命题材舞剧中走向成熟,演完《红色娘子军》之后,他终于欣喜地感受到:“我是一个演员了!”
70年代,受邀参与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演出,因清水哲太郎意外受伤,对方选择孟广城先生顶替,这一双人舞段对古典芭蕾功底要求极高,先生上午排练,晚上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刷新了中国舞者在日本职业演员心目中的形象。
80年代,时而被批评的年轻教员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终于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肯定,开启了神圣的教师生涯,从此一路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90年代,先生身先士卒,指导全局,领导芭蕾舞专业发展,孜孜以求学生成长成才,总结芭蕾舞人才培养规律,领跑全国芭蕾舞教育事业。
21世纪以来,先生无畏年高,不惧岁长,杏坛躬耕,血灌桃李,高台教化,托举同道,可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本书中有一段体现先生今日状态的文字很生动:清晨铃声一响,芭蕾舞系一年级的小王子便在王子爷爷的引领和指导下,开始在芭蕾王国的海洋中畅游。
60多年来,先生如其所言“人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学芭蕾,跳芭蕾,教芭蕾,管理芭蕾舞系,学了6年,演了17年,教了40余年,从未离开这个行业,是地道的芭蕾人,是忠诚的北舞人。
一般而言,一个学校的基因是由这个学校创建初始的师生共同培育的,先生1955年入校,是学校创建之初的学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创建者。学院因应时代发展,自觉梳理如先生这样的代表性艺术家的教育经验和育人观念,弘扬嘉言懿行,传承办学理念,坚守优良传统,赓续文脉艺脉。
先生完美的艺术经历可谓舞蹈艺术教育家的成长范本。董其昌有言,“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一语道出艺术家应有的修为。先生在北京舞蹈学院这样的顶尖学校学习,在中央芭蕾舞团这样的顶尖院团任专业演员,经历完整,衔接有序,丰富的舞台实践,全面的演出体验,深刻的艺术感受,是大学教授表演的优秀教师特别是剧目教师的核心要素,演而优则教,几乎成了顶尖艺术院校表演教师培养的一般路径和标准规格。
先生是学院芭蕾舞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创建者,历任芭蕾舞系副主任、主任等职,是为中国芭蕾艺术与文化的时代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鉴于先生在艺术创作及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国务院授予其“国家级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据同事们回忆,先生是在很艰苦的时期执掌芭蕾舞系的,当时系里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办公室沙发都是用砖头垫的,但他从不抱怨,身体力行,搬办公桌,打扫卫生,打理清点服装道具。可以看出,先生这一代人是吃苦耐劳、不辞辛苦的一代,学校的基业就是在一代代前辈的辛勤汗水中不断铸牢的,作为后来的传承者,我们其实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在做事,感恩之情应当也是必须的。
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芭蕾舞艺术家,先生的文化理念和艺术情怀始终与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几十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建构芭蕾舞艺术的中国学派,倡导发挥芭蕾舞艺术的文化功能,在芭蕾舞艺术探索与研究上沉潜往复,呈现了许多经典舞台作品,培养了诸多芭蕾舞艺术家。我欣赏先生关于教学的一个观点:讲不出要求的老师不算好老师,能讲出要求,学生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也不算好老师。先生长期从事芭蕾基本功训练课和剧目排练课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对课堂教学和剧目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运用和把握上灵活自如,因材施教,在课堂组织能力和知识传授能力上较为全面,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真正的桃李满天下。(www.xing528.com)
先生认真提示我,不必言及所谓教学之长,历史之功,人各有长,应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提示朋友们关注先生的艺术之路和学术思考,这些著述是他多年卓越艺术劳动之上的思想沉淀,是新中国芭蕾舞教育事业的精致缩影。几十年来先生撰写了诸如《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论在地转和空转时头的动作》《浅谈大学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教学任务》等几十篇关于芭蕾舞人才培养的思考文字,出版了《孟广城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材》VCD教材,主编了《芭蕾基本功训练》《古典芭蕾变奏》等教材,其中《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程》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这些关于芭蕾舞教学的研究成果,既属于过去,亦应运用于当下,走进未 来。
本书辑录了不少学生对先生的仰慕与观察,在学生眼中先生是温暖的力量。杨越、关於、孙杰老师在采访中都突出讲了一个意思:“你鼓舞了我”,因而“你成就了我”。书中孙杰感怀自己与先生的过往际遇,感念先生对自己的发现,感恩先生对自己的培养,感佩先生的爱才之心、识才之能、育才之能、举才之德、护才之贤。他说,你明明知道他是一座山,是一座很高的山峰,但是当你走进他的时候,他有一条藤蔓或者一棵树在这儿,会给你一个借力。孙杰半路出家,如今成为芭蕾舞系的主任,先生应当感到欣慰。如今,这一老一少通力合作,扶老携幼,共同为学院的芭蕾舞教育事业而奋斗,真是代际传承的生动画面。
时代对艺术的影响,在先生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颇有戏剧性的。芭蕾舞是舶来艺术,先生开蒙时期是“一边倒”的苏联专家打底,之后是十余年封闭环境下的样板戏时期,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先生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舞蹈人,远赴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授课,在美国巴兰钦舞团、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潜心观摩,延请著名编舞家史蒂文森十年九次到学院授课,先生与芭蕾舞同仁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口,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架设起了沟通的桥梁。同时,他坚定地认为,拷贝西方芭蕾艺术的水平再高也只是技术及部分艺术再创造上的成功,并不代表我们对芭蕾艺术形式具备了真正认知、运用与把握的能力。因此,树立中国芭蕾在世界舞林中的地位与形象,在保持古典芭蕾风格特征基础上,努力创建中国芭蕾舞学派,不仅丰富了芭蕾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容,还体现了我们对芭蕾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相结合的中国智慧。至此,无论在哪个时代,以哪种身份,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先生都是认真的适应者,辛勤的学习者,优雅的示范者。
芭蕾是一门残酷的表演艺术,培养一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要花费教师大量的心血,是舞蹈教师用双手托起了这些明日之星,而孟广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甘为人梯的奉献者。在我的精神世界中,艺术教育大师应该是精神澄澈,清新脱俗,落花无言,心淡如菊,先生就是这样的艺术教育家,在既往艰苦的艺术教育历程中,始终绽放自己的温和与微笑。先生说,芭蕾人应该时时刻刻都沉浸在芭蕾的艺术感觉之中,永远保持着王子和公主般的风度与气质。如何形成这种高贵品质?他在教学中惯用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跳芭蕾舞,其实跟做人一样,跳芭蕾舞不仅训练艺术气质,还教我们做正直的人,“正”和“直”在芭蕾舞里面是最美的。
先生有一句话让我感动。他说:“我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外面对我没有一点吸引力,我只忠实于自己学校的教学,外面的教学可以接受,但要冲击我在校内的教学,我不会接受。”在我看来,这是对优秀教师人格最好的表达,立论煌煌,言之凿凿。几位同事告诉我,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十年如此,说来简单,其实不易。
先生矢志艺术,投身芭蕾,亦演亦师,艺道兼济,桃李满园,可谓磅礴人生了。何以成就先生?这是后辈传承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答案可能是“热爱”两个字。对事业的热爱,是成就一切的原动力。于先生而言,这两个字已经深刻地转化为高贵而坚定的人生情感、人生态度、人生信条,诚如先生所言:芭蕾舞教师是多么神圣又荣耀的职业,我通过这个光荣的工作享受了我的人生,实现了我的生命价值,我为自己是芭蕾舞教师而自豪。
我想正是基于这样的热爱,先生尊重自己从事的职业,秉承“课比天大”信条,对教师的身份有充分的认知和高度的敬畏心,为学院教师们做出了表率,几十年如一日,早上8点的课,永远不会晚于7:40进课堂,他对年轻老师说,教室的业务技能在前期可以低一些,未来还有补充进步的空间,但教师进课堂的时间是评估师德规范的底线。伟大教育家的产生可能与其他行业不同,有其与教师属性相关联的特殊规律,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牺牲自我中成就学生,就是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简单中成就不平凡。
这部专著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支持,作者为兄弟院校教授,曾访学于校园,求学于先生,多次采访先生及相关师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由先生的学生执笔书写,是值得鼓励的研究形态。与先生心灵接触,会得到更真实的观察;与先生贴身学艺,会获得更深刻的体会;与先生研究交流,会汲取更准确的表达。我们的学生都肯如此延伸课堂学习,都肯如此延伸学校生活,这是学生的品质,也是老师的品 质。
在书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人才培养中表演性的特殊强调。这是基于问题意识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精神,问题即艺术表演人才培养中如何实现身体技能训练与舞台演出的结合。先生观点大概是这个意思:训练的“必然王国”是基础,“自由王国”是芭蕾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以为这个观点是很深刻的,艺术家应注重自身创造性的情感体验,看重创造过程中的精神愉悦,人才培养中应当注重艺术表现的情感体验,看重舞台表演过程中的精神内涵,技艺超群,传神传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我以为,先生理想中的艺术家应当是拥有超出常人的丰富情感,异于常人的审美感受,强于常人的艺术想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进取,是人类的使命,亦是进取的舞蹈人的终生发展形态。如今,芭蕾舞人才培养中依然处于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进取之路,我们尚存诸多困惑和问题,譬如高等教育如何吸引一流中专人才,院校学习与院团传习如何在人才培养中相统一,芭蕾舞民族化如何更深入地在教学创作中培育,中国的《天鹅湖》何在?新时代的《红色娘子军》何在?我们需要更多如先生一样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思考者和开拓者。通过品读这部研究著作,对我们的舞蹈同行在前进道路上能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有所行动,加快探索未知的步伐,努力承担起新时代芭蕾舞发展的历史使命,我想这是先生所真切期待的。
为此,希望此书的出版,能成为我北舞师生乃至全国舞蹈教育者重新“阅读”先生的开始。
巴图: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