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空间,相较于现实社会治理而言,网络空间治理则更为复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形成“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94]。
(一)以经济手段调控网络利益
有学者指出,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互动机制一般遵循“现实—虚拟—现实”的传导路径,虚拟性作为一种“加工工厂”,实际上沟通了互联网与现实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基于国家安全视角,网络空间具有互联网经济发展和治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网络虚拟性优胜现实社会的部分,集中表现为网络经济形态的强劲生命力;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性破坏现实社会的部分,集中表现为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利用网络空间的集聚效益,以网络技术的创新形态激发网络空间经济效益向传统经济逸散,带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变革、升级和发展。[95]在激发网络的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还需要借助经济手段来惩罚和预防危及网络安全的行为,如通过罚款等经济措施,追究违法违规平台和个人的责任,来维护网络空间的良性运转。
(二)以法律手段规范网络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国家都对网络空间享有主权,因此,各国都有权力对网络空间进行立法和行使司法管辖权。近年来,网络暴力和恶意攻击、网络暴恐信息传播、网络欺诈骗、网络黄赌毒、公民网络信息泄露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网络空间立法,明确网络空间中各方主体的权力和职责、权利和义务,引导网络参与主体遵纪守法,可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此外,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和严格公正地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做出裁判并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是实现网络善治目标的另一重要保障。
(三)以技术手段维护网络安全
有学者指出,技术是信息化元素的“底色”,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网络空间这一载体的形成。互联网技术以信息流为依托,将现实空间的人连接成网,构成“网络空间”。[96]网络空间的存在和有效运转靠的就是网络技术的支撑,虽然网络空间的治理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技术手段仍然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要摆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网络的控制,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网络领域的实力差距,不仅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突破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推动自主信息产品研发,还要重视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网络信息安全。[97]
(四)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
要实现善治,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坚持法治。首先,法治是善治的核心要素,为善治提供无形的权威。没有法治的强制约束力作后盾,再完美的善治理念都将停留于设计。失去了法治,善治即失去了权威,从而导致治而无力。其次,法治是善治的重要工具,为善治提供有形的规范。法治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等环节的能动结合,以有形的规范捍卫了善治的秩序与成果。另外,法律监督规范为善治提供了限制公权力的权能,避免导致治而无善。再次,法治是善治的重要标准,对善治进行法律评价。善治的目标与内涵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也不能随意设定和改变。法治赋予法律规范以生命,活的法律时时考量善治并给予相应的法律评价。[98]对于网络善治目标而言,也离不开法治的支持。法律法规是维护网络空间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各类网络活动的“高压线”。强调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通过加快网络立法和严格网络执法来维护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积极化解网络空间存在的风险隐患,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不断提高网络空间使用主体的安全感和责任感。
此外,善治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厘清德治与法治的功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99]。通过德治,强化高位引领,注重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软约束与涵润功能,力避单一法治化手段治理网络空间造成的缺陷,通过提高网民的个人道德自律来从根本上清朗网络空间,从而使正能量占领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100]因此,在网络治理过程中,要注重法治与德治的并举。
【注释】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82.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83.
[3]李龙,范兴科.关于“善治”的三个追问[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23(1):5-13.
[4]出自《老子·八章》。
[6]出自《管子·枢言》。
[8]李龙,范兴科.关于“善治”的三个追问[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23(1):5-13.
[9]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三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444.
[10]俞可平.走向善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76.
[11]俞可平.走向善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05.
[12]靳永翥.从“良政”走向“善治”——一种社会理论的检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234-239.
[13]郝园园.“善治”视域下我国公共精神的问题与调适[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3):74-79.
[14]汪庆华.中国的“善治”研究:主题、观点和政策主张[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4):128-140.
[15]Jihan Shanabli.Good governance[J].AGO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uridical Sciences,2012(2):177.
[16]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37-41.
[17]表格来源:俞可平.走向善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249.
[18]燕继荣.善治理论3.0版[J].人民论坛,2012(24):4.
[19]郝园园.“善治”视域下我国公共精神的问题与调适[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3):74-79.
[20]靳永翥.从“良政”走向“善治”——一种社会理论的检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234-239.
[2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09-15)[2021-10-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P0202109155236709815 27.pdf.
[22]Anja Mihr.Good Cyber Governance:The Human Rights and Multi-Stakeholder Approach[J].Georgetow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14(15):24-34.
[23]翟霞,冀翠萍.网络与现实融合视域下实现虚拟社会善治的方式与路径[J].理论学刊,2014(12):100-106.
[24]周辉.网络平台治理的理想类型与善治——以政府与平台企业间关系为视角[J].法学杂志,2020,41(9):24-36.
[25]杨嵘均.习近平网络强国思想的战略定位、实践向度与理论特色[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3(3):10-20.
[26]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27]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1).
[2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29]所谓网络言论失范,是指“网络言论主体在网络空间违背法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论,其实质是超过言论自由限度,从而对言论规范体系形成冲击和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许玉镇,肖成俊.网络言论失范及其多中心治理[J].当代法学,2016,30(3):52-59.
[30]童楠楠,窦悦,王建冬.当前中国互联网治理应坚持的八条原则[J].电子政务,2016(4):38-44.
[3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09-15)[2021-10-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P0202109155236709815 27.pdf.
[3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09-15)[2021-10-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P0202109155236709 81527.pdf.
[33]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1).
[3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35]习近平作十九大报告八次提到互联网[EB/OL].(2017-10-18)[2021-09-12].http://media.people.com.cn/nl/2017/1018/c120837-29594814.html.
[3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
[3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网信领域军民融合,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出自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1).
[3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8.
[3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
[40]方兴东,卢卫,胡怀亮,等.网络强国能力指标体系与战略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4):121-126.
[41]该模型的原型参见:方兴东,卢卫,胡怀亮,等.网络强国能力指标体系与战略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4):121-126.笔者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做了细微的调整。
[42]方兴东,卢卫,胡怀亮,等.网络强国能力指标体系与战略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4):121-126.
[43]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1).
[44]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N].人民日报,2016-10-10(1).
[4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17.(www.xing528.com)
[46]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4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5.
[4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6.
[4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50]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51]欧健,邱婷.习近平人民中心观的形成逻辑与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1):20-27.
[5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28.
[53]带头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前进动力[N].人民日报,2019-12-28(1).
[54]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群众心理研究[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27.
[55]王茜.马克思群众观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13.
[56]牟成文,冯连军.马克思群众思想的创立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7(5):25-32.
[57]赵雪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特色社会管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1-42.
[5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5.
[5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7.
[60]任鹏,郭学军.毛泽东群众观之于凝聚中国力量的方法论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2(3):25-30.
[61]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62]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63]游清富.论邓小平决策的基本原则[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5):90-92.
[6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65]张新.论邓小平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13-17.
[66]欧健,邱婷.习近平人民中心观的形成逻辑与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1):20-27.
[67]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
[6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9.
[69]欧健,邱婷.习近平人民中心观的形成逻辑与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1):20-27.
[7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8.
[7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72]欧健,邱婷.习近平人民中心观的形成逻辑与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1):20-27.
[7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4-26(2);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1).
[7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28-129.
[75]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11-17.
[76]Peter Dombrowski.China Wants to Draw Borders in Cyberspace-But So Does Every Other Sovereign Nation[J].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2016,33(2):38-42.
[77]陈氚.网络社会中的空间融合——虚拟空间的现实化与再生产[J].天津社会科学,2016(3):72-77.
[78]马艳,李韵,蔡民强.“互联网空间”的政治经济学解释[J].学术月刊,2016,48(11):70-83.
[79]李桂花,巢陈思.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及其践行路径[J].理论学刊,2016(1):18-25.
[80]刘少华,戴瑜宏.政府话语权:流失、分散与重构——基于微博的考察[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2):37-41.
[81]张晓东.人民主体论:从群众史观到群众路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7(5):33-37.
[8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09-15)[2021-10-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P0202109155236709815 27.pdf.
[8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4-26(2).
[84]张志安.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7.
[85]陈纯柱,等.互联网上宪法权利的保障与界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27-221.
[86]胡朝,刘燕.从“上街”到“上网”: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演变的空间理路与实践逻辑——兼论习近平同志“网络群众路线”思想[J].继续教育研究,2018(3):5-11.
[87]李艳艳.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J].党政研究,2017(2):40-45.
[88]于昆,许冬梅.网络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5):47-49.
[89]曹元,董新凯.习近平网络空间治理系列论述的系统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9(6):1-7.
[9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5.
[9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6.
[92]刘先春,王秀.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的三大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20(3):12-18.
[93]刘先春,王秀.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的三大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20(3):12-18.
[9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6.
[95]刘先春,王秀.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的三大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20(3):12-18.
[96]刘先春,王秀.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重要论述的三大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20(3):12-18.
[97]吴世娟.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意义、阻滞与推进途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3):38-43.
[98]陈永峰.德治、法治与善治:网络政治参与治理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7(9):45-50.
[99]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2).
[100]曹元,董新凯.习近平网络空间治理系列论述的系统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9(6):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