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达文文集(第4卷)·道家哲学概述

冯达文文集(第4卷)·道家哲学概述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本”的“道德”,毫无疑问是老子庄子的宇宙论及其进一步的展开。《原道训》在描述作为本源的“道体”及其生化状况之后,接而论及“体道”开出的境界而称: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因之,“体道”所得之“道境”的追求便体现为“返性于初”的追求。由是,回归本始之“道”的追求,进至“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的“道境”,便必须摈弃名利、剥落儒墨。

冯达文文集(第4卷)·道家哲学概述

作为“本”的“道德”,毫无疑问是老子庄子宇宙论及其进一步的展开。《原道训》称: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

《原道训》在这里把“道”置于天地宇宙终极本源的地位,显然与《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描述相似。

天文训》又写道: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太昭。道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淮南子》这里对宇宙生化过程所做的那样一种描述,是先秦所没有的。先秦之宇宙论,从《管子》诸篇到《吕氏春秋》之十二纪,更关切的是如何从宇宙生化节律转出“事用”,因之其宇宙论蒙有一层经验色彩。《淮南子》这里的宇宙源头却远离了经验。这种远离更体现为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诉求。由此我们才看到,《管子》与《吕氏春秋》多讲“黄老”,而《淮南子》却倾心于“老庄”[26]。

《淮南子》以这样一种在经验上无法实证的宇宙论支撑起来的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诉求,是怎样的呢?

《原道训》在描述作为本源的“道体”及其生化状况之后,接而论及“体道”开出的境界而称:

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浏览(偏)[遍]照,复守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www.xing528.com)

这种境界,不受任何形限约束又可以役使任何形物,出于庄子,然比之庄子已更为夸张、更为神妙。而这种神妙的境界在理论上的支撑,就源自具有超验色彩的“道体”论。

“道体”作为终极本源无所不生化,无所不包涉。然“道体”生化的过程,依老子、庄子的观念,实际上就是往下坠落的过程。因之,《俶真训》在演绎庄子《齐物论》所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一段话时,把“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作为最终极、最具本真意义的“道体”。人类社会,亦以越古久为越接近纯粹本真,越往后变迁为越下滑。因之,“体道”所得之“道境”的追求便体现为“返性于初”的追求。《俶真训》写道:

至德之世,甘瞑于溷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蒙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颙颙然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莫之领理决离,隐密而自成。浑浑苍苍,纯朴未散,旁薄为一,而万物大优,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

……

施及周室之衰,浇淳散朴,杂道以伪,俭德以行,而巧故萌生。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于是博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弦歌鼓舞,缘饰《诗》、《书》,以买名誉于天下。繁登降之礼,饰绂冕之服,聚众不足以极其变,积财不足以赡其费。于是万民乃始慲觟离跂,各欲行其知伪,以求凿枘于世而错择名利。是故百姓曼衍于淫荒之陂,而失其大宗之本。夫世之所以丧性命,有衰渐以然,所由来者久矣!

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搴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毫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

《俶真训》这一大段文字,显然是《老子·三十八章》和《庄子·天下篇》的引申。以为宇宙从本始到万物,世间从上古到当今的变迁,为坠落,为衰败。这种坠落和衰败,就表现于淳朴的散失、伪诈的流行、欲望的无止境扩张与争夺的不断加剧。乃至于有“缘饰《诗》、《书》以买名誉于天下”,“摇消掉捎仁义礼乐”以“招号名声于世”等种种恶行泛滥。由是,回归本始之“道”的追求,进至“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的“道境”,便必须摈弃名利、剥落儒墨。这就是何以在《淮南子》的一些篇章中对儒墨名法多有批评的原因。这是从境界的追求上说的。《淮南子》由此开显的境界追求无疑更近于庄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