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虽是从印度传来,但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也被融汇为中国人的思想与信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融汇,自当是指与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吸纳。因此,讨论道家思想的发展史,便不可以忽略道家与佛学的关联。只是,本章关切的重心是“佛学”而不是“佛教”,也就是说,主要是探讨理论建构上的吸纳而不是宗教信仰问题,此其一;又,一如上章在讨论道家与儒家的关联时更多地侧重于道家对儒家的影响,本章亦将取道家对佛学的影响为视角,而无意于反转过去探释佛学对道家的影响,更非致力于对佛学的整体述说,此其二;再,本章所指的“道家”不含涉“道教”,道教与佛教的交往,我们在第四章已有所述评,因之本章不再重复,此其三。
在中国儒、道、佛三大古典思想文化体系中,如果说儒家立足于以道德理想对社会与人生作正面的建构,那么道家与佛学则可以说是以对社会与人生的价值反省为起点。这就是说,道家与佛学在起点上是相近的。但是,道家反省的向度是社会,所以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与抗争意识,它是在社会批判基础上才回归人生的,并以“自述状态”的人生为理想追术的;佛学反省的向度直指人生本身,它的“四圣谛”的“苦谛”,其中之“八苦”都只是关切个人,“十二因缘”的生死轮回也是个体性的,所以它成就的主要是人生批判,而人生苦难的解脱必须诉诸悲情,由之亦走向社会关怀。道、佛两学反省的角度的差异,和各自所处的社会与文化传统的差别,难免会导致各自在理论建构上的不一。如道家从一开始就编织起形上学,以形上学支撑自己的社会批判与反省;佛家则以“十二因缘”说为认信,更讲求精神心理上的修行。此即有别。
但是,社会与人生到底怎么啦?为什么需要反省?道、佛两家又都意识到,是人的认识心出了问题,因之,它们各自对认识论都作了彻底的检讨;又,如果当今现实的社会与人生都应该摈弃,那么理想的生存处境与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道家以“回归自然”为向往,佛家后来也以依“平常心”行事,作为自己的生存格调,这也表现了两家的相互认受性。(www.xing528.com)
佛家与道家的这些相似性乃至共通性,佛家依因这种相似性、共通性而得以对道家有许多的吸纳,并在理论上、价值取向上有许多的资借,主要体现在大乘空宗的般若学和禅宗顿教这两大思潮上,故我们下面的讨论也主要以这两大思潮为中心予以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