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阳明四句宗旨揭示冯达文文集第4卷

王阳明四句宗旨揭示冯达文文集第4卷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明思想之第三变,发生于被贬贵州龙场驿的一年间。阳明子回归儒学,更致力于强化儒学的价值信念,特见于以下三点:其一,以“知行合一”之说,强化儒学价值信念的践行性。阳明子“龙场悟道”出而最先宣讲的,就是“知行合一”。阳明子显然通过强调“行”之于“知”的根本性,来强化儒家思想的践行性,进而强化儒学的影响力。到阳明子这里,这一说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辩明与确认。

王阳明四句宗旨揭示冯达文文集第4卷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后人也常称阳明子。出身于官绅之家,28岁举进士。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后,官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御史等职。曾领兵镇压过江西南部的农民起义,又曾受命讨伐企图篡位的宁王朱宸濠。但因有“拥兵自重”之嫌,晚年并不得志。他在思想上深为儒、道两家所纠结,与这种复杂的经历有关。他的著作已收为《王阳明全集》。

我们看阳明得意弟子之一王畿记述的阳明思想的发展历程: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117]。

依此所说,阳明子求学之初以诗词歌赋为所尚;及“继而遍读考亭之书”,是为一变。此时他曾依朱子所说,要向“一草一木”作格知功夫,在官署中面对竹子多日,“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118],于是弃朱子之学,转而“出入于佛老者久之”,是为二变。

但事实上,阳明子出入佛老当是很早的事。他17岁娶妻,合婚当晚,就曾跑到铁柱宫听道士整夜谈养生术,次日早上为家人催迫方归。后又曾筑室于阳明洞,试行道教吐纳导引之方。33岁任山东乡试考官时,还曾作诗称:“尘网苦羁縻,富贵真露草。不如骑白鹿,东游入蓬岛。”[119]足见其对仙道之向往。

阳明思想之第三变,发生于被贬贵州龙场驿的一年间。《年谱》记述阳明“龙场悟道”经过称:

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120]。

阳明子由此一悟,得以回归儒学,更强化了儒学的价值信念

阳明子回归儒学,更致力于强化儒学的价值信念,特见于以下三点:

其一,以“知行合一”之说,强化儒学价值信念的践行性。

我们知道,朱熹子是主张“先知后行”的。其引发的问题是知而不行,导致儒家的价值信念蜕变为一种知识,不再被付诸践行。在朱子对经典的注疏变成官方制定的考试标准之后,知行的分离尤加严重。阳明子“龙场悟道”出而最先宣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在阳明子与弟子徐爱的一番对答里,我们可以看到阳明子的“问题意识”: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121]

阳明子这里特别强调,“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说,价值信念如果不去践行,便失去价值信念的本来(本体)意义。阳明子显然通过强调“行”之于“知”的根本性,来强化儒家思想的践行性,进而强化儒学的影响力。

其二,以“心即理”之说,彰显价值信念践行的主体性。(www.xing528.com)

“心即理”说是陆子在批评程子朱子“心”与“理”二分的见解中提出来的。到阳明子这里,这一说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辩明与确认。《传习录》记有阳明子与弟子徐爱的又一番对答: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122]

徐爱所问,其一,是以为“理”不仅指涉价值意识,还涉及存在世界事事物物的种种规则,以“心即理”为说是否恰当?其二,是认为即使价值意识可以以“心即理”为说,但是面对不同人物,“理”亦有不同,这不也表明“理”还是有待于“心”之外,指“心即理”是否切适?阳明子的回答,却只域定于“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等价值意识上,指出这些价值意识都由“本心”自觉认信,故自当可说“心即理”。“心即理”说把价值意识收归于“心”,无疑极大地彰显了人作为主体在道德选择与认取上的自主自觉性。

其三,以“致良知”之说,求取价值信念的普遍有效性。

价值信念的普遍有效性诚然为儒学创始人和信奉者的一贯追求。孔孟创学之初,是诉诸心理情感的通感性,来求得其所认取的价值信念的普遍有效性(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及董仲舒,则希冀借助于“天道”——元气阴阳四时五行运化的给定性,来确认孔孟创始的价值体系的普遍有效性;至小程子与朱子,又致力于赋予“天理”——天道运行的客观必然大法,来担保孔孟开示的价值信念的普遍有效性;到了阳明子这里,把价值信念收摄归心,虽然彰显了价值信念的主体自觉性,可是每个主体其实是有差别的,甚至是极不相同的,如何可以求得价值信念的同一性与普遍有效性?阳明子无疑一方面也在讲求人心的通感性,但另一方面似乎更看重“先知先觉”者以“强力意志”做的一种推达功夫: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123]。

这是阳明子对《大学》“格物致知”条目的新解。他强调“良知”——孔孟所倡之价值信念为“吾心”所本有;“致良知”不再是向外在事事物物求“理”,倒是要把“吾心之良知之天理”向外推开,使外在“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即把个人认可的价值信念加于外在世界,从而获得普遍意义。

此亦可见,阳明守护儒家立场的“强力意志”。

然而,尽管如此,阳明子始终没有忘却道家提供的境界追求,晚年尤其明显。阳明去世之前一年,与弟子王畿(字汝中)、钱德洪(字洪甫)在越城天泉桥上有一番对答,史称“天泉证道”。所证之“道”即以“虚”、“无”为说。《年谱》记述:

是月(嘉靖六年九月)初八日,德洪与畿访张元冲舟中,因论为学宗旨。畿曰:“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头。”德洪曰:“何如?”畿曰:“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德洪曰:“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畿曰:“明日先生启行,晚可同进请问。”

是日夜分客始散,先生将入内,闻洪与畿候立庭下,先生复出,使移席天泉桥上。德洪举与畿论辩请问,先生喜曰:“正要二君有此一问。我今将行,朋友中更无有论证及此者。二君之见,正好相取,不可相病。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二君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

德洪请问。先生曰:“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阳霾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化而过,亦何费纤毫气力?德洪功夫须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功夫。”

畿请问。先生曰:“汝中见得此意,只好默默自修,不可执以接人。上根之人,世亦难遇。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此颜子、明道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124]

阳明子这里所倡导的“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显示为儒道兼收而构成一种张力。他以“无善无恶”指“心之体”,又称“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这种“本体”观即取于道家;又以“知善知恶”、“为善为恶”释致知格物,这种“功夫”论与实践目标,实又固守着儒学。王畿认为,本体既是“无善无恶”,功夫岂需“为善去恶”,故以为不然,即揭明有一种“张力”,或即一种紧张性。阳明子力图以“上根人”与“下根人”之区分化解这种紧张性。但他自己不可能不是“上根人”。如是,他晚年无疑更认同王畿的“四无”说——心、意、知、物四者都不处“善”与“恶”的对待中。由不处对待中,才可“放逐自我”而作“逍遥游”。

阳明子之精神境界有取于道家,亦无可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