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国之政策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国之政策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骈以道术说齐王①,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难以除患,愿闻国之政。”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国之政策

【原文】

太清问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弗知也。”又问于无为曰:“子知道乎?”无为曰:“吾知道。”“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太清又问于无始曰:“乡者,吾问道于无穷,无穷曰:‘吾弗知之。’又问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吾所以知道之数也。’若是,则无为知与无穷之弗知,孰是孰非?”无始曰:“弗知之深而知之浅,弗知内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太清仰而叹曰:“然则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为弗知,弗知之为知邪?”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注释】

①数:一定的法度、道理。②窈:昏暗的样子。③乡:通“向”,先前。

【译文】

太清问无穷道:“你了解道吗?”无穷说:“我不了解道。”又向无为问道:“你了解道吗?”无为说:“我了解道。”太清又问:“你了解的道它有道理吗?”无为说:“我了解的道它有道理。”太清问:“它的道理是怎样的呢?”无为说:“我所了解的道,可以变得弱小,可以变得强大,可以变得柔软,可以变得刚强;可以阴也可以阳,可以暗也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也可以应对无穷。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

太清又向无始询问道:“从前我向无穷问道,无穷说:‘我不了解道。’又向无为询问,无为说:‘我了解道。’我说:‘你了解的道,它也有道理吗?’无为说:‘我了解的道有道理。’我问:‘它的道理是怎样的呢?’无为回答说:‘我所了解的道,它可以变得弱小,也可以变得强大,可以变得柔软,可以变得刚强;可以成为阴,也可以成为阳;可以变得幽暗,也可以变得光明;可以包裹天地也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像这样,那么无为的了解和无穷的不了解,哪个正确、哪个错误呢?”无始回答说:“说不了解它的是深刻的,说了解的恰恰说明他了解的肤浅;说不了解的恰恰说明他了解了它的实质,说了解的恰恰说明他只了解它的表相;说不了解的恰恰说明他了解了它的精粹,说了解的恰恰说明他只了解它的大概。”太清听后仰天叹息说:“这么说来,不了解的却是了解,了解的却是不了解。谁晓得了解的却是不了解,不了解的却是了解呢?”无始接着说:“道是不可闻的,能听闻到的就不是道;道是不可见的,能看得见的就不是道;道是不可言说的,能言说的就不是道。谁晓得有形物体是从无形的形体中产生的呢?”因此《老子》中说:“天下的人都知道善是善的,那么不善就显露出来了。”所以“懂得道的人不说道,说道的人并不懂得道”。

【原文】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难以除患,愿闻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己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此老聃之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者也。若王之所问者,齐也。田骈所称者,材也。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

【注释】

①田骈(pián):战国时期黄老学派代表人物。②六合:指天地和四方

【译文】

田骈用黄老道德之术游说齐宣王,齐宣王回答说:“我所拥有的是齐国,你向我说的道术难以消除当前齐国的祸患,所以我倒希望听到你对齐国治政的一些高见。”田骈回答说:“我说的道术尽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是可以运用到治政中去。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用。所以希望君王能从我说的道理中,得到有助于治理齐国的启发。虽然我的言论现在不能除去某些祸患,但是可以穷究天地之奥,探索六合之秘,可以陶冶化育万物、应对万端变化。那区区齐国的政事,又有什么值得挂齿的呢?这就是老子说的‘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了。像大王所询问的内容,说的只不过是一个齐国;而我田骈所称说的,是材料。而实际上材料不如树林,树林不如雨水,雨水不如阴阳,阴阳比不上天和,天和不如大道。”

【原文】

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罢,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则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夫差之所以自刎于干遂也。”故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

①魏武侯:战国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之子。李克:魏武侯的大臣,一说为李悝。②罢:通“疲”,疲劳。③恣:放纵。

【译文】

魏武侯问李克说:“强大的吴国遭到灭亡,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每次打仗都打了胜仗,所以要灭亡。”武侯问:“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吴国偏偏为此而灭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李克解释说:“经常打仗,百姓必然感到疲惫不堪;而屡战屡胜必然导致君主骄傲;让骄横的君主去指挥役使疲惫的百姓,不亡国这样的事情是很少见的。君主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极尽外物之欲,百姓疲困就会产生怨恨,怨恨多了就会极尽巧诈的心机,国君和百姓都达到了极限,吴国的灭亡还算晚的。吴王夫差就是因为这个才败在越王勾践手下自杀于姑苏的。因此《老子》中说:“功成名就,引身告退,这是天道的规律。”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轮人斫轮于堂下,释其椎凿而问桓公曰:“君之所读者何书也?”桓公曰:“圣人之书。”轮扁曰:“其人焉在?”桓公曰:“已死矣。”轮扁曰:“是直圣人之糟粕耳!”桓公悖然作色而怒曰:“寡人读书,工人焉得而讥之哉!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然,有说。臣试以臣之斫轮语之:大疾则苦而不入,大徐则甘而不固。不甘不苦,应于手,厌于心,而可以至妙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老而为轮。今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怀其实,穷而死,独其糟粕在耳!”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释】

①轮人:制作车轮的人。②轮扁:即上文提到的“轮人”,古代以职业相称,此人名扁,故称轮扁。③作色:改变脸色。④有说:解释清楚。⑤大疾:太紧。大:同“太”。⑥甘:滑。

【译文】

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一位做车轮的工匠在堂下制作车轮,他放下手中的槌子和凿子,向桓公询问说:“国君您正在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是圣人的书。”这位叫轮扁的工匠又问:“这位圣人还活着吗?”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马上说:“那您读的只能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了,变了脸色发怒说:“我在此读书,你一个工匠怎能妄加议论呢?你说出道理来也就罢了,如说不出道理来,就处死你。”轮扁不慌不忙地说:“是的!有话可说。我试着用我的斫轮来说说这个道理。如果榫头大,榫眼开小了,就会涩滞安不进去;如果榫眼开大了,榫头做小了,就会太松滑动不牢。不松不紧,得心应手,达到神妙境界的技术,我无法传授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学到这技术。因此我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到老了还得亲自做车轮。现在圣人所说的话,也是怀藏着宝贵的技艺无法传授,困穷而死去,而只有那些可以言传的糟粕存在罢了。”因此《老子》中说:“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名,能够叫出来的名,不是永恒的名。”(www.xing528.com)

【原文】

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身亡,困于会稽。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兵先马走,果禽之于干遂。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中国。

【注释】

①忿心:内心激怒。张胆:放开胆量。②甲:甲士。卒:步兵。③先马走:在车前开路的人。

【译文】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得大败,国破家亡,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他心中愤怒肝胆张大,怒气像泉水涌流,训练选拔士兵,决心赴汤蹈火与吴国决一雌雄。但经过大臣文种的劝说,以屈辱条件和吴国达成协议,勾践亲自为吴王作奴仆,妻子去当女奴;又亲自执戈为吴王牵马开道,经过这样多年的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在干遂把吴王擒住。因此《老子》中说:“柔弱可以胜过刚强,弱小可以胜过强大,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人能够实行它。”而越王勾践亲自去实行了,所以他最终称霸了中原

【原文】

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未合,而城自坏者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中牟闻其义,乃请降。故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

①中牟:地名,在今河南鹤壁西。②合:交战。③叔向: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字叔向。④治:修理。

【译文】

赵简子刚死,还没有安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靠齐国了。赵襄子安葬父亲简子五天以后,率领军队包围了中牟,大部队还没有合围而城墙突然自行倒塌十来丈,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军吏劝谏说:“国君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赵襄子解释道:“我听叔向说过:‘君子不该在自己有利的形势下去欺凌别人,君子也不该在别人处境艰险时去逼迫他。’所以让中牟守兵将城墙修好后,再去攻打他们!”中牟城内的守将听到赵襄子这番仁义的话后,便请求投降。因此《老子》中说“正因为不与别人争,所以天下也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原文】

昔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之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故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

【注释】

①衣褐带索:身穿粗布衣腰系粗麻绳。②一汜(sì):在水的一边。 ③逆:拒绝。

【译文】

从前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说:“一个人如果无技能,我是不会和他交往的。”这时,有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客人谒见公孙龙说:“我能大声呼喊。”公孙龙回头问弟子:“我门下可有能大声呼喊的弟子吗?”弟子回答:“没有。”于是公孙龙说:“那么就让这位客人入我门下吧!”几天以后,公孙龙带着弟子前往燕国游说。到了黄河边,看到渡船在河对岸,便叫那位能呼喊的弟子呼喊摆渡船上的艄公,此人只呼喊一声,渡船便摇了过来。因此圣人处在世间,不会背弃有一技之能的人。所以《老子》中说:“人中没有弃置无用之人,万物中也没有无用的东西,这就叫作聪明。”

【原文】

颜回谓仲尼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仲尼曰:“可矣,犹未也。”异日复见,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仲尼曰:“可矣,犹未也。”异日复见,曰:“回坐忘矣。”仲尼遽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隳支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洞于化通,是谓坐忘。”仲尼曰:“洞则无善也,化则无常矣。而夫子荐贤,丘请从之后。”故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

【注释】

①益:进步。②坐忘:端正地坐着,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③遽然:突然。④隳:废除。

【译文】

颜回对孔子说:“我近来很有长进。”孔子问道:“这话怎么说?”颜回说:“我忘掉了礼乐。”孔子接着说:“好啊,但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去拜访孔子,说:“我颜回又有新的长进了。”孔子问:“此话又如何解释?”颜回说:“我忘掉了仁义。”孔子还是这样回答:“好啊,但还是不够。”过了若干天,颜回又去拜访孔子,说:“我已经达到坐忘的境界了。”孔子突然变了脸色说道:“那你说说什么叫‘坐忘’呢?”颜回回答说:“我静坐时能够忘掉我自己,无所闻也无所见,好像远离形体,无知无觉、浑然一体,这就叫‘坐忘’。”孔子说:“无知无觉,浑然一体就不会有嗜欲,融道为一体就不拘泥于常理。由此看来,你的境界已远远超过我们,我也只能跟随在你的后面了。”所以《老子》中说:“精神与形体浑然一体,能不相分离吗?积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无欲的婴儿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