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家哲学略述-《冯达文文集(第4卷)》

道家哲学略述-《冯达文文集(第4卷)》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及《老子》一书的著作权归属,学界之看法分歧更大。近人以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为阵地,对《老子》作者之疑案有很热烈的争论。有认为《老子》即李耳所作;有认为《老子》一书不仅非李耳所作,而且晚于《庄子》,成书于战国末年;有认为李耳确有其人,但《老子》一书之著作另有其人;种种歧见,莫有定论[2]。及1993年湖北郭店楚简有《老子》甲、乙、丙三种,更可确认《老子》撰于公元前300年之前。显见楚简《老子》更古朴,更原本。

道家哲学略述-《冯达文文集(第4卷)》

老子是谁?《老子》一书谁撰?谈老子思想,不能不首先回答这两个终究无法确切回答的问题。

早在西汉司马迁编撰《史记》之时,对老子是谁就已深感迷惘。他举出三个可能的老子:一个是比孔子年龄稍长,孔子曾就周礼问题向他作过请教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曾任周王室的“藏室史”(相当于档案馆馆长),因为深感周王朝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便辞官西去,过着隐居生活,以至于不知所终;另一个亦与孔子同时,似乎一辈子只过着隐居生活的楚国老莱子;还有一个是在孔子死后百多年才见于世的周太史儋。司马迁说:“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及《老子》一书的著作权归属,学界之看法分歧更大。

司马迁记称,李耳出关时曾为关守尹喜强留,不得已“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这是说,《老子》(《道德经》)一书为李耳所撰。然司马迁又说,老莱子也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近人以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为阵地,对《老子》作者之疑案有很热烈的争论。有认为《老子》即李耳所作;有认为《老子》一书不仅非李耳所作,而且晚于《庄子》,成书于战国末年;有认为李耳确有其人,但《老子》一书之著作另有其人;种种歧见,莫有定论[2]。(www.xing528.com)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由于多种古典文献出土,争论有了新的发展。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有《老子》甲、乙两种,为西汉初年抄写本,两种抄本在内容上与后来通行的王弼注本差别不大,只是马王堆本“德经”(王弼注本《老子》三十八章以后各章)在前,“道经”(王弼注本《老子》第一至三十七章)在后,相传为《老子》原本,可以确证《老子》为先秦时期作品。及1993年湖北郭店楚简有《老子》甲、乙、丙三种,更可确认《老子》撰于公元前300年之前。然学界也不是没有分歧。有的学者认为甲、乙、丙三种共1741字,就是《老子》原本;但大多学者相信那只是摘抄本[3]。

按,原书《老子》“道经”中有一提法:“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提法明显地对儒学取批判立场。然楚简《老子》甲种却称:“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沩弃虑,民复孝慈。”这里看不到对儒学有批判的意思。显见楚简《老子》更古朴,更原本。然则《老子》果真为李耳所撰,也未可知。

只是,本书作者不长于考据。写作本书的目的,也不在考据,而在精神文化的探寻。立足于这一点,我们以为,对老子生平事迹的考究中最有意味的是以下三点:一是,他面对的是社会大变动的格局;二是,面对时变,他急流勇退成为一个隐者;三是,他是个历知存亡得失的智者。作为隐者,他观察时变必有一种客观冷静的立场;作为智者,他常常会把时变置入深邃的历史脉络予以省察。他的批判意识,正是以这种考察为基础开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