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觉概述
什么是感觉?心理学所界定的感觉与日常生活口语中的感觉有较大的区别,日常口语中讲感觉通常是指情绪情感或评价看法,比如问一位男性对一位女性的感觉如何,所问其是否对对方有好感。而在购物中问感觉怎么样是指对商品的评价和看法,是否合自己的意。心理学中的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当前存在的、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听到声音,看到颜色,嗅到花香等。任何具体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当这些个别属性分别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时,就在大脑中引起相应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感觉也可以同时反映许多属性,如一只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颜色,闻到它的气味,尝出它的酸甜,摸出它是光滑还是粗糙。感觉是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首先是个体内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由刺激引起感受器产生相应变化的整个过程,叫刺激过程。刺激过程的实质是感受器把刺激的能量(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叫作感觉编码。在感觉编码后,是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到中枢。在这一环节中,感觉信息在单个神经元上用全或无的动作电位来编码,在多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是借助神经介质进行。因此,在传入通路中,感觉信息加工既有电编码也有化学编码。最后,大脑皮质的活动产生感觉。感觉信息在到达大脑皮质之前要经过皮下中枢的各中继核。中继核可以对感觉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感觉传导系统中较低水平上的简单信息加工为复杂的皮质水平上的信息加工准备好适当的输入。最后皮质的感觉代表区接受丘脑传来的信息,然后又从该区域将信息在输送到联络区进行更高级的加工,这样就产生了感觉经验。
感觉是我们心理世界的开始,是将外界的物理刺激转换成心理能量的过程。感觉是最基础的心理过程,没有来自感觉通道的信息,我们的心理就没有原材料。感觉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存,感觉对人适应环境是必要的,如果缺乏感觉通道,而对对面的老虎没有觉察和躲避,人类的祖先就没有办法存活下来,痛觉缺失的个体的生存面临重重的困难。二是享乐,许多感觉体验可以帮助人满足自身需要,体会生活的美好。比如,我们的舌头上的味蕾让我们可以品尝不同的美食,并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我们鼻间的嗅球帮我们闻到花香和食物的香味;我们的触觉让我们可以感受与他们拥抱的美好;有了感觉系统的存在和作用,人才可以感知春风拂面的温柔、看见春草和树芽的娇嫩、闻到百花的香气。
每个人类个体都有着相同的感觉器官,但是每个人的感觉能力却不同,有的人视觉特别敏锐,有的人听觉特别敏锐,有的人对痛觉特别敏感,有些人对痛觉的耐受性更高,感受性更低。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就叫作感受性,感受性越高,感觉能力越强。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作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低,说明非常小的刺激量就能感觉到,感受性很高。对痛觉感受性高的人,其感觉阈限很低,轻微的疼痛就会有很强烈的痛感。
感觉按感受器所在的位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感觉,其感受器位于或接近于身体表面,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和味觉等;另一类是内部感觉,感受器位于肌体组织深处,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内脏觉)。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感觉通道。
(1)视觉: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人的眼可分为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视网膜和折光(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系统两部分。其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部分,约150种颜色。此部分的光通过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到大脑视觉中枢,就可以分辨所看到的物体的色泽和分辨其亮度。因而可以看清视觉范围内的发光或反光物体的轮廓,形状,大小,颜色,远近和表面细节等情况。
(2)听觉:听觉器官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适宜刺激物是声波。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所激起的空气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听觉器官是耳。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感受器是内耳蜗管里基底膜上由听觉细胞组成的科蒂氏器官。物体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经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传导系统,引起耳蜗内淋巴液和基底膜纤维的振动,并由此激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着听觉神经传到丘脑后内侧膝状体,交换神经元后进入大脑皮层听区(颞上回),产生听觉。声波有频率、振幅和波形的特性,由此决定听觉的音高(音调)、音响(音强)和音色(音质)三种不同的效应。人类听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听感觉阈限有很宽的动态范围。就声波的振动频率这个参数而言,人能听到的纯音为16赫到2万赫之间。对声波振幅(音强)的感觉,最低可为0分贝,最高可达到120分贝。听觉阈限的个体差异较大,受年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音乐听觉比较灵敏的人,能在钢琴的两个相邻键之间分辨出20~30个中间音来。人和动物根据物体的声音及其变化,可以辨别发声物体的性质及其方向和距离等。
(3)肤觉:感知室内环境的质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大小分布及流动情况;感知室内空间、家具、设备等各个界面给人体的刺激程度;振动大小、冷暖程度、质感强度等;感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等,除视觉器官外,主要依靠人体的肤觉及触觉器官,即皮肤。触觉是非常重要的肤觉之一,是指皮肤触觉感受器接触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皮肤表面散布着触点,触点的大小不尽相同,分布不规则,一般情况下指腹最多,其次是头部,背部和小腿最少,所以指腹的触觉最灵敏,而小腿和背部的触觉则比较迟钝。若用纤细的毛轻触皮肤表面,只有当某些特殊的点被触及时,才能引起触觉。皮肤深层存在触觉小体,椎体里存在敏感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感受到触摸带来的压迫,就会马上发出一个微小的电流信号,电流信号就会随神经纤维到达大脑,这样就能感受到此次触摸,大脑可以马上分辨出触摸的程度以及信号的位置。触觉具有保护功能,它保护着器官远离机械伤害和辐射损伤,抵挡外界的危险物质;通过触觉,可以诊断疾病;触觉还能使我们的心理保持稳定,身体保持健康;触觉可以用来表达安慰、爱意,通过触摸可以辨别情绪。
(4)嗅觉: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在鼻腔上鼻道内有嗅上皮,嗅上皮中的嗅细胞,是嗅觉器官的外周感受器。嗅细胞的黏膜表面带有纤毛,可以同有气味的物质相接触。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气体物质,只有挥发性物质的分子,才能成为嗅觉细胞的刺激物。人类嗅觉的敏感度是很大的,通常用嗅觉阈来测定。所谓嗅觉阈就是能够引起嗅觉的有气味物质的最小浓度。对于同一种气味物质的嗅觉敏感度,不同人具有很大的区别,有的人甚至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嗅觉能力,通常被称为嗅盲。就是同一个人,嗅觉敏锐度在不同情况下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某些疾病,对嗅觉就有很大的影响,感冒、鼻炎都会降低嗅觉的敏感度。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的明显变化,也都对嗅觉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影响。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并互相作用。
(5)味觉: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当味觉刺激物随着溶液刺激到味蕾时,味蕾就将味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然后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人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种味觉混合的结果。舌面的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比较强,对酸和苦的感受比较弱;吃饱后就相反了,对酸和苦的感受加强了,对甜和咸的感受减弱了。因此饿的时候吃东西香,饱了以后吃什么都不觉得香了。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可见气味和味道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经常描述和称赞某一食物色香味俱全,反映这一食物在视觉、嗅觉和味觉三个感觉通道上带给人们的感受。
2.知觉概述
知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同样一棵树,在普通人眼中只能看到树的形态、叶子的形状,而在木工的眼里能看到他的纹理和用途。显微镜下边的血样,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感觉和知觉过程在生活中实际上是联合完成的,有一个物体进入我们的视网膜,我们马上有一个知觉判断这是一个苹果,这已经是一个知觉过程,凡是回答“这是什么”的过程就已经使得我们依据以往的经验对当前事物进行判断,就不再只是一个感觉过程。2010年Simon和同事拍摄的著名的《看不见的黑猩猩》视频和系列实验能帮我们意识到感觉和知觉是一个分离的过程。所有看视频的被试者有着完全相同的感觉过程,视频中的画面在每一个的视网膜成像都是一样,传达到视神经的信息也是一样的。但有一半以上的被试者对大猩猩有感觉过程却没有知觉过程,这一半的被试者在知觉加工到底穿白色衣服的游戏参与者传了多少次球。所以注意在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注意决定了哪些信息会进入知觉加工通道。知觉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选择性:知觉需要在众多感觉刺激中挑选出物体来作为知觉的对象,而环境中其他进入感觉通道的部分会成为背景。仍以《看不见的黑猩猩》为例,视频里面的背景布的颜色有变化,但实验中被试者都会错过这一变化,因为知觉选择了前面的游戏参与者或黑猩猩为对象,而将幕布知觉为背景。在老师的提醒之后,同学们再次观看视频时,能够看到幕布颜色的变化,此时,学生将幕布作为知觉加工的对象,而将画面中的其他信息当成背景。人的实际在感觉输入的信息里不断地做着对象的知觉选择,这是一个自动化发生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过程。图7-1中的两可图——花瓶人脸图也可以很好地诠释知觉的选择性。如果选择白色为对象,而黑色做背景就看到花瓶,而如果选择黑色为对象而白色为背景则看到人脸。
(www.xing528.com)
图7-1 花瓶人脸图
鸡尾酒会效应是图形—背景现象的听觉版本。这里的“图形”是我们所注意或引起我们注意的声音,“背景”是其他的声音。具体说来,在嘈杂的室内环境中,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声源:多个人同时说话的声音、餐具的碰撞声、音乐声以及这些声音经墙壁和室内物体反射产生的反射声等。在声波的传递过程中,不同声源所发出的声波之间(不同人说话的声音以及其他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以及直达声和反射声之间会在传播介质(通常是空气)中相叠加而形成复杂的混合声波。因此,在到达听者外耳道的混合声波中已经不存在独立的与各个声源相对应的声波了。然而,在这种声学环境下,听者却能够在相当的程度上听懂所注意的目标语句,这就是鸡尾酒会效应。鸡尾酒会效应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此效应揭示了人类听觉系统中令人惊奇的能力,即人可以在噪声中谈话。
(2)整体性:人的知觉会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不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加工,使之保持完整。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例如,先呈现一张图片,上面有个男人正在奔跑,看上去就像在锻炼身体。然后呈现第二张图片,男人的前面有一位惊慌失措的女孩,也在奔跑,看上去这个男人在追逐这个女孩。最后,呈现第三张图片,在他们的后面有一头猛兽正在追赶他们。相信大家有一种“哦,原来如此”的感觉,随着这几张图片的呈现,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解读。但是离开了整体的展现,部分的意义就无法确定。
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如果对感知的事物非常熟悉,那么人只要感觉到了此事物的个别属性,就可以根据经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从而完整地知觉到。这也是知觉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如果知觉的对象不是熟悉的,那人会更多地依靠感觉,将其视为知觉素材,组织为一个整体。这是知觉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如在空间、时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即接近原则;属性相似的个体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即相似原则;具有连续性或者共同运动方向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即连续原则。
以图7-2中的三个图形为例,左边可以看到中间有两个三角形,一个正三角形一个倒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都不是完整的,但不会将其知觉成三个60°的角;中间我们会看到一个并不存在的正方形,右边可以看到中间的圆,这都像我们展示了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总是倾向于从整体来对看到和听到的事物进行加工。以听觉为例,如果两个人在狂风或强噪音中聊天,听者听到的话是断续而不连贯的,但他仍可以依据所听到的词汇对句子进行补全,并依据自己补全的信息来做出回应。
图7-2 知觉的整体性
(3)恒常性:受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特征改变,但在知觉经验上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不同明暗度的情境之下,观察某一熟知物体时,虽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因受环境影响而有所改变,但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的心理作用。一个我们的熟悉的成年人,从远处走过来,他在我们视网膜上成的像从小变大,我们仍然把他知觉为这一个个体,一张100元的纸币不管被折叠或揉搓成什么样子再丢在地上,我们能够知觉到这是100块钱并捡起来,一扇门处于关上或打开或半开的不同状态时,在视网膜的成像不同,都会被知觉为同一扇门。
图7-3是一枚旋转的硬币,虽然它在我们眼睛里的形状不断变化,但是我们还是将其知觉为一枚圆形的硬币,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图7-3 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的恒常性中,除了上面所描述的视知觉的恒常性,还有听觉的恒常性,比如对雷声或火车的鸣笛声的知觉,如只按生理的听觉资料判断,远处的雷声或火车笛声,音强未必高于近处的敲门声。可我们总觉得雷声或火车笛声较大。这就是声音的恒常性。又如方向的恒常性,我们的身体的部位随时改变,有时将头倾斜,有时弯腰,有时伏卧,甚至有时倒立。身体部位改变时,与身体部位相对的外在环境中上下左右的关系也随时改变,但我们都有经验,身体部位的改变一般不会影响我们对方位的判断。此种现象就称为方向恒常性,这与内耳中的前庭与半规管的功能有关。
(4)理解性: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知觉与记忆和经验有深刻的联系。知觉的理解性也让同样的感觉材料具有了对个体来说非常不同的意义。理解性是受个体过往经验、情绪、动机等因素影响最大的知特性。以《芈月传》中魏美人抬手用袖子捂鼻子的行为为例,魏美人之所以捂鼻子是因为楚王的宠妃提示她鼻子长得不好看,她为了不让楚王看到自己的瑕疵,才有了与楚王相处时的捂鼻动作,而楚王却将这一行为知觉成对自己体味的嫌弃,一怒之下命人割了魏美人的鼻子。对一行为的理解中,楚王依据自己的过往经验对当前信息进行了加工和解读。这也提示我们,在关系和互动中的冲突和问题有时候是因为呈献信息的那一方与接收信息的那一方对信息的理解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而致双方产生了误会。
感觉和知觉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心理世界的原材料来源,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共性规律,也体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