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玄英的重玄学:冯达文文集(第4卷)简介

成玄英的重玄学:冯达文文集(第4卷)简介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玄学”的主要建构者,人们公认首要人物为唐初之成玄英。[58]可见成玄英在道教发展史上之重要地位。成玄英注《老子·一章》“同谓之玄”句又称: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及以“不滞”释“玄”,则为成玄英和“重玄学”所作,以心性追求为说。确实,成玄英建构之“重玄学”,有浓重的佛教意味。这里,成玄英却以“弃雄而守雌”之“边见”为言,又以“必至长生”为的矢。成玄英的思想无疑是“矛盾”的。

成玄英的重玄学:冯达文文集(第4卷)简介

“重玄学”的主要建构者,人们公认首要人物为唐初之成玄英(生卒年不详)。蒙文通在《校理〈老子成玄英疏〉叙录》一文中曾称:“成公之疏,不舍仙家之术,更参释氏之文。上承臧、孟,近接车、蔡,重玄一宗,于是极盛。萃六代之英菁,而垂三唐之楷则者也。”[58]可见成玄英在道教发展史上之重要地位。

成玄英的著作,依《新唐书》记为:“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注《庄子》三十卷,《疏》十二卷。”《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可见,其思想资源主要来自老庄学,而非黄老学。这一点决定了其理论的基本取向更关注精神上的超越追求。

何谓“重玄”,“重玄”作为一“学”从何而来?成玄英自己有一个解释:

夫释义解经,宜识其宗致,然古今注疏,玄情各别。而严君平《旨归》以玄虚为宗,顾徵君《堂诰》以无为为宗,孟智周、臧玄静以道德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无为宗,晋世孙登云托重玄以寄宗。虽复众家不同,今以孙氏为正,宜以重玄为宗,无为为体。所言玄者,深远之名,亦是不滞之义。言至深至远,不滞不著,既不滞有,又不滞无。岂唯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百非四句,都无所滞,乃曰重玄。故《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59]。

这是标明,所谓“重玄之宗”,是从解释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的。较早做这种解释的,当为晋人孙登。而“重玄”之义,实指“都无所滞”。

成玄英注《老子·一章》“同谓之玄”句又称:

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徼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

释“玄之又玄”句续称: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60]。

按,以“深远”释“玄”,乃老子原义,这是从“道”作为“本源”的存在状况言。及以“不滞”释“玄”,则为成玄英和“重玄学”所作,以心性追求为说。及更以“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取“遣之又遣”释“玄之又玄”,毫无疑问实有得于佛学之中观论[61]。

更被指为摄取佛学教理的,是成玄英对身形的见解。他在《庄子·大宗师》疏中称:

水火金木,异物相假,众诸寄托,共成一身。是知形体,由来虚构。

既知形质虚假,无可欣爱,故能内则忘于脏腑,外则忘其根窍故也。[62]

其于《老子道德经·十一章》疏“三十辐共一毂”句中又称:

又车是假名,诸缘和合,而成此车。细析推寻,偏体虚幻。况一切诸法,亦复如是。[63]

这里,以“诸缘和合”说“形质虚假”的观念,是佛教“以有生为空幻”的观念。道教原本坚信“有身”之“吾我为真实”[64],而且,以为根窍的恰当利用,“脏腑”的适当调节正是成仙的通途之一。成玄英对“身我”(形质)的这种说法,诚然也离开了道教本义。

及修行之方法,成玄英《道德经·二十七章》疏“善行无辙迹”句称:

以无行为行,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妙契所修,境智冥会,故无辙迹之可见也。此明身业净。

疏“善言无瑕谪”句称:

不言之言,言而不言,终日言,未尝言,亦未尝不言,故谓之善言也。……谓圣人之言既无的当,无所之诣。此明口业净。

疏“善数不用筹策”句称:

妙悟诸法,同一虚假,不舍虚假,即假体真,无劳算计,划然明了。此明意业净。[65]

这都是以佛教“行”支的身、口、意三业释老子所说并以之为修持方式。其“不舍虚假,即假体真”之说,似出于僧肇《不真空论》之“即万物之自虚”、“立处即真”论。

继而说修行之至境。成玄英谓:

取舍之心,青黄等色,本无自性,缘合而成,不自不他,非无非有,故假设疑问,以明无有真君也[66]。

夫玄悟之人,鉴达空有,知万境虚幻,无一可贪,物我俱空,何所逊让[67]?(www.xing528.com)

执认“缘合而成”、“物我俱空”作境界,显然为佛的境界,而非仙道之所趋归。

确实,成玄英建构之“重玄学”,有浓重的佛教意味。

然而,我们看成玄英的《道德经》义疏和《庄子》疏,也有大量谈及宇宙万物生生化化的话语。

如说“道”。所撰《道德经·一章》疏“无名天地始”句即称:

始,本也。虚无至道,陶甄万物,二仪三景,何莫由斯。故指此无名,为物之本。道本无名,是知不可言说明矣。[68]

所撰《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句又称:

至道妙本,体绝形名,从本降迹,肇生元气。又从元气变生阴阳,于是阳气清浮升而为天,阴气沉浊降而为地,二气升降,和气为人,有三才,次生万物。[69]

这都是确认,宇宙生化经历一个由道到气、到阴阳、到人与万物的过程。“道”之被指称为“虚无”,亦为老子、王弼所肇始。但并不以为这一过程不具实在性。

在成玄英看来,宇宙生化的这一过程不仅是实在的,而且是自然的。他写道:

自然者,重玄之极道也[70]。

道是迹,自然是本[71]。

一切众生,皆禀自然正性[72]。

自然之理,通生万物,不知所以然而生[73]。

“自然”者,揭明生化的客观性。此亦道家所强调。传统佛家讲因缘,以为人的“行业”会带来一定之果报,此实认主观欲念(“无明”)的决定意义,故不以“自然”为众生之“正性”。关于这一点,我们于“道家与佛家”章还会详说。

再有是“修炼”之方与所至之境。成玄英也称:

修道之初,先须拘魂制魄,使不驰动也。……既能拘魂制魄,次须守三一之神,虚夷凝静,令不离散也[74]。

魂为阳神,魄为阴神;“三一”者精、气、神,此都是依宇宙生化论人的炼养所取的基本概念。“拘魂制魄”、“守三一之神”,就是为求长生不老。疏《道德经·六章》“是谓玄牝”句又称:

欲明养神如谷,令其不死者,无过静退雌柔,虚容不滞也。[75]

疏《道德经·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句亦称:

雌阴,是柔静之义。知雄躁刚猛,适归死灭。雌柔静退,必致长生。故弃雄而守雌,可为天下之要迳。[76]

要知道,佛教之“中道”,是讲“不着边”的,其境界亦以“不生不灭”,乃至“不生”为宗[77]。这里,成玄英却以“弃雄而守雌”之“边见”为言,又以“必至长生”为的矢。这还是道教不同于佛教之追求。

可见,成玄英这里又仍执守着道教的基本信念。

成玄英的思想无疑是“矛盾”的。如何理解他在思想上的这种“矛盾性”呢?

我们下面继续介绍“重玄学”的另一人物李荣,尔后再尝试回答他们何以出现“矛盾性”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