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所传播的主要经典为《太平经》。
《太平经》,学界多认为即是东汉顺帝时,琅琊宫崇所上的《太平清领书》。该书据传为宫崇之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之上所得。然汉顺帝“不合明听”。汉桓帝时,大臣襄楷再度上书推荐,称:“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后汉书·襄楷传》)显见天地阴阳五行观念为《太平经》所信奉。《太平经》称:
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4]。
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5]。
此即直接以元气为天地宇宙本根,而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提法,释之为由一元之气渐次生化为天、地、人乃至万物的一个过程。
《太平经》又论及四时、五行:
故天行者,与四时并力。天行气,四时亦行气,相与同心。故逆四时者,与天为怨。地者与五行同心并力,共养凡物,未当终死,而见伤害,与地为大咎[6]。
这里所谓“天行”,即天之变迁规则、节律。《太平经》以为天的变化规则表现为四时,地的功用表现为五行。四时、五行观念被引入。
引入五行必涉及生克关系。《太平经》写道:
天法垂象,上古圣人常象之,不敢违离也。……欲使阳气日兴,火大明,不知衰时者,但急绝由金气,勿使其王也。金气断,则木气得王,火气大明,无衰时也。……金王则厌木而衰火。金王则令甲乙木行无气。木断(无)气,则火不明。木王则土不得生。火不明则土气日兴,地气数动,有祅祥,故当急绝灭云[7]。
这段话文意不太顺畅,但所说金克木、木生火云云,即为汉代宇宙论流行的说法。
有趣的是,《太平经》不仅依宇宙论确立“公平”意识,更从“公平”意识引申出财富共享的观念:
或有遇得善富地,并得天地中和之财,积之乃亿亿万种,珍物金银亿万,反封藏逃匿于幽室,令皆腐涂。见人穷困往求,骂詈不予;既予不即许,必求取增倍也;而或但一增,或四五乃止。……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纵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尸(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爱之反常怒喜,不肯力以周穷救急,令使万家之绝,春无以种,秋无以收,其冤结悉仰呼天。天为之感,地为之动,不助君子周穷救急,为天地之间大不仁人[8]。(www.xing528.com)
我们说过,黄老思潮是把每个个人从远近亲疏的群族关系中抽离出来,使每个个人直接面对天地宇宙;继而再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观念中,引申出每个个人的“公”、“平”观念的。《太平经》这里更称,财富也是天地赐予全人类的,因之,每个个人都有同等地享用这些财富的权利。《太平经》以宇宙论证成了下层百姓平等的社会理想。
《太平经》论及修仙之道,称:
令人寿治平法,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9]。
又称:
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10]。
所谓“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使之常合为一者,实即认为使形与神合一不离,即可得“长生久视之符”以成仙。
《太平经》精、气、神三者合一求长生的观念,成为后来道教神仙论的基本观念,炼精保气的方法成为炼丹的基本方法。但该经似更偏重于术数,本文于此不作详述。
《老子想尔注》今仅存残卷,为饶宗颐据大英博物馆藏敦煌莫高窟文献释出,并撰成《老子想尔注校证》。饶氏考定:该书“当是陵之说而鲁述之或鲁所作而托始于陵。要为天师道一家之言”[11]。天师道初即为张陵、张鲁创立的五斗米道。可见《老子想尔注》为五斗米道传道之经典。
从《老子想尔注》看,五斗米道对《老子》的注解不仅更凸显宇宙论,而且更往神仙论方面展开了。其释《老子》“域中有四大”,就直接将“王大”改为“生大”。《老子》原文变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其注则称:“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12]于此显然更强调了“道”的“生”的意义。其注《老子》“载营魄守一能无离乎”句称:
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步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世间常伪伎指五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吉生遂远矣[13]。
这里同样以“气”论“道”。“气”未分为“一”,故守“气”即守“一”,亦即守“道”。“气”无所不生,故“一”无所不在。这是宇宙论的基本观念。及以气聚成形为“太上老君”,是即已视老子为教祖;以“守诫不违”为“守一”,所“诫”为情欲,以为情欲追求会使人真气散失,此亦开示了道教修行的基本途径。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同样更关切祈福禳灾之法术,因之被称为符箓道教。在早期道教中,在丹道理论建构上更有系统、更有哲学意味的,当为《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这一脉也被称为丹鼎道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