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诸篇、《吕氏春秋》以宇宙框架发展老子思想建构起来的黄老思潮,从战国时期至秦王朝,并未受到重视。逮及汉初备受推崇,大概是因为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社会大变乱带来的严重的经济破坏,急需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予以拯救。而所谓“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即指国家尽量做到轻徭薄赋,减少农民的各种负担,让农民顺任大自然生化的节律发展农业生产,以此推动经济的复苏以至走向繁荣。刘邦、惠帝、吕后及丞相萧何、曹参,均以“无为而治”治国。史称“萧何为法,觏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史记·曹相国世家》)即是。其后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均“好黄帝老子言,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致使“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得以持续六七十年,开创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气象。《淮南子》一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编纂的。
但是,一旦涉猎《淮南子》,便不能不面对三大问题:其一是,《淮南子》各篇的作者是谁?其二是,《淮南子》的问世,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的争夺有什么关系?其三是,《淮南子》在学派归属上,属哪一家?
关于《淮南子》各篇的作者问题,汉代高诱作注有所涉及,后人也陆续有种种探究。及《淮南子》在学派归属上为道家,儒家,还是杂家?也有种种说法[24]。我想,这些问题不可能有圆满的答案,因之,本书不着意做更多的探寻。
至于《淮南子》的写作与编纂,是否与淮南王刘安在政治上求进取的野心,或退而求自保的境况有关联,许多研究者也作过精细的分析[25]。但本书侧重的是思想开展与变迁的内在理路及其建构方式,希冀以此还原出它在思想体系上大体的完整性。而《淮南子》的编纂者,是深信自己在体系上具有这种完整性的。至于与个别政治事件相关联的特殊论题,姑且予以舍弃。
《淮南子》的编纂者深信全书具有一种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就见诸《要略》篇的提示中:(www.xing528.com)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为人之惽惽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故著二十篇。
这段提示是说,《淮南子》全书,一方面要上究作为“本”的“道德”,另一方面又要下涉作为“末”的“人事”。因为既上究于作为“本”的“道德”,又下涉于作为“末”的“人事”,由之它就不是悬空而得以“入世”的(“与世浮沉”),此有别于老庄而有取于儒法;又因为虽下涉于作为“末”的“人事”,然必上究于作为“本”的“道德”,所以是不至于沉落而得以“出世”的(“与化游息”),此又不同于儒法而仍持守着道家。通读《淮南子》全书,诚然在整体上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
那么,什么是作为“本”的“道德”?什么是作为“末”的“人事”?二者又是如何得以贯通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